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因爱生恨”的原理与化解
——基于阳明心学视角
2022-12-22阮极
阮 极
亲密关系是人类社会最为根本的关系,它能给个体带来归属感,而爱情作为一种特别的亲密关系,它给人们快乐的同时也给人们痛苦。(1)翟学伟:《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2)周晓虹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亲密关系中“因爱生恨”导致了离婚,家暴、恋爱暴力,伤害他人和自我伤害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至今,家暴仍是部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烦恼。(3)邬晓嫣:《司法审判应避免助推女性“婚育焦虑”》,https://www.rmzxb.com.cn/c/2021-11-17/2984779.shtml。而亲密关系中发生的暴力事件不仅仅存在于家庭中,在恋爱中也常有发生。恋爱中的暴力事件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4)段水莲、王芘焱:《大学生恋爱暴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校园心理》2019年第1期;王向贤:《大学生恋爱暴力初步调查——以某高校1035名大学生为例》,《青年研究》2007年第8期。。因恋爱矛盾导致的伤害他人和自我伤害的事件时有报道,此类既遂案件中,如果双方育有儿女,则孩子成为最大受害者,可能同时失去父母。某些个案中,孩子甚至成为了直接被害者。
以上所述的家暴和亲密关系间发生的暴力现象,其心理的出发点大多是“恨”,而亲密关系之间常常给人的印象是“爱”,所以这类现象被称为“因爱生恨”。对此本文提出研究问题:“因爱生恨”如何形成,为何会因爱生恨,又该如何化解?
学界很多人研究“爱”,但较少有人研究“恨”,而研究“因爱生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基于质性访谈法,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及阳明心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论证。经验材料来自对23位大学生、11位已婚青年和5位离婚人士的访谈。
一、爱情是“冰水混合物”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生物学认为,爱情由爱情激素产生,它包括多种成分,如多巴胺、去甲肾上激素等。(5)罗峥、杨怡编著:《爱情心理学》,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年,前言第2页;罗伯特·J·斯腾伯格、凯琳·斯腾伯格编著:《爱情心理学(最新版)》,李朝旭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年,第94页。爱情激素在人类恋爱的过程中产生,是产生和维持爱情的物质基础。社会学家认为爱情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特征,吉登斯认为爱情是“纯粹关系”,真正的男女相爱,不会受到金钱、权力、地位、阶层、才能等因素的影响。(6)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汪民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7页。一些心理学家则认为爱情是一种态度(7)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50页。,是对某一个体的审美、激情的特别的态度。弗洛伊德认为爱情是性本能的表现和升华,是性欲的表现。(8)弗洛伊德:《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李伟霞译,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年,第122页。费孝通认为爱情与婚姻不同,前者是欲望,后者是需要。(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乡土重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86,89,170页。爱情的特点是有激情,其三大因素是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与承诺(commitment)(10)Sternberg Robert J,“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Psychological Review,vol.93,no.2,1986.,而友谊则缺少激情。这些社会科学家的论述基本都承认爱情是人类的一种欲望。
基于对现代爱情的观察,翟学伟教授区分了两类婚姻理想类型:“爱情婚姻”和“缘分婚姻”。爱情婚姻具有个体内在性,重视吸引力、理想化、激情等,“是高度紧张的,甚至警觉的、敏感的、时时需要保鲜的。一旦松懈,爱情本身将面临考验。比如西方伴侣或夫妻外出时要尽可能带上另一方”(11)②③翟学伟:《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而缘分婚姻则重视关系外在性,比如命定、般配、说媒等,内在吸引力很容易被忽视,在婚姻中的个人形象、饮食习惯、行为举止的好坏都不影响婚姻的存续。在他看来“中国婚姻偏重‘姻缘’,而西方偏重‘爱情’”(12)①③翟学伟:《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又或者说中国当下不少人在谈恋爱时,与西方差别不大,重视吸引力、理想化、激情、浪漫等,但步入婚姻后,大多便又回到了缘分婚姻,彼此很快就松弛下来(13)①②翟学伟:《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也可以说,当下不少中国人的爱情是现代的,婚姻观念是传统的或多元的。