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景洪市为例
2022-12-22缪关永
缪 关 永
一、前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35页。。当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地缘格局和周边环境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与调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严峻挑战,景洪市应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破解发展困境、拓宽发展格局,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把景洪市建设成为绿色、实力、开放、精品、柔情、幸福之城。
二、景洪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为景洪市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创造健全的政策环境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朱锋:《中国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今日中国》2013年第10期。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3)吕余生:《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术论坛》2013年第12期。(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响应。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使得中国各省市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下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对于云南省而言,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努力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同时云南在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要有规划并按照规划不断取得新进展,云南只有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才能获得先机。对此,云南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为深入把云南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为我国构建陆海内外统筹、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作出应有贡献。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19年3月出台《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涉及7个方面100条具体政策措施。此类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出台,为景洪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行动方向,提供政策保障。
(二)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景洪市加快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奠定现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按照“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4)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编:《“一带一路”热点问答》,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年,第19页。(以下简称“五通”)的要求,充分发挥景洪市与东南亚双向开放重要门户的作用,景洪市抓牢抓实“五网”建设,统筹铁路、公路、水运和机场建设,扩大交通网络规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强化枢纽功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构建通往东南亚陆上通道,形成面向东南亚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玉磨铁路、景打高速公路全面通车,G214线南过境公路、景大公路、东部快速客运站等重大建设项目扎实推进,澜沧江5级航道整治、西双版纳机场4E改扩建、橄榄坝航电枢纽工程、勐罕枢纽港区建设等,大幅提升景洪市服务内陆、辐射东南亚的能力,为景洪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打下扎实的现实基础。
(三)共同构建中老、中缅命运共同体,为景洪市深化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实践指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重要理论依据。景洪市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深刻理解和主动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各种发展机遇。
景洪市所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着“一州连三国”“一江连六国”的独特区位优势,这一优势的背后蕴涵着中老命运共同体和中缅命运共同体构建带来发展新机遇。就中老命运共同体而言,从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同老挝朱马里主席提到中老两国具有广泛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到2018年5月中老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一致决定启动制定《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并于2019年5月签订实施方案。同时,在此期间,云南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以下简称“两区”)先后设立,为中老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打下现实基础。这对于景洪市而言,主动融入和做好“两区”建设的服务和保障工作,发挥优势,谋得机遇,显得尤为必要。就中缅命运共同体而言,2020年1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缅双方最高领导人一致同意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这一提议的提出,对与缅甸直接接壤的景洪市而言,意义深远。对此,景洪市抢抓构建中老、中缅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机遇,加大融入力度、扩大服务范围,为实现高质量开放提供新动力。
三、景洪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
