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态茶园建设的成效及展望
2022-12-22张雯婧
张雯婧
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福建 福州 350003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以丘陵山地为主,鉴于全年平均气温、降水量,以及土壤等环境因素,福建大部分地区的环境条件均适宜茶树生长。茶业作为福建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1年,全省茶园面积232 100 hm2,毛茶产量48.79万t,涉茶县共71个,其中有27个县茶园面积达2 000 hm2以上。然而,由于区域之间仍有一定条件差异,福建存在部分地区夏秋季气温高、降雨分布不均等现象。通过建立生态茶园,可以改善茶园区域小气候,提高土壤保水率和肥力、防止水土流失,提升茶园生物丰富度[1],全面提升各类茶园的“容错率”。早在2008年,福建就在全国率先实施全省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开启了茶产业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篇章。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如今建设生态茶园已成为福建茶叶生产经营主体的共识,茶产业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1 生态茶园建设的主要措施
生态茶园建设是茶叶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福建通过政策保障、项目建设、技术指导等方式,建成各类生态茶园近186 700 hm2,生态茶园比率高达80%,整体茶园生态丰富度显著提高,有力推动了福建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1.1 政策保障
1.1.1 生态茶园建设法制化
2012年,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茶产业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标志着福建茶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法制化轨道。《条例》支持地方政府在促进生态茶园建设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先给予安排资金;要求开垦茶园应当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并对不适宜开垦新茶园的地块、无法生态改造的茶园也提出了相应对策和要求。将生态茶园相关建设纳入《条例》,严格规范了生态茶园建设条件,体现了福建省对茶园生态建设的重视与法律保障。
1.1.2 配套出台相关政策
201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六条措施》,其中在生态茶园建设方面,明确生态茶园建设内容,如大力推广茶园植树、梯壁种草、套种绿肥等技术,完善茶园道路、蓄水池、滴(喷)灌系统等基础设施的配置,并对建设补助和建设目标提出了相应要求。201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八条措施》,文件第二条、第三条均围绕生态优先完成绿色建园及通过优化农艺措施推动绿色生产展开,并提出通过综合采取种树、留草、间作、套种、疏水、筑路、培土等措施,保持茶园水土,改善茶园生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1.1.3 “三茶”统筹作为重要内容
2021年8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做强茶产业为目标,以提升茶科技为支撑,加强产地管理,保障产品质量等目标与措施。在持续增强福建茶产业竞争力方面,要继续推行生态茶园建设,强化茶园科学管理,倡导茶树健体栽培,夯实福建茶产业基础。
1.2 实施项目提升水平
2008—2021年,相继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茶业)项目(以下简称“现代茶业项目”)、绿色高质高效、武夷岩茶产业集群等项目,不断提高生态茶园建设水平。
1.2.1 现代茶业项目
2008—2016年,福建省连续9年实施了3轮现代茶业项目,主要支持基础条件好、产业规模大的茶叶主产区发展优质、安全、高效茶业,着力推动建立现代茶产业体系,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项目覆盖28个县,累计超过8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用于生态茶园建设,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超530 hm2。项目在生态茶园建设方面主要支持茶园生态建设、茶园道路建设、茶园排水蓄水系统、前埂后沟茶园改造、品种改良等。具体补助内容和标准包括茶园种植防护林、行道树、绿肥、护梯植物等茶园生态建设4 500元/hm2;硬化茶园干支道16万元/km、步道5万元/km,排水渠8万元/km;茶园蓄水池400元/m3等。通过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茶产业生产基础,有力促进了项目区茶叶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福建省茶产业综合水平。
1.2.2 绿色高质高效项目
2017—2020年,福建省先后在武夷山、周宁、政和、福安、福鼎、华安、漳平7个重点产茶县(市)组织实施茶叶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共计投入中央项目资金2 400万元,创建了3 000 hm2绿色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带动26 700 hm2生态茶园。项目重点推广茶园耕作、栽培、采摘等作业的先进机械,集成组装生态茶园建设、有机肥替代化肥、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伏季休茶等标准化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有力推动了当地茶产业向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方向转型发展。
1.2.3 产业集群项目
2020年,福建省获批武夷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下简称产业集群)项目,这是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首批批准建设的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一,项目覆盖南平市的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区和三明市的沙县区、泰宁县。当年共计投入中央项目资金1亿元,围绕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提升公共服务4个方向全面开展产业集群建设工作。其中,优化一产旨在促进茶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设内容包括推广现阶段先进茶园生态改良技术,即首次集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园绿色防控综合技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术和福建农林大学茶园土壤环境优化技术3项技术。同时积极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使用化学农药、专业化统防统治替代分散式防治,有效提升茶产业绿色发展水平。