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14)⑥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乡土重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33,50页。中国的乡土社会结构促使中国选择了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观。儒家不排斥男女之乐,但要求不能纵欲,且受礼的规范。正如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发乎情,止乎礼”(《诗经·毛诗序》);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章句下》);朱熹则常强调“遏人欲而存天理”(15)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9页。;而老子则说,“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老子》)。这些都不提倡轰轰烈烈的、放纵任性的爱情,而是相敬如宾、适可而止即可。庄子所说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在某种意义上也建议男女不必太过亲热,而是有一定距离,各自才能过得自在。民间传统认为,“爱情”是由贪欲产生的,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执著,指对一事物(即欲望对象)想永远拥有,认为它是永恒不变的,如父母、情人和好的生活状态。但世间万物皆有变换,岂能长久。传统文化认为,拥有时有多少快乐,失去时就有多少痛苦。一旦执着就会对失去担惊受怕,就会痛苦。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一切美好事物都有副作用,爱情也同样如此,传统文化认为“五蕴皆空”,建议要“离一切相”,对爱情不能过于执着。所谓“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男女关系与前世因缘有关,这也是中国人相信缘分的来源。
可见,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应该知足少欲、不悲不喜、不放纵、不激动、不执着,践行“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一观念。这样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与社会结构格局有关,如此的男女关系有利于传统社会的稳定。(16)④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乡土重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33,50页。
因为爱情会带来快乐,也会带来痛苦和恨,会给个人带来幸福,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它既有无私的爱,也包含了私欲(要求、执着、回报、有条件的、专一、排他和忠诚),当欲望无法满足时就会产生痛苦,而痛苦忍受不了就形成了恨。(17)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38页。也就是说,爱情是“冰水混合物”,它由无私的爱心和自私的欲望混合而成。当我们爱一个人时,同时也对他(她)产生占有欲与其他执着,而因为这种混合的特性,使得爱情既可以展现人性光辉,也能让人恶念丛生。
由此,本文对“因爱生恨”做了两个层次的界定:狭义指由爱情中的私欲产生的恨,如吃醋、恨铁不成钢、执着于对方的行为举止;广义指在婚恋中任何两性冲突产生的恨,如酗酒所引发的家暴、意见不同而产生的争吵。但此两层次的“因爱生恨”都会产生痛苦和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也正因为如此,传统社会要求男女有别,不让男女激情影响社会生产和稳定。而现代一些公司禁止男女员工之间谈恋爱,也出于此原因。爱情的“冰水混合物”特性,或“混合特性”,或“两面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显而易见的。也正因为爱情并非单纯的无私的爱,它有回报、忠诚、排他等要求,才会产生痛苦和恨。
比如,女大学生小林发现自己的男朋友近期与另一女生走得很近。那个女生因为失恋,心情沮丧,时常找小林的男朋友倾述,两人来往密切,而小林对此难以接受。当我们在访谈中问她,你为什么觉得难受?她直言说是因为吃醋,担心男友与那个女生走得太近产生感情,导致两人分手。(18)被访谈人:小林(女,20岁,汉族,广东某高校学生);访谈人:阮极;访谈地点:广东某高校;访谈时间:2021年10月14日。
虽然小林真心爱着自己的男友,平时对他关心体贴,心甘情愿为他付出,但她也把男友视为自己的所有物,对男友产生了执着,害怕失去男友,更不愿与他人“共享男友”,她的爱情中带有占有欲、执着和排他性。可见爱情是“冰水混合物”,爱情中存在自私和欲望,而这个案例中小林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私欲和执着。
又如,男大学生小李在访谈中说女朋友对他吹毛求疵的,和他在一起时总埋怨他这不好、那不好,这使得他十分烦躁。对于这段感情,他觉得烦躁、疲惫,难以继续了。(19)被访谈人:小李(男,21岁,汉族,广东某高校学生);访谈人:阮极;访谈地点:广东某高校;访谈时间:2021年10月15日。
小李和女朋友恋爱后,女朋友对他的占有欲日渐强烈,而这样的占有欲被视为是爱的标志。他女朋友把他视为私有物,认为小李应该按照她的要求和她相处,稍有差池就会抱怨,这让小李心生烦躁,双方经常吵架。小李认为自己对女朋友很好,但女朋友不仅不珍惜,反而吹毛求疵,对自己远远没有达到同等的好。小李女朋友的执着和小李对爱情回报的希求,让双方都觉得很痛苦。如果双方能够减少自己的私欲,那么在感情中的占有欲和期待值可能会降低不少,让双方相处更为舒服。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爱情并非只有无私高尚的一面,也是自私、欲望、占有和执着的存在,而这些“人欲”或“私欲”正是爱情中痛苦的来源。