景洪市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北与云南省普洱市为邻,距云南省昆明市约530公里;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12.39公里;东邻云南省勐腊县,西接云南省勐海县。景洪市是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系最为便捷的城市,是我国从陆上、水上、空中通往东南亚国家最便捷的地区,也是中路国际大通道的前沿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景洪市距缅甸首都仰光988公里,距泰国曼谷1230公里,距老挝万象780公里。
景洪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半岛的重要门户,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可直达老挝、缅甸、泰国,是云南省和我国通向东南亚国家最为便捷的通道和主要出口。陆路方面,经景洪市勐龙镇240界碑至缅甸孟帕雅157公里,再南行82公里即可到达缅甸的大其力和泰国的麦赛城,继续东行34公里到达缅、老、泰三国交界处的“金三角”,再经泰国的青莱、清迈到曼谷,全长1230 公里,是我国目前陆路通向曼谷最近的通道。水路方面,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从境内穿过,从云南省勐腊县南腊河出境,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共六个国家,从胡志明市附近注入中国南海,纵贯中南半岛,是联结流域六国的天然纽带。从景洪港到缅、老、泰三国交界的“金三角”仅330公里,是目前我国通往东南亚国家最便捷的水路通道。
(二)人文优势
景洪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世居着傣、哈尼、基诺、布朗等十三个民族,拥有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如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爱尼)族的“无文字文化”和基诺族的“热带丛林文化”等。在“传承发扬民族文化,建设柔情景洪”文化工程的推动下,截至2022年3月,景洪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项,非遗传习所(馆)16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5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个,各级非遗传承人207名。(5)景洪市人民政府:《政务信息(2022)第四期》,https://www.jhs.gov.cn/1047.news.detail.dhtml?news_id=108870,2022-6-2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以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歌舞品牌为主要载体,《基诺族大鼓舞》《傣族象脚鼓舞》《布朗弹唱》《水水水》《赛装》《山花》等作品在国际及全国各类比赛中多次荣获大奖。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中,景洪市文艺工作代表团曾作为国家和地方代表团先后赴韩国、缅甸、泰国、老挝、法国、柬埔寨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具有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形象。
(三)口岸通道优势
景洪市是云南省唯一拥有水陆空立体口岸及通道的地区,辖区内有国家级口岸2个,边境通道2处。从陆路方面,景洪市勐龙240通道和勐宋通道直接相连缅甸掸邦第四特区,是云南省和我国通向东南亚国家最为便捷的通道。随着中缅经济交往不断拓展,勐龙240通道出入境人数和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出入境人数由2016年196 762人次上升到2019年343 168人次,进出口贸易额由2016年10 490万美元上升到2019年42 041万美元,全年货运吞吐量位居云南省第五;(6)景洪市商务局:《景洪市加强口岸工作推进大通关建设工作落实情况》(内部资料),2020年,第1—2页。在水运方面,景洪港作为国家一级口岸,与关累、勐罕开放码头均位于澜沧江·湄公河航道之上。目前经沿江各国共同整治,澜沧江·湄公河已基本达到五级航道标准,可以通行 300 吨级船舶;在空运方面,西双版纳国际机场于1990年建成,经过30年不断发展,目前机场飞行区等级提升至4D级,现已开通71条国内国际航线,21家航空公司在西双版纳国际机场运营。西双版纳国际机场虽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但2021年机场日均起降仍保持100架次,接送旅客426.8万人次,日均接送旅客11 693人次。(7)景洪市统计局:《景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https://www.jhs.gov.cn/1005.news.detail.dhtml?news_id=107591,2022-5-28。
(四)自然资源富集优势
景洪市自然条件优越,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我国宝贵的物种基因库,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植物的宝库”“森林生态博物馆”,辖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5.04%。从动物而言,辖区内脊柱动物就有500多种,其中鸟类390余种,兽类60余种,分别占全国的1/3和1/4。两栖动物47种,爬行动物68种,占全国两栖爬行动物总类的1/5以上。从植物而言,高等植物3890种,其中可供利用的经济植物1200多种,珍贵名木树种340多种,列为国家级保护的52种。在各种植物中,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芳香健胃药砂仁,健胃驱虫药槟榔,有制造国产血蝎的主要原料龙血树,制造云南白药的主要原料七叶一枝花等大量中草药1000多种。从矿藏资源而言,初步探明的矿藏资源有铁、锰、煤、锡等20多种,出露的热泉群、矿泉点15处。(8)②景洪市人民政府:《2021年景洪市基本概况》,http://jhs.gov.cn/226.news.detail.dhtml?news_id=108270,2022-6-3。
(五)特色产业优势
景洪市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态、农业、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增强综合实力。从农业而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2021年,景洪市“开展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4家,产品19个,面积3.2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企业6家,产品9个,面积0.75万亩。农村网络零售额居全省第二位,被评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市”(9)①景洪市人民政府:《2021年景洪市基本概况》,http://jhs.gov.cn/226.news.detail.dhtml?news_id=108270,2022-6-3。,除此之外,南繁基地和大渡岗省级现代茶叶产业园建设卓有成效,大渡岗万亩茶园被认证为“世界最大连片茶园”。