1.3 技术支撑
1.3.1 制定相关地方标准
2009年,经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立项,由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主持制定了《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规程》(DB35/T 1322—2013)。该标准结合产地茶园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和栽培管理技术,立足福建省茶园建设的生产实际进行制定。2013年,该标准正式发布实施,标志着福建省生态茶园建设进入标准化、规范化阶段。
1.3.2 技术体系全面指导
2009—2021年,福建省现代农业(茶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通过集成创新茶园绿色生产技术,创建“树、草、水、肥、土、路与无公害农药”综合配套的“6+1”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模式(该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依托体系岗位专家和试验站成员,实施茶园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水肥管理、路网和水利设施建设、病虫害生态调控等内容的技术指导。
1.3.3 科技特派员持续服务
科技特派员(科特派)制度发端于福建,目前全省有300多名茶叶科技特派员活跃在生态茶园生产一线上,特别是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团体科特派,深入茶园指导茶农学习茶树种植栽培、茶园绿色防控、茶叶采摘等生态建设技术,手把手持续指导广大茶农,推进福建省生态茶园建设步伐。
1.3.4 技术培训提高素质
2009—2021年,省、市、县各级专家,福建省现代农业(茶业)技术体系及各试验站以茶树良种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等为主要内容,通过上门授课培训、现场指导与示范、技术咨询、共建信息平台等多种形式在基层开展一系列培训与技术服务,共组织了省、市(县、区)、乡村级培训班1 623期,受训茶农或技术人员137 951人次,发放《福建省茶叶生产农事历》《福建茶叶绿色发展技术规程》技术资料6万多份。2016年9月,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作为主讲,围绕茶叶质量安全与茶产业发展主题为学员授课;2019年3月,在福鼎市举办全省推进茶产业绿色发展现场培训,组织学员赴福鼎市参观绿色示范茶园,实地查看“以虫治虫”“以螨携菌治虫”的操作及防治效果,并参观密植免耕茶园的改造情况。通过开展培训与技术服务,有效解决了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技术瓶颈问题,较好拓展了广大茶农的专业知识面,大大提高了茶农的素质,增强了产业科技示范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 生态茶园建设取得的成效
2.1 茶园基础设施明显提升
近年来,茶园环境和茶园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生态茶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入园主干道水泥硬化、道路便捷化、茶区园林化、茶树良种化、水利设施化。茶园为等高梯田,土壤优质,园面呈外高内低,内侧开设蓄水竹节沟,山顶、山凹及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排水沟、蓄水沟相连接,并在连接处挖积沙坑,以实现小雨、中雨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积沙走水不冲园,使茶园做到有水能蓄、涝时能排、旱时能灌。防护林、行道树、遮阴树等茶园植被覆盖适度,梯壁留草,牢固梯壁。项目实施共建设茶园道路超过700 km,蓄水池总容量10万m3,植树150万株,茶园园貌得到全面改善。
2.2 科技推广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各类项目及政策的实施与推动,提高了茶农对茶园科技投入和生态茶园建设的热情,加快了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的转变。通过推广应用张天福有机生态茶园建设技术,以等高梯层茶园表土回园条垦法为核心技术,改善了生态环境,控制了茶园水土流失。无人机飞防、茶园宜机化翻耕施肥、窄波太阳能内吸灭虫灯、天敌友好型色板等科技手段不断扩大推广范围,科技对茶叶生产的贡献率稳步提升。目前已建立生态茶园核心技术“6+1”模式示范片52个,共计1 000 hm2,推广生态茶园5 670 hm2;在安溪、建瓯、漳平等相关综合试验推广站推广“茶—林”“茶—果”“茶—草”等复合式生态茶园项目,建设绿色高效标准化生态茶园基地30个,面积达1 334 hm2。总结推广燕子窠生态茶园“一条路、一行树、一片草、一盏灯、一只虫、一把肥”的“六个一”建设模式,建立核心技术示范区73 hm2,推广建设面积达800 hm2。
2.3 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的基石,通过改良茶园生态环境条件,抑制了茶园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施用。茶叶主产县全面实施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控技术,重点推广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应用性信息素防控、以虫治虫、以螨治虫等生防技术和使用天敌友好型可降解色板等。依托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创建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并建立农药包装物集中处置点10个,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较上年减少20%以上。据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茶叶质量安全状况监测情况及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情况显示,自2010年以来,全省茶叶农残合格率常年维持在98.7%以上,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平稳向好。
2.4 企业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茶叶质量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通过多年来的努力,福建省在茶叶出口、茶叶销售及龙头企业发展状况方面都有所提升。出口方面,2021年福建省茶叶出口金额首次居全国第一,达到5.13亿美元;出口量2.61万t,居全国第四,其中乌龙茶出口量占全国的2/3。茶叶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福建省茶叶类农业产业化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逐年增加。2010年福建省共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部级龙头企业34家,共有中国驰名商标9个;2021年,已发展至国家级龙头企业15家、省部级龙头企业212家,共有中国驰名商标34个,茶叶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水平居全国前列。