综上所述,爱情是“冰水混合物”,其伟大神圣与否,和混合比例有关:无私之水比例大,而自私之冰比例小,这样的爱情是伟大神圣、美好浪漫的,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为救露丝,无私献出生命,电影能够打动很多人也证明良知及人类之共性(20)③董平:《阳明心学的定性及良知的公共性与无善无恶》,《哲学研学》2018年第2期。。而如果无私之水占比小,自私之冰占比大,痛苦和恨就接踵而来,甚至发生前文提到的案例,因爱生恨的悲剧。
二、阳明心学的爱情观
阳明心学作为一种思想形态或哲学体系,“源起于孟子,成立于陆象山,完善于王阳明”(21)④吴光:《从阳明心学到“力行”实学——论黄宗羲对王阳明、刘宗周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它“基于宋代以来‘新儒学’的思想成就,重新追溯儒家学说的古典精义,……完成了以‘良知’为核心的哲学架构,体现出极为宏阔的理论涵容度与相当精致的思想结构”。(22)①董平:《阳明心学的定性及良知的公共性与无善无恶》,《哲学研学》2018年第2期。
良知一词出自《孟子》,良能是“不学而能”,而良知是“不虑而知”(《孟子·尽心》)。“陆象山则在孟子心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理论命题,一方面将孟子的‘人心’(即道德‘仁心’)提升到本体论高度去理解,一方面又将二程那个具有外在超越性质的‘天理’本体论改造为内存于己的‘心理’本体论。”(23)②吴光:《从阳明心学到“力行”实学——论黄宗羲对王阳明、刘宗周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到了王阳明,心学渐渐成了一门有完整体系的哲学流派,其所谓“心外无物”“人心与物同体”,继承了陆象山的基本观点,而“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等理论的提出,使心学的体系渐渐完整。(24)王阳明:《传习录》,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年,第88,391,13,224页。
王阳明在人生不同阶段提出的三大理论如下:
(一)心即理。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时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性、心、良知是天理在人身上的表现,是“灵处”。所以他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他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王阳明认为“天理是心之本体”(25)③郭晓东:《致良知与随处体认天理──王阳明与湛若水哲学之比较》,《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认为“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26)④⑤⑥⑧王阳明:《传习录》,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年,第8,12,301,13,123页。二程虽也是将“天理”看成本体,但他们所强调的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朱熹甚至认为有一个在人伦日用之外的“洁净空阔”的“理世界”,其共同的特色则是离心而说理,从而难以解决作为道德本体之天理与道德实践之主体的关系。“王阳明对天理的理解,即心即理,则不存在在主体之外去寻求天理。”(27)①郭晓东:《致良知与随处体认天理──王阳明与湛若水哲学之比较》,《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
(二)知行合一。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28)②⑤⑥⑧王阳明:《传习录》,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年,第8,12,301,13,123页。这既是一种理论原理,也是一种实践的工夫。王阳明指出:“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29)②④⑥⑧王阳明:《传习录》,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年,第8,12,301,13,123页。勿要将道德认知与生活实践“分作两件去做”(30)②④⑤⑧王阳明:《传习录》,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年,第8,12,301,13,123页。,而应“肯定它们是一个不能割裂的同一过程,以使人们能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顺利克服那‘不善的念’”(31)⑨朱汉民:《由工夫以见本体——阳明心学的实践性品格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三)致良知。王阳明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32)②④⑤⑥王阳明:《传习录》,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年,第8,12,301,13,123页。而致良知有两个层面,一是在起心动念时,为善去恶;另一则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在思想上鲜明地将由工夫‘直指本体’的思想直接、简易地表达出来,而不像‘知行合一’易流于文辞、学理的争辩和不易体现由工夫以见本体的思想特色。