从旅游业而言,景洪市风景片区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风景名胜区的主景区,辖区现有等级旅游景区8个,其中4A级景区4个,3A级以下景区4个。片区内的告庄西双景、民族风情园、热带花卉园、版纳乐园、孔雀湖、西双版纳总佛寺、版纳猴山、曼飞龙白塔、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野象谷、橄榄坝傣族园等是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凭借着丰富而又独特的旅游资源,早在1982年景洪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对外开放重点风景名胜区,1993年被云南省列为省级旅游度假区,1998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随着旅游快速发展,景洪市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全面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实现了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避寒养生、商务会展、体验娱乐、科考探险复合型旅游的转型升级。2021年,景洪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902.99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 285.82亿元。(10)景洪市统计局:《景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https://www.jhs.gov.cn/1005.news.detail.dhtml?news_id=107591,2022-6-3。
(六)与周边国家密切交往的外部优势
景洪市与国外周边城市存在着山脉同连、江河同源的特殊地缘关系。此特殊关系使景洪市与东南亚国家民心相通、交流畅通,这为景洪市与东南亚周边国家全方位、多层次交流打下扎实基础。经过多年友好交往和互访,随着与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文贸易往来不断深化,景洪市与老挝琅勃拉邦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为更好地加强中缅双边边民交流协作,携手共建和平、友谊、稳定的边境线。经过多次友好交流及协商,2019年8月,景洪市景哈乡戈牛村委会戈牛村小组、土鲁村委会达西利村小组分别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南板县帕罗乡帕罗村、老瑶村签署了缔结友好村寨意向书,就加强双方在经济、边境管理、种养殖、边民跨境务工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达成了初步共识。
四、景洪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短板
(一)观念保守,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由于受历史、地域、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景洪市干部、企业家以及群众思想观念较为保守,与发达地区相比,接受新鲜事物速度较慢,缺乏大胆开拓创新精神。不少干部队伍中存在对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意识不够,对现有政策利用和把控不到位,个别相关部门甚至存在不愿为、不敢为、慢作为,同时本地企业及市民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但真正参与其中有限,此类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景洪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
(二)对外开放层次有待提高
景洪市对外开放从整体而言,层次较低。现代商贸流通水平不高,整体效益不明显。进出口商品结构层次较低,资源型、原材料型多,高技术产品、深加工的高附加产品欠缺;管理体制和营运机制不够灵活,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流通基础薄弱,易受相邻国家市场需求及配额的限制影响;外资项目产业结构、布局结构不合理,缺乏有影响力的外贸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支付能力低、适应国内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差,“走出去”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三)产业发展制约
景洪市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三大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现状仍未改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整体水平不高,农业特色产业“有产品无品牌”;园区建设推进缓慢,工业经济仍处于“短板”地位,产业集聚度不高,缺乏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经济发展动能尚未形成;服务业缺乏重点产业支撑,产业发展层次低,对财税贡献率不高。
(四)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景洪市人才缺乏,尤其是国际贸易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人才和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匮乏,使潜在资源优势无法变成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景洪市存在人才总量不足、高端缺乏、作用发挥不明显、体制不活,创新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加之自我内部培养能力和条件不足,引进人才工作机制不灵活、不科学,人才工作已成为制约景洪市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
(五)国际通道状况亟需改进
景洪市虽有天然区位优势,但是互联互通通道基础设施滞后。以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为主的“瓶颈”制约尚未消除,现有基础性工程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境内高速公路尚未形成网络,联结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的高速通道尚未完全形成,公路等级低,通达时间长。同时,作为景洪市对外物流的另一条重要动脉——澜沧江·湄公河,中国思茅至中、老、缅244号界碑为五级航道标准,中、老、缅244号界碑至老挝会晒是六级航道标准,常年通航皆为300吨船舶,而会晒至琅勃拉邦却有300公里河道未整治,只有部分简易助航标志,枯水期宽浅河段只能通航60吨船舶。除此之外,澜沧江·湄公河对外开放的14个港口通航能力及吞吐规模较小,港口泊位基础设施条件薄弱。除了中国和泰国港口多以100—150吨级客货运泊位为主,老挝和缅甸开放港口(点)设施简陋,多为自然岸坡装卸,导致澜沧江·湄公河整体运力和综合效益发挥受限。
五、景洪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策略
(一)提高基础设施内外互通水平
景洪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不断加强和完善内外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构建有效支撑景洪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建设的综合基础设施网络服务体系。