2.5 茶产业三产融合能力明显提升
茶园环境的改善和相关茶文化的融入,造就了福建一批美丽茶乡和茶旅融合示范点。如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武夷山“万里茶道起点古村——下梅一日游”和“洞天仙府慢游道”入选“2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安溪、武夷山、福鼎、大田被评为全国区域特色美丽茶乡,漳平赏花品茶红色休闲之旅等15条路线被评为全国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福安、柘荣、政和及漳平的4条茶旅路线入选“春季踏青到茶园”“夏季避暑到茶乡”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生态茶园是茶庄园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茶园环境和优异的茶叶品质是茶庄园建设的重点。2013年,依托福建省现代农业(茶业)省级项目,福建省茶庄园建设得到专项资金扶持。2019年,福建省地方标准《茶庄园建设指南》(DB35/T 1857—2019)正式颁布实施,该标准以生态茶园建设要求为主要参考,针对选址、规划、建设、目标等问题,规范和明确了茶庄园建设的原则、规划、环境要求,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现已在泉州、南平、宁德等茶叶主产区支持建设茶庄园60多个,有效带动了当地茶产业尤其是茶旅融合的发展。全省涉茶第三产业增加值已从2013年的10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00亿元。
2.6 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通过生态茶园的建设与改造,茶树品种结构更加优化,茶叶的产量、质量明显提高,茶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产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助推茶农增收。2021年末,福建省茶叶(毛茶)平均产量达2 102.00 kg/hm2,单位面积产值达98 275元/hm2,相较2008年分别增长了47%和143%。202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 229元,比2011年的8 779元增长165%,其中安溪、福安、武夷山等茶叶主产县涉茶人数占全县人口的60%~70%,农民人均纯收入中50%~60%来自茶产业。
3 生态茶园建设的未来发展途径
福建省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整体布局。2022年5月5日,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落地福建厦门。现场通过发放首批茶园碳汇碳票,作为全国首批农业碳汇交易项目签约,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今后的生态茶园建设中,应更注重茶园碳循环系统,早日达成“双碳”目标。因此,提升固碳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建设固碳减排生态茶园的有效途径。
3.1 开展留茶成林,提升固碳能力
福建丘陵低山地以酸性红壤为主,且土层较厚,极其有利于茶树生长,但坡度较大的区域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不利于茶树生长[2]。因此建议坡度在25°以上的低效茶园开展“留茶成林”,以避免退茶还林时的二次水土流失,通过留养成林,提升茶树叶面积指数,从而提高光合作用固碳量。
3.2 重视土壤水肥管理,提升土壤碳储量
由于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并渗透到土壤中,土壤以碳酸盐的形式储存碳,因此要高度重视茶园土壤的蓄水保水性能,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梯壁留草或种草、茶行间合理种植绿肥、压青还田、覆盖修剪枝叶等方式,保持茶园土壤湿度;在茶园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适度提高遮阴率,降低水分蒸发,从而全面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3.3 施行茶园科学管理,减少碳排放
以减肥和减药为抓手,科学合理减少茶园投入品使用。针对福建省茶园土壤酸化、有机肥施用比例偏低、肥料利用率普遍较低等问题。各茶区开展融合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及水肥一体化等主要技术,因地制宜地在茶园主推“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茶+沼+畜”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实现茶叶提质、减肥、增效目标。积极开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园生态系统中,通过建立天敌友好生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以绿色防控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为指导思想,综合应用生态调控、农艺改良、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措施,科学管理茶园,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在确保茶叶产量、品质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生产投入品等方式,减少碳排放。
3.4 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碳能耗
目前,福建省大部分茶园的灌溉、耕作,茶树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已实现半机械化作业,部分地区实现单人/双人机采茶,但这些机械的动力能源主要是柴油和汽油,是茶园生产管理中主要碳排放的来源。逐步推广电能、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部分替换传统碳耗高能源。同时,在茶园探索建设轨道运输机运送有机肥、无人机运送茶青等新型运输方式,以及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应注意减少传统摩托车、小型拖拉机的使用频率,降低碳排放。
3.5 建设智慧茶园,降低碳耗损失
继续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茶树种植。通过将传感器、物联网、无线电通讯、茶树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等技术用于茶园管理,提升原始数据获取、传输和处理的能力,通过建立专有模型和算法,对超出阈值的指标提出预警、诊断并进行调控,提高茶园综合管理能力,降低应对措施能耗。探索研发投入成本低、应用范围广的智能茶园模块,提高模块应用普及率,逐步实现茶园智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