……故而,‘致良知’成为王阳明思想的最成熟形态。”(33)⑦朱汉民:《由工夫以见本体——阳明心学的实践性品格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王阳明说:“工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工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工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工夫。”(34)王阳明著,叶圣陶点校:《传习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年,第212页。工夫不离本体,同样,本体也不离工夫,因而,“致良知”不仅兼容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也是对由工夫以见本体的实践哲学的最好表述,是对“心即理”“心外无物”和“知行合一”等的逻辑发展和融合,是对其整个阳明心学理论的融合和概括。
综上所述,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一种实践工夫过程的陈述,而心即理的本体论思想,则是对这一实践工夫的进一步的理论诠释。(35)朱汉民:《由工夫以见本体——阳明心学的实践性品格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依据阳明心学这三大理论来分析爱情,可形成阳明心学的爱情观如下:
(一)心即理。爱情是“心”的问题,不应只从伴侣身上寻觅,也应该在自己心中探寻。正如王阳明所言,孝不是从父母身上找,而是从自己心上找,(36)④⑤王阳明:《传习录》,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年,第8,12,156页。在他看来,心即是一切,“心外无物”。一切问题是心的问题,应从自己的心修起,要懂得反求诸己、三省吾身、明心见性。在两性互动中,应反思我对他(她)的爱是否出于本心,亦或只是私欲?将幸福寄托于他人身上并不切实际,而是应将幸福寄托于自己的心。当代心理学也认为爱情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37)罗峥、杨怡编著:《爱情心理学》,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年,第2页。
(二)知行合一。“因爱生恨”“爱恨只在一瞬间”,是知行不一,根本原因是私欲作祟,知行“被私欲隔断”(38)②⑤王阳明:《传习录》,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年,第8,12,156页。。当恋人、夫妻之间指天誓地说爱对方,但又没付出行动,有的还家暴,就是“不知爱”,这与王阳明所说的“不知孝”是一样的道理。知行不合一,全因私欲。爱一个人一定会去行动,做不到的原因是有“人欲”介入其中,所以要“去人欲”。
(三)致良知:婚恋即格物,恋爱即修行。王阳明认为格物是正事,格者正也,物者事也。正事就是把事物摆正,而事要正必须心正。所以正心诚意与格物是一件事,也就是致良知。致良知1.0就是在心体上用功,即在良知导引下做正心诚意等工夫。良知人人皆有,只是为欲所蔽而不能显,因此致良知的工夫之一就是去欲除蔽,以恢复心体之本然;而致良知2.0就是把心放在事上磨练,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合良知的准则。(39)②⑤王阳明:《传习录》,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年,第8,12,156页。两性出现矛盾,都要各自反省,而不是相互指责,自己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好的念头还是不好的念头,生起对另一半的无私爱心,还是要求、占有、私欲?心静下来就有智慧解决问题,心正了才能使外在的事物归于正。
笔者作为高校教师,曾为大学生开设过阳明心学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指导学生运用阳明心学来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其中包括爱情。同时,笔者也和身边的已婚人士交流。他们慢慢学会了用阳明心学的观点去看待爱情,懂得了在恋爱中要学会反求诸己、致良知,这种观点对当今恋爱或者已婚人群在解决婚恋问题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比如,两个大学生谈恋爱,他们约定每晚到食堂一块吃饭,但久而久之,男生开始感到厌烦,他说自己是学生干部,平时特别忙,每天为了迁就女友的喜好跑去很远的食堂吃饭,身心俱疲。女友看到他这样的态度也开始生气,两人因此经常吵架,甚至不欢而散。这段恋爱初期,双方都愿意为对方考虑,比如男生想要女生少走一些,所以主动到远的食堂陪她吃饭。但恋爱一段时间后,双方都更多考虑自己,比如男生觉得自己每天抽空走很远陪女生吃饭,耽误了自己工作的时间,而女生觉得男生陪自己吃饭都不乐意,根本就不在乎自己。学习了阳明心学课程之后,男生就开始反思,为什么他口口声声说自己爱女友,但又不乐意陪她吃饭呢,这不就是知行不合一吗。他终于明白,是自己的私欲妨碍了他爱他女朋友,他通过反求诸己,将埋怨女友的心态转换为理解满足女友的情感需求,而女友也渐渐能理解他的辛苦,对他关爱更多了。这样他们俩都从中感受到了被爱的温暖,实现了共同成长。双方在反求诸己的过程中,慢慢找回了本心。(40)被访谈人:李明(男,20岁,汉族,广东某高校学生);访谈人:阮极;访谈地点:广东某高校;访谈时间:2021年10月13日。
又如,某中年离异男士在提及自己离婚的原因时,坦言是自己没有经受住外界诱惑,但同时他也认为前妻对他漠不关心。平时他生意繁忙,晚上到家已是疲惫不堪,但妻子也不知关心他,甚至还对他多有抱怨,更不用说主动为他准备吃食,对此,他深感失落。他说最初是真爱前妻的,可为什么爱前妻却不能知行合一呢?
