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监督: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

2022-12-22罗永宽王文浩

廉政文化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周期率监督群众

罗永宽,王文浩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一论述不仅肯定了毛泽东对于破解历史周期率的艰辛探索,而且揭示了人民监督之于破解历史周期率的重大意义。

历史周期率这一重大命题源于20 世纪40 年代中期毛泽东对革命胜利后的忧虑。1944 年,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评述了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因胜而骄、旋而失败的悲剧性历史事件。此文得到毛泽东的重视,被列为整风学习文件。1945 年,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在与毛泽东的长谈中,明确表达对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支配的隐忧。实际上在此之前,毛泽东对党内曾发生过因骄致败事例多有反思,并预见将来可能继续发生“骄兵”之害。他强调全党要以李自成为鉴,“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因此,毛泽东对于黄炎培的疑问当即表示,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跳出这一治乱循环周期率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即让人民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依靠人民监督的民主方式,极大克服了旧式农民起义与封建统治势力的局限性,其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延续发展至今,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陷阱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一、人民监督有助于恪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瑞金时期,毛泽东曾领导建立工农代表大会和工农检查委员会等组织,颁布法令,推行全民监察,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保证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培养和锻炼其参政能力,提升群众对苏维埃政权的了解与信任,强化工农群众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增强其参政意识和主体意识,这些已然关切到实行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主体意识觉醒之间的密切关联。对此,当时有新闻报道指出,在“‘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但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区群众已经在思想上认识到其固有的参政权利,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更是可以直接选举委员,甚至能够出任政府官员,佐证了苏区人民监督助力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实际效果。

延安时期,毛泽东领导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等法律法规,大力推动“三三制”“普选制”等民主制度在边区落地生根,要求党政干部必须接受人民的检查和监督,向人民代表报告工作,倾听和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意见,保证人民群众监督、控告、检举揭发,乃至罢免政府官员的权利。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政治报告,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1949 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强调要“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体现出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继续贯彻让人民监督政府的主张。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严厉批评“骂群众,压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鼓励人民群众积极监督和检举,防止党内出现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要求党政干部革除特权思想,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邓小平从党的性质和宗旨出发,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先进,恰是因其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为自身利益而斗争外,完全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和特殊利益,强调要拓宽党政事务的公开形式,把所有能公开的,一律公开,以便更好地接受人民监督,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和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党的工作好坏的最高标准。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扬了党重视人民监督的优良传统,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主动到群众意见多、矛盾尖锐和困难比较多的地方去,听取群众意见,接受人民监督,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和问计于民。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此后,人民监督的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除改进和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信访制度的监督职能外,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政务公开渠道、民意反馈渠道和网络监督渠道等新式监督网络也在持续健全并产生影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二、人民监督有助于正确把握所处发展环境,作出并贯彻符合实际的决策部署

战争年代,毛泽东领导建立的群众检查监督组织,已显现出督促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实际效果。比如,在苏区的扩红工作中曾出现强迫命令和红军家属优待不到位的情况,造成新招募红军开小差现象多发,工农检察委员会即对此进行调查和处理。可见,人民群众的监督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其监督实践就能够促成党的中心任务得到正确执行。另外,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等一系列文章中,详细阐发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观点,强调听取群众意见,了解中国具体实际对于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多是从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角度来论述党为什么要接受人民监督。1957 年,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议上作报告,谈到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议题,认为位居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威信很高、权力又大,一旦犯错误,波及面和消极作用会很大,为了尽可能不犯错误,就必须接受人民群众及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因为社会面反映的问题多,党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才会更加全面,即使发生了一些意外情况,也容易及时纠正。反之,如果一味地凭老资格,闹宗派主义的小团体,脱离群众,以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方式思考问题制定政策,排斥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意见,闭目塞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就极易产生片面性,非犯错误不可。此外,邓小平在思考如何盘活机关单位积极性时,有过扩大民主生活的主张,如在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召开职工会议商讨企业重大问题,领导干部要接受职工的监督和批评,在学校要畅通教职工、学生会的意见表达渠道,单位领导需结合现实情况与群众意见修正前进方向、调整相关政策。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非常重视群众监督制度的构建,为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提供保障,提高党政决策与群众利益的契合度。面对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严峻局面,江泽民十分重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关系。江泽民认为苏共亡党亡国的重要诱因,就在于苏联共产党所施行的方针路线严重脱离了群众的实际,不能满足人民需要,最终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走向衰亡。由此,江泽民得出结论:人心向背是关乎政党、政权生死存亡的根本性因素。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就是决不能脱离群众和凌驾于社会之上,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人民监督制度化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整合监督资源。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将人民民主和监督事业推向前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要求党员干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2021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系统阐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本依托,进一步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来自人民的声音能够传达进党和国家决策、执行、监督落实的各个环节。依此程序制定并实施的国家政策更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能反映群众要求,即使在局部出现张力,各级党政部门也能快速作出反应,动态调整策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人民监督有助于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关注到人民监督对于整顿干部队伍和正风肃纪的积极意义。在苏区主要机关单位和街道路口,都会放置由中央各级工农检察部为收集群众意见而设的控告箱,并规定苏维埃的公民都有权利向控告局检举政府和经济机关中的贪污、浪费和官僚腐化现象,另有突击队、工农通讯员、轻骑队和群众法庭等群众性组织厉行监督责任,《红色中华》等期刊杂志亦开辟专栏为人民监督搭建平台。诸如此类的若干举措,有力打击和震慑了苏区党政干部中的贪污腐败分子,维护了苏区干部的良好作风。1934 年中央审计委员会在公布节省运动成绩时,曾得出“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之结论。

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撰写《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论联合政府》等文章,阐述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群众监督以惩治腐败和破除官僚主义的理论构思,并领导建立司法制度,完备民主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监督检举权利的实现。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前瞻性地指出党内可能生长骄傲情绪和以功臣自居贪图享乐、畏缩不前的心理状态,要求各级党组织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发扬“两个务必”的作风,接受人民监督。1951 年末至1952 年10 月间,毛泽东亲自领导发动旨在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群众监督的作用得以较好发挥,增强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指出,推进人民监督制度化、法律化建设,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的党政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人民有权依法进行弹劾、控告以及罢免和撤换。在邓小平的领导和推动下,《关于党和国家机关必须保持廉洁的通知》《关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等党纪国法陆续出台,各级监督机构相继恢复,职权得到加强,建构起较为严密的监督体系,依法受理群众举报线索,查处腐败案件,严肃党风党纪。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人民更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政部门加大党务政务公开力度,提升领导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自觉性,为群众进行监督和评议畅通渠道,决不能以“批评”抵制批评。在实践层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提高群众监督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度,将群众力量深度嵌入权力监督的制度设计中,推动群众监督制度与巡视制度的融合共进,出台《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等政策文件,完善和强化信访监督、网络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体系,凝聚监督合力,推动了人民监督落到实处,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

猜你喜欢

周期率监督群众
西江月·延安窑洞对
自我革命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多让群众咧嘴笑
民主,方能打破“历史周期率”——毛泽东与“窑洞对”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