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中有戏,戏说戏史
——徽剧《徽班》的“戏中戏”叙事结构
2022-12-22杜巧云
杜巧云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徽剧《徽班》是安徽省徽京剧院为纪念“徽班进京”历史而创作的大型徽剧,剧情一波三折、节奏紧凑,把徽班进京到徽剧创新的百年历史浓缩在数月之中,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徽剧、昆曲、汉调融合的过程,塑造了重情重义的梨园英雄肖叫天的角色形象,展示了梨园子弟在危机面前互相扶持和名角与格格跨越阶级相恋的真挚情感。徽剧《徽班》成功地展示了徽剧高超的艺术成就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戏中戏”结构在徽剧《徽班》中前后出现三次,涉及徽、昆、汉三种声腔、五出剧目、六折片段,分别是昆曲《游园惊梦》、汉调《钟馗嫁妹》、徽调《临江会》、徽调《水淹七军》、徽调《小宴》、徽调《水淹七军》,“戏中戏”的内容是剧中讲述的“徽班进京”、京剧诞生这段历史的缩影,“戏中戏”是此剧最具亮点的叙述手法,也是该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剧《徽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徽班进京后,徽班台柱子肖叫天技压群雄,与汉调名角黑山为争抢朝廷御赐的红绫花球而在争斗中相识,危急时刻,他舍生取义,后被王提督陷害下狱,最后,他获得纳格格和乐亲王的帮助,将徽调与汉调、昆曲融为一体,改良唱腔、献艺太后,并与纳格格结为知己。曼弗雷德·普菲斯特认为:“戏中戏的嵌入方式有两种:一是采取片段的形式嵌入到一个更大的主情节系列中,这样他就可以汇聚作品的焦点;二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出主情节,使主情节缩减为一个框架——有时就剩一个序幕和尾声。”[1]细观徽剧《徽班》的“戏中戏”模式,其似乎是介于二者之间,既是片段式嵌入,辅助主线情节发展,是全剧的焦点所在,又在数量与质量上与主情节齐平,“徽班进京”与“徽汉昆三腔融合”双线并进、相辅相成。徽剧《徽班》利