这位男士把自己的付出量化为金钱的付出,并认为前妻不理解自己,还诸多挑剔。学习阳明心学之后,他认识到自己对前妻的不满源于私欲。他的私欲就在于将名利看得太重,把所有时间放在事业上,在日常生活中对妻子的关心爱护不多,不了解妻子的需求想法,只是一味地给钱,导致了前妻对他不满,两人渐行渐远。如果在婚姻中,他能够及时体察前妻的需求是自己对家庭的付出,减少对名利的追求,或许他们是可以拥有美满的婚姻的。该男士在明白了自己过去的一些错误后,他表示在新的恋情中,自己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心态。(41)被访谈人:张三(男,45岁,汉族,广州一家公司老板);访谈人:阮极;访谈地点:广州和潮州;访谈时间:2021年4月2日,5月3日。
三、“因爱生恨”的原因
人类关于“恨”的研究,自古有之。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爱使物质相聚,恨使物质相离,认为人类因为缺了某种东西,才会去爱某种东西。
“恨”与欲望有关,“代表着自我和异己的外部世界的关系,因为这个异己的世界总是不断地给它痛苦的刺激”,(42)弗洛伊德:《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李伟霞译,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年,第125页。不过并非所有的痛苦都会转变为恨,而是当主体忍受不了痛苦时,才会产生恨。主体主动搜寻刺激下产生的怨恨是“自生型怨恨”,客体主动施加刺激下产生的怨恨是“他生型怨恨”。“自生型怨恨的出发点是主体自身的欲望,这种欲望主要包括尊严欲望、价值欲望、情感欲望、利益欲望;他生型怨恨的出发点是客体对主体的伤害,这种伤害主要包括尊严伤害、价值伤害、情感伤害、利益伤害。”(43)张磊:《中国古代怨恨观研究——以先秦两汉子书为探讨中心》,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可见“恨”总是与欲望有关。
然而作为恨的对立面,“爱”为什么会“生恨”呢?其实不是真正的“爱”产生了恨,而是爱情中的私欲产生了恨,因为爱情本身含有私欲,并非无条件的,完全无私利他的。正如前面所说,爱情由无私的爱和自私的欲望混合而成,是“冰水混合物”。无私的爱是产生美好浪漫的基础,而自私的欲望却是痛苦和恨的来源。“因爱生恨”其实是爱情中的自私欲望导致的,所期待的和我们所得到的不成比例就产生痛苦,(44)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37—138页。而无法忍受痛苦就容易产生恨。
当下社会的不少亲密关系,由于对于另一半有超出实际的幻想,常常会有期望落空而所产生的恨。特别是大学生和年轻夫妻,对爱情充满不彻实际的幻想,只想到“诗和远方”,没想到现实中人人有缺点,生活也充满柴米油盐的“骨感”,在恋爱的现实中,期望落空,痛苦和恨就接踵而来。而不少文学作品对爱情常常过分宣扬其美好,甚至把两性之间的相互执着当作真爱。青年人的爱情观受到片面影响,在实践中常常遭遇不幸和痛苦。
独生子女现象使此问题更加凸显,他们从小没经历过处理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使他们在处理与男友或女友的关系上缺乏人际关系上的基本经验。有些独生子女过分被溺爱,面对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上的挫败无法接受,常出现极端事件。
比如,一男生与女友分手时采取暴力伤害行为,然后选择轻生。这样的悲剧并不是个例。可见此男生私欲非常强,他对女友的所谓“爱情”被私欲占满了。爱情的混合特性失衡,无私之水几乎枯竭,而自私之冰充满全身,它是一种强烈的占有欲。这也与少年无立志有关,没有远大理想,把所有幸福全部寄托给爱情,结果常常是绝望。
另外,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社会行动者对交换义务、角色义务和回报是有期望的,若是对方没有履行义务和回报,当主体的期望落空,恨就此产生。(45)Blau,Peter M,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New York:Wiley,1964,P.158;Emerson,RW,Gifts.The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Writings of Ralph Waldo Emerson,ed.A Atkinson,New York:Random House,1950,P.404.受访者常有因对方行为难以理喻,而产生恨和愤怒的情况。仅是价值观的不同,彼此的期望就大相径庭,但对恋人的期望常常是一种欲望和执着。爱情混合特性中的私欲会产生痛苦和恨,而不少人不承认他(她)的私欲,只强调他(她)是为对方好。
比如,某位青年女士的丈夫已到而立之年,但仍不思进取、一事无成,经济全靠公婆支撑。她把丈夫与其他男人对比,时常感到恨铁不成钢,当物质、声誉上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她痛苦不已,因爱生恨。这位女士对自己的丈夫并非都是无私的爱,其中有着自己的私欲,虽然她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对方好,但实际是希望丈夫的成就给自己带来荣光,而非纯粹希望丈夫变得更好。(46)被访谈人: 小赵(女,29岁,汉族,电信公司职员);访谈人:阮极;访谈地点: 潮州;访谈时间:2021年4月15日。
又如,一位来自农村的中年离异男士,直言他与前妻离婚是因为她不符合自己心目中对妻子的期望。在农村的传统观念中,妻子要家务全包、孝顺公婆,但他的妻子并不能做到这些,因此两个人时常吵架。在他看来,孝顺公婆、洗衣做饭都应该是妻子的分内之事,但自己的妻子却总是让他帮忙。他对女性的这些期望在妻子身上都无法实现,长久的不得愿,使得他日渐不满,两人矛盾日益深化,逐渐产生了恨。(47)被访谈人:钱强(男,44岁,汉族,个体户);访谈人:阮极;访谈地点:潮州;访谈时间:2021年4月17日。
