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优势研究
2022-12-22胡青
胡青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蚌埠 233000)
1 安徽县域经济20强发榜
日前,安徽各县(市)相继发布2021年主要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021年,安徽省GDP超300亿元的县(市)高达32个,超500亿元县(市)增至10个,尤其令人兴奋的是,肥西县成功入围“千亿俱乐部”,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揭开新的一页。安徽十强县近三年基本趋于稳定,成员保持不变,只有部分县市位次有了小幅调整,2021年十强县GDP均超过500亿元,意味着安徽十强县均入围或接近全国百强县的资格。以肥西县为首,肥东、长丰、巢湖、庐江5个合肥县(市)同时发力,GDP全部突破500亿元,占据安徽十强县的半壁江山,为安徽“强省会”战略的推进贡献极大。与2020年相比,2021年安徽县域经济总量20强名单基本保持稳定,位次相对变化较小,增速相对拉开距离,其中皖北地区占有8席。
2 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奋力推进皖北经济赶超发展
近年来,阜阳、宿州、亳州等市持续进位,但在看到皖北快速增长的同时,如果看人均经济数据,皖北城市在全省基本处于后半区。在长三角城市中,皖北城市欠发达的特征较为明显,根据区域增长极理论,中心城市能够有效带动和辐射周边经济。从安徽省内来看,芜湖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带动的更多在于皖南地区,而基础更为薄弱的皖北则需要一个发动机。
2.1 用好用足国家战略政策资源
2019年,安徽所有地市全部加入长三角都市圈,安徽充分利用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新平台,大力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一批合作共建的产业园区应运而生。在传统农业大市阜阳市,合肥市庐阳区和临泉县共建的临庐产业园,实现了两地产业发展政策的“无缝对接”。安徽在加快皖北地区与长三角高铁、民航、公路等基础设施全面互联互通的同时,加大新基建投入,实现新经济要素的畅通,实现皖北和长三角地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作为人口最多、经济最薄弱的皖北地区,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短中之短”。
皖北各市抢抓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历史机遇,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深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皖北各地要创立专班,用心细致梳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中原都市圈和《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国家战略和政策措施中有利于推进皖北振兴的具体政策支持的资源,主动对接省直有关主管部门,争取国家、省有关主管部门和单位将各项具体支持的政策资源落到实处,争取在发展规划、建设用地审批、专项财政资金、重大项目投资等方面得到更多实质性的支持,以优化存量资源、集聚增量资源,为皖北赶超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资源支撑。紧扣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这个战略牵引,打造高能级承接平台,构建全域式承接格局,探索多元化承接打法,严守原则性承接底线,推动“五个战略区块链接”走深走实,深化新一轮南北园区合作共建,创新“双招双引”方式,全面提高皖北在长三角发展大格局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增强皖北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2 持之以恒贯彻皖北振兴战略
皖北振兴是安徽未来五年乃至十年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安徽省长期以来的省情。在区域竞争合作中,欠发达地区虽然在某些领域相对落后,但后发优势往往因此而形成。比如,后发地区开发强度相对较低,建设空间、腾挪空间更大;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移还不充分,人口红利的时间更长;在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可以借鉴先发地区经验,从而少走弯路。
2.3 主动实施沪苏浙对接帮扶政策
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8市,将为皖北地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今,皖北的腾飞其时已至、其势已成。积极探索建立皖北城市与沪苏浙发达城市的结对合作帮扶机制,选准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开展产业协作,推动淮北、宿州等地积极对接融入淮海经济区,做优做强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努力引入、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被帮扶的各市都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更加积极主动,真正落实好把发展落差变成发展空间的要求。
(1)从发展阶段来看,皖北地区综合实力大幅增强、产业层次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民生福祉大幅增进,开始从阶梯递进转向“并联”对接的积势蓄能期。
(2)从发展态势来看,皖北地区发展落差依然较大、创新能力依然薄弱、转型压力依然较大、民生欠账依然较多,开始从爬坡过坎转向跨越赶超的承压前行期。
(3)从发展格局来看,皖北地区重大战略叠加覆盖、政策效应加速释放、产业链供应链调整重构、市场潜力集中迸发、“四化同步”加速推进,开始从单一优惠政策转向多重优势叠加的机遇窗口期。
2.4 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赶超发展后劲
亳州市高水平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在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华夏酒城。对农副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亳州市还将通过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锻造现代中医药、白酒、农副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巩固增强产业链竞争优势。发挥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立足特色产业、配套和先发优势,全面提高参与区域分工和竞争的能力;发挥特色产业、人力资源、市场腹地等比较优势,推动现代中医药、白酒、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阜阳市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加快数字经济赋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围绕稻米、小麦、生猪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实现全市农业“双招双引”项目,推动乡村振兴的农业农村大项目重要“动力源”。
淮南市根据产业转型发展的实际,为新兴产业绘制了一张完整的“施工图”,既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又给足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空间,推动这个老工业城市焕发新的活力。打造千亿规模的煤电化气全产业链,利用大数据、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煤系固废物五个百亿产业,探索转型绿色发展路径,让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出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且环境友好型的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项目企业。
蚌埠市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缓慢,经济总量落后于省内多个城市,一大批领先世界的硅基、生物基等新材料产品和技术在蚌埠不断涌现。丰硕的创新成果让“双基”产业成为蚌埠最鲜明的印记。蚌埠市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机遇,主动“走出去”招商,坚持以智能、绿色、质量、安全为重点,持续推进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应用,大力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动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聚力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加快建设“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
宿州市“抓招引”“强实体”“兴科技”“增动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淮海经济区两个圈,面对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均衡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剖析根源、加以改进。宿州市实施新兴产业集聚工程,精耕细作数字产业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暨智能制造、新能源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健康、新材料等产业,构建了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集群。以创建国家级云计算、大数据基地为引领,加快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数字经济基地,推动宿州市经济社会全面“上云”“用数”“赋智”。
淮北市创新赋能、转型崛起,已成为淮北最鲜明的发展主题,将不断增强发展动能活力,构筑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改革开放新高地。淮北市围绕“五群十链”产业体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科技节能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高附加值、高科技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发挥人才优势进一步吸引人才,实现产业精准调控,实现淮海经济区的产业振兴与协同发展。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建设贡献力量,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助推传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更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动能。
3 主动实施沪苏浙对接帮扶政策
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8市,将为皖北地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皖北各市县应积极探索建立皖北城市与沪苏浙发达城市的结对合作帮扶机制,主动与沪苏浙帮扶协商对接,争取在资本、项目、技术、管理、人才等全要素引入取得实质性成果。要选准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开展产业协作,在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中药材产业集聚、硅基新材料产业链等领域与沪苏浙帮扶城市实行深度合作。继续推动淮北、宿州等地积极对接融入淮海经济区,做优做强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努力引入、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项目、好项目,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三年倍增、实现皖北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皖北市县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交通、人口、产业、文化等资源优势,明确发展目标、选准产业方向、集中要素资源、实施重点突破,以不断增强赶超发展后劲。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拓展错位发展动能。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县域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制造强县、农业强县、商贸强县、文旅强县,积极推动一些有条件的县(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安徽20强县,助力皖北经济赶超发展。皖北地区从阶梯递进转向“并联”对接的积势蓄能期,从爬坡过坎转向跨越赶超的承压前行期,从单一优惠政策转向多重优势叠加的机遇窗口期。安徽省正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为战略牵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五个战略区块链接”为先导,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统筹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路径,聚力把皖北打造成为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强劲增长极、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转型区、乡村全面振兴先行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促进共同富裕,奋力开创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