从路网而言,发挥国际大通道中转站的区位优势,积极完善城市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升级改造公路枢纽和运输站场。全面提高全市公路网通达深度,加快实施县乡道及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通达便利的城乡交通网络,具体而言:大力推进关坪至大桥公路、G214线景洪南过境公路建设,启动曼外匝道(勐泐互通)、景洪至240口岸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公交系统,谋划城市轻轨建设与现有路线有机结合,打造以景洪为中心,形成嘎洒镇、勐海镇、勐养镇、勐罕镇、景哈乡、勐仑镇“半小时旅居经济圈”。
从航运而言,继续推进澜沧江航道整治以及澜沧江下游五级航道为核心的水运主通道建设,落实好港口码头建设。全面推动澜沧江-湄公河经济带发展,积极探索黄金水道内在价值,主动融入和服务周边国家的综合交通、电力、信息和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从空运而言,加快西双版纳国际机场改扩建,构建国际、国内直飞,省内环飞三级航线网络,提高航道标准,把西双版纳国际机场建设成为中型枢纽机场,形成较为完善的航空服务体系。
从口岸建设而言,以“推进沿边开发开放”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勐龙口岸经济区、勐龙通道边民互市贸易市场的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力争“240”通道升级为国家级口岸,继续完善西双版纳国际机场、景洪港和“240”通道等口岸联检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口岸各联检部门之间协调与配合,并形成长效机制。
从能源网建设而言,加快建设景洪与周边国家的能源通道建设,使之成为经济走廊建设新支撑点。景洪市应依托景洪电站与云南电网,大力推行实施“云电外送”战略。同时尽快推进橄榄坝航电枢纽工程建设,以便进一步加强电力输送能力,积极将电网发展成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之外的第五条国际大通道。
(二)建立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基地
围绕景洪市“1378”经济发展空间战略布局,积极打造以“民族”“沿边”“现代化”“农业”四元素为核心的4个特色产业综合片区发展基地,实现景洪市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景洪市12乡镇街道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能力。
1.东部经济发展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示范基地
东部经济发展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示范基地,是以勐罕镇、基诺山基诺族乡、景哈哈尼族乡三个地区所形成的经济片区,此经济片区位于景洪市东部,俗称为东部经济发展区。基地以民族团结为核心要素,以勐罕镇、基诺山基诺族乡、景哈哈尼族乡的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工作为特色而构建,基地涉及景洪市培育的“八大产业园”(11)“八大产业园”:勐养-基诺山保健品园区、允景洪-嘎洒休闲观光康体养生园区、普文-勐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勐罕-景哈民族文化风情示范区、大渡岗茶叶产业园区、台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勐罕现代南繁种业园、勐龙边境贸易加工园区。参见西双版纳新闻网:景洪市“十三五”期间空间布局,http://www.bndaily.com/c/2016-01-18/35940.shtml。中的勐罕现代南繁种业园、勐罕-景哈民族文化风情示范区;涉及景洪市打造的“七个特色乡镇”(12)“七个特色乡镇”:勐龙口岸中心镇,勐罕、嘎洒、基诺山、大渡岗、普文旅游小镇和景讷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区。参见西双版纳新闻网:景洪市“十三五”期间空间布局,http://www.bndaily.com/c/2016-01-18/35940.shtml,2022-8-11。中以傣文化和运动康体为主题的勐罕镇,以基诺文化体验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小镇基诺山。东部经济发展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示范基地,是以“民族”元素为特色,以勐罕镇为核心,以基诺山基诺族乡、景哈哈尼族乡为两翼的景洪市东部民族风情旅游区,基地未来力争打造成为景洪市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的典范,是景洪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民族团结”为名的一张响亮名片。
2.南部经济发展区:面向东南亚重要枢纽经济发展示范基地
南部经济发展区: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枢纽经济发展示范基地,是以勐龙镇、景哈哈尼族乡两个地区所形成的经济片区,此经济片区位于景洪市南部,所以俗称为南部经济发展区。基地以勐龙沿边经济带为核心要素,因勐龙镇、景哈哈尼族乡地处边境,又同处勐龙(景哈)沿江经济走廊而构建,基地涉及景洪市培育的“八大产业园”中有台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勐龙边境贸易加工园区;涉及景洪市的“七个特色乡镇”中打造口岸中心镇的勐龙镇。南部经济发展区:面向东南亚重要枢纽经济发展示范基地,是以“沿边”元素为特色,以勐龙跨境经济合作区为核心,以勐龙镇为主要发展基地的景洪沿边开发开放新高地。基地未来力争打造成为景洪市面向东南亚重要枢纽的样板,是景洪市沿边开发开放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实践基地。
3.中部经济发展区:半小时经济圈现代化发展示范基地
中部经济发展区:半小时经济圈现代化发展示范基地,是以勐养镇、允景洪街道、江北街道及嘎洒镇四个地区所形成的经济片区,此经济片区位于景洪市中部,俗称为中部经济发展区。基地以允景洪街道为核心要素,以勐养镇、江北街道及嘎洒镇为补充而构建的景洪市现代化综合服务体系,基地涉及景洪市培育的“八大产业园”中勐养-基诺山保健品园区、允景洪市-嘎洒休闲观光康体养生园区;涉及景洪市打造“七个特色乡镇”养生休闲长寿之乡的嘎洒镇。中部经济发展区:半小时经济圈现代化发展示范基地,未来力争打造成为景洪市现代化都市综合体发展聚居地,是景洪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
4.北部经济发展区: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示范基地
北部经济发展区: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示范基地,是以普文镇、景讷乡、勐旺乡、大渡岗乡四个地区所形成的经济片区,此经济片区位于景洪市北部,俗称为北部经济发展区。基地构建以普文镇为中心、景讷乡为花园、勐旺乡为主产、大渡岗乡为特色的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基地涉及景洪市培育“八大产业园”的普文-勐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渡岗茶叶产业园区;涉及景洪市打造“七个特色乡镇”的万亩茶园的大渡岗乡、具有浓郁庄园经济特色旅游名镇的普文镇、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区的景讷乡。北部经济发展区: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示范基地,未来力争打造成为景洪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标杆,是景洪市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进出口集散地。