虽然这位男士在表述中对前妻几乎都是否定,但愿意和前妻步入婚姻,说明是觉得前妻有可取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实际上男女的家庭分工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内外分工分明逐步转向了互相合作来经营家庭,但因为这位男士执着于传统婚姻中妻子要料理全部家庭内的事务,得不到满足就认为妻子不符合理想妻子的人选。这里的期望何偿不是一种私欲和执着,这也是他感情中痛苦和恨的根源。
再如,我们采访了一位中年男士,他认为他妻子有洁癖。每次妻子下班回家,看到丈夫没将家中的东西摆放整齐时就会有很大意见,起初妻子还可以忍受,并不会因此和他吵架,而是默默将东西收拾整齐,久而久之,妻子就爆发了,与他吵得不可开交。长久的隐忍导致了痛苦的积累,最后她甚至对丈夫产生了恨。(48)被访谈人:刘六(男,49岁,汉族,银行职员);访谈人:阮极;访谈地点:潮州;访谈时间:2021年5月17日。这位妻子希望家中整齐干净,并为之付出良多,丈夫常常不按她的整理来置放物品,开始的时候她还能忍耐,但内心是期待自己丈夫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维持家庭的整洁。但后来她发现所做的这些并没有作用,自己的期望落空,心中产生了怨愤,这其实也是私欲和执着的体现。
综上,笔者总结“因爱生恨”的机制如下:1.爱情中存在的私欲(包括占有欲、排他性、专一、忠诚的需求、经济价值以及精神上的满足等)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痛苦。当痛苦无法承受时就会产生恨。2.认为对方的行为不符合想像中的社会规范伦理,期望落空,直接产生恨。以上对“因爱生恨”的原因分析,只从阳阴心学的视角,从当事人心理的角度出发找原因。其实“因爱生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这里不再过多扩展。
而关于如何处理“恨”?中国人传统上是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报:善恶有报、恩怨必报、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二)泄:反求诸己、诗可以怨;(49)张磊:《中国古代怨恨观研究——以先秦两汉子书为探讨中心》,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三)命,天命缘分的安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不易、(50)翟学伟:《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前世今生(说“我上辈子造的孽”)。其中阳明心学的做法大多属于第二类,即反求诸己。
四、致良知化解“因爱生恨”
私欲是恨的根本来源,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就是在“去人欲”,以使良知不被私欲所遮蔽。培养正面心态,反求诸己、减私欲、去执着、安忍、包容。想帮对方改正缺点,应先从自己的心入手。阳明心学提供了两个层次的致良知,可以用来化解男女之间的“因爱生恨”,本文称之为“致良知1.0”和“致良知2.0”。
“致良知1.0”:即传统文化中的诚意、正心,正知、正念。通过自我反思,觉知到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并分辨它是善是恶,在起心动念时就为善去恶,也就是致知、诚意;正心则是所有念头放在良知面前审视,在动念之际,意动之时,为善去恶,“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然而,我们看外在世界容易,看住自己每个念头难!所以王阳明说:“破山中贼实易,破心中贼难!”(51)王阳明:《传习录》,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年,第55页。
“致良知2.0”:即儒家的修齐治平。如王阳明所说:“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各得其正。”以良知行世间事,治国齐家平天下,在当今中国相对应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良知的显现和表达,相性一体之“用”的展开,是中道的普遍实现。(52)董平:《阳明心学的定性及良知的公共性与无善无恶》,《哲学研学》2018年第2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本着良知去做,事得其正,就是格物。若是心不正,事就不正,就会产生各种因爱生恨的社会负面影响。反过来,心要在事上练,才能正,人情事变中练,要实践。
如上文所提到例子,小林在发现自己男友与另一女生交往过密之后,感到焦虑难安。在她看来,男友和那个女生的分享欲超过了普通朋友的范畴,她心里乱作一团,但又不知所措。学了阳明心学之后,她懂得了致良知。首先开始了致良知1.0,反思自己的每一个心念。通过反思她找到了自己心慌意乱的根源,明白了自己吃醋的源头出于自私的欲望。因此她降低了对男友的占有欲,平心静气地思考了两人之间的问题,她对男友的爱确信无疑,也相信男友与那个女生并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只是担心长久下去,男友会对那个女生产生异样的情愫。因此她决定找个合适的机会与男友沟通。
下一步就进入了致良知2.0,就是实践、行动。小林得知男友这件事后不显山不露水,依然对他温柔体贴。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她邀请男友出来约会。等到气氛正好时,与男友说到最近身边男生在有女朋友的情况下,还与其他女生来往过密,这种行为应该得到谴责。然后旁敲侧击问男友有没有与其他女生走得太近,男友当下心知肚明,表明自己与其他女生没有什么,但最近不知不觉与其他女生走得过于密切了些,他说自己没有注意言行给女友造成了困扰,对此他感到抱歉,并表明自己会改。这种留有界限的交流,没有恶化两人的关系,反而让两人都得到反思,彼此的感情更近一步。如果这位女生心先乱了,急躁、生气、吃醋、失眠,她如何能处理好这关系?王阳明的“此心不动”其实是对私欲的一种放下,定而生慧。假如这个女生没有了解过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可能她的情绪会占据理智的上风,与男友大吵一架,甚至波及到另一位女生,将事情搞到无法挽回的地步。然而通过致良知,小林与男友和好如初,双方通过反思,感情得到了修复。所以,致良知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实践,而非一味的忍让。
比如,一对经过五年恋爱长跑的情侣在结婚一年,育有小孩之后,双方却开始闹离婚(访谈中这样的案例不是个别)。女方在结婚之后发现丈夫对她不像以往那样温柔体贴了,甚至动辄打骂,带有轻微的暴力倾向。他们之间的争吵、打骂愈演愈烈,每次争吵过后男方都保证以后不再犯,但过段时间又重蹈覆辙,女方过得身心俱疲,准备离婚,女方的父母兄弟都觉得这个婚姻给她带来了伤害,支持她离婚。但她苦恼的是,他们有一个孩子,害怕离婚对孩子不好。作者在访谈之后,给他们分享了一些阳明心学的书与视频,告知阳明心学致良知的实践方法,此后他们的感情有所恢复,矛盾有所缓解。(53)被访谈人:小红(女,28岁,汉族);访谈人:阮极;访谈地点:网络;访谈时间:2021年11月7日。
这个例子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离婚,二是找到矛盾发生的本质原因并改变。若是两人都能致良知,通过致良知1.0,妻子反省丈夫婚后变化的原因,比如发现她对丈夫总是抱有很多期望。她既指望丈夫赚钱养家,又希望丈夫可以帮忙料理家务,同时还期望丈夫对她温柔体贴。她明白自己对丈夫的期望过大,他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也需要家人的安慰、鼓励,愿意与丈夫齐心协力一同面对压力,而不是一味地与之对抗。若实在没有能力帮助丈夫改正,而自己身处危险,再决定离婚也为时不晚,关键是心不乱才有智慧。
如果她的丈夫反省,就会发现自己自私的念头也很多,工作不顺利,在公司经常挨领导骂,所以他心情不好。后来他还被开除了,在淘宝开网店创业,但又没有生意,压力与日俱增。加上两人结婚时,男方又借钱、贷款准备房子礼金,这些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晚上时常因压力过大而失眠。他难以走出自己的经济危机,极度苦闷,夜夜难眠,情绪也不能很好地疏解,但碍于面子,又不愿意与妻子说明。在这种高压下,他情绪无处宣泄,当妻子指责他的时候,就向妻子发泄,因为在他看来妻子和他是一体的,在妻子那里他应该被无条件包容,这就是一种私欲。可当他回到家中时,妻子反而还埋怨他,事事都反驳他,造成他情绪爆发。在他生气时,妻子仍然与他争执,这引发了他更大的怒火,因此发生了轻度家暴。若是他及时反省、直面困难、勇担责任,静待时机发展事业,在困难中不是只看到自己,而是多给周围的人一些关心和爱,恨就得到了化解。而妻子觉得自己在婚姻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做出了相应的反抗,因此两人的关系愈加恶化,形成了恶性循环。
如果在爱情、婚姻出现问题时,两人若不抱着共同成长的想法,而一味只看到、记挂着对方的缺点和对自己的诸多不公,一味责怪对方,甚至把所有过错的根源都推到对方身上,那么就会因爱生恨,幸福毁灭,最终婚姻破裂,家庭分崩离析,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恶果。所以,对比诸多案例,我们也渐渐发现,这种致良知的方法,并不是教人忍气吞声,而是一种智慧。不论男女,致良知,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自我反省、各自改进、共同成长,对他们处理夫妻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对消解因爱生恨,是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的,也防止了很多因爱生恨的负面社会影响,如离婚、家暴、伤害他人和自我伤害等。当然,化解“因爱生恨”的方法可能很多,本文只从阳阴心学的视角进行探讨,其他方面的化解方法这里不再过多扩展。
五、社会变迁对“因爱生恨”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夫妻相处之道讲究相敬如宾、男女有别,夫妻之间相对冷淡而不亲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秩序和社会稳定。费孝通指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54)③④⑤⑥⑦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乡土重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7,46—47,47,47,49,50页。因为爱情的三大因素之一是激情(55)Sternberg Robert J,“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Psychological Review,vol.93,no.2,1986.,“动了情,甚至说动了火。……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56)①④⑤⑥⑦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乡土重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7,46—47,47,47,49,50页。因为爱情的三大因素之一是激情(57)Sternberg Robert J,“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Psychological Review,vol.93,no.2,1986.。