(三)积极扩大国际国内交流合作
景洪市应积极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利用和强化现有的合作机制,努力拓展与周边国家地区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加强区域合作与周边地区交往交流,努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设“面向东南亚枢纽中心”发挥重要作用。
一要发挥地方政府交往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景洪市与周边常态化互访和交流合作机制。深化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多边政府间合作,积极参与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对话机制,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地方议会的交流交往。积极争取更多东南亚国家在景洪市设立领事机构,同时也鼓励景洪旅游企业在东南亚地区设立“西双版纳旅游形象店”和推广中心。推动建立健全与周边国家多层次国际联合执法、警务、边防合作工作机制,共同维护地区安全。加强边境地区与毗邻国家地方政府间联系,在跨境通道建设、农业开发、边境贸易、跨境民事纠纷化解等方面深化合作。持续推动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在加快边境旅游合作、强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推动游客通关便利等方面达成共识。推动友城工作升级扩容,促进与已结友城的合作,新增一批友城,形成以点促面的辐射效应。
二要充分发挥民间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建设性作用,建立曾在景洪市留学、工作的外国友人的电子档案,保持经常性联络,构建广泛的人脉资源网络。加强与周边国家民间交流交往,做好基层民众工作,进一步夯实交流合作的社会民意基础。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民生项目援助力度,创新经济援助方式,延展公共外交平台,引导支持非营利公益组织走出去,加强对边境乡镇困难边民的救助力度,通过边民相互通婚、交流,让周边国家民众体会到社会救助的优越性。加快建设面向东南亚的国家级高端智库。发挥侨务资源优势,丰富民间交往内容,促进民间交流。
三要加强与珠三角、成渝和北部湾等经济区的交流活动,深化与滇中、普洱等周边地区的联合协作,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实现共同发展。积极参加南博会、昆交会、边交会等大型经贸活动。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和地区携手共创东南亚节庆文化精品,积极发挥“四国八方”“金四角旅游圈”和“金四角贸易圈”等机制平台作用,构建市场共拓、线路互连、客源互送、品牌互推、节庆互动的旅游合作机制,提高战略谋划水平和国际合作服务能力,从而推动构建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支撑有力的平台体系。
(四)提高边疆基本服务能力
景洪市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五通”基础上,需进一步提高自身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能力。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景洪市发展有着独特的区位、人文、气候等优势,同时也有着制约思想不够解放、行动较为滞后等问题,不断提高基本服务能力,不断完善“走出去”“引进来”营商环境,科学补齐短板,争做滇西南“一带一路”建设先行先试的排头兵。
首先,在思想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弘扬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开放新风尚。在实施好“一带一路”建设中思想观念应大破大立,破除一切有悖新发展理念的思想藩篱,坚决摒弃一切与高质量发展不相符合的陈旧观念,坚决割舍一切低水平铺摊子、上项目的传统思维,时刻给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思想加油补钙;其次,行动方面,在方法路径上敢闯新路,聚焦行政审批、园区体制机制、国资国企、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深化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提高效能、激发活力、增强动能,力争在滇西南城市群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走在前列;第三,在政策环境方面,放宽放活,管住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放开用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允许改革试错,努力打造高效的政务环境、精准的政策环境、规范的市场环境和公平的法治环境。
(五)着力增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深度融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创造更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更加优美的人居生活环境,始终让生态成为景洪市最大的优势、最靓丽的名片、最珍贵的品牌,把景洪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等生态产业,加强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将景洪市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排头兵。
积极倡导构建滇西南面向东南亚绿色发展经济走廊,以景洪市为中心,连接云南省普洱市、临沧市以及东南亚城市群的绿色发展经济带,全面构建中、老、缅、泰绿色协调发展共同体,提倡举办亚洲东南亚热带雨林生态文明大会,共同推进雨林开发保护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提供绿色新动力。
六、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我国经济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方案,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此方案建设的不断推进,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景洪市在今后发展上应扬长避短、正视不足、补齐短板、抢抓机遇,争当“一带一路”建设中面向东南亚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从“末梢”到前沿,从地方到国际,边疆民族地区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争唱主角、打好头阵,加快开放发展新步伐,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这有利于开拓发展新视野,打开发展新空间,优化发展新结构,促进开放型经济新发展,从而为其推动地区繁荣发展提供新契机,为其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