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58)①③⑤⑥⑦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乡土重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7,46—47,47,47,49,50页。因此乡土社会的夫妻关系注重了解和默契,形成“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这与激动性的感情是不相同的。“它是契洽,发生持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歌哭哀号是激动时不缺的配合。”(59)①③④⑥⑦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乡土重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7,46—47,47,47,49,50页。为了稳定社会、维持秩序,避免男女之间发生激动性的感情,乡土社会采取“男女有别”的原则,意思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且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还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60)①③④⑤⑦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乡土重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7,46—47,47,47,49,50页。“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61)①③④⑤⑥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乡土重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7,46—47,47,47,49,50页。这种男女有别的传统婚恋观可能已经不适应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当今社会属于一个讲究个人自由、享受爱情、自由择偶、追求个人生活意义的时代。但是,由于不少现代人的欲望没有节制而产生诸多的痛苦,这种私欲就包括对个人爱情的享受和追求。而因爱生恨,也常常因为私欲太多所导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也说明这个道理,即“幸福=效用/欲望”。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私欲影响婚恋的幸福。
所以,鉴于当下婚恋领域所出现的各种现象,我们应该对爱情、婚姻有一定反思,可能需要在个人对意义的探索享受与社会秩序之间要有一个平衡。不能只顾追求爱情,而不顾婚姻的稳定以及对社会秩序、父母小孩的影响,只为满足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期望,而抛弃社会责任。当然我们也不能回到古代那种完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终生的缘分婚姻,而是对于爱情这样的欲望要有一定的节制,不能任其放纵而影响到他人的幸福。翟学伟教授提出的“爱情婚姻”和“缘分婚姻”两种理想类型(62)翟学伟:《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对当下爱情与婚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爱情婚姻”和“缘分婚姻”两者之间可以当作一个连续统,当下中国现实中应该也有不少人介于两者之间。
随着社会变迁,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在当下社会共存,因此爱情与婚姻的价值观相当多元,以致于各人对另一半的角色期望也非常不同,价值冲突成了“因爱生恨”的根源之一。访谈中的很多案例都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多年,但结婚不久便要离婚。恋爱时彼此的价值观相近,而婚后在看待婚姻和家庭关系时,有的比较传统,有的比较现代,有的中式,有的西式,价值多元,这样很容易对另一半的角色期望落空而“因爱生恨”。在这样的情况下,包容就越来越重要。
当下“因爱生恨”所出现的社会问题,也与整个社会过分宣扬“爱情”的美好有关,而许多年轻男女对爱情中的私欲认识不够,自我觉知能力差,爱情中的自私太多,而无私又太少,冲突和因爱生恨就常有发生。当下人们的生活急促和功利,一直向外追求而忽略了修心。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也有所欠缺,一些口口声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只流于形式,太注重祭祀仪式、穿汉服、行大礼、古琴表演等,而忽略了修心,出现“礼的空心化”,本未倒置的情况。(63)阮极、王伟洵、王凯珊:《乡村社会人情异化与礼治“空心化”的思考——基于粤东地区的民族志研究》,《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对爱情的追求,即个人意义的探索,如果过分了,反而影响意义本身,造成社会不稳定。总之,爱情与秩序两者间应找到一个平衡。“良知作为人的本原性实在,实际指向人的类本质共性。”(64)董平:《阳明心学的定性及良知的公共性与无善无恶》,《哲学研学》2018年第2期。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可能通过修行成为圣人。婚恋实践就是人生的一场修行,一场“去人欲,存天理”的修行,使人性光辉的一面得到展现而实现“明心见性”。良知学说在当下这一物欲横流的时代,应得到弘扬,东方的智慧不应该被忽视。
现在关于婚姻爱情不幸的分析常常会归因到社会、政府等,很少思考个体层面的原因,而本文则回到个体层面,从阳阴心学的视角,因此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和化解方法不再过多展开。本文将阳明心学引入到爱情和婚姻的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推动此领域研究的理论本土化。此文所提出的“阳明心学爱情观”“爱情是冰水混合物”和“因爱生恨的原理”等,是对该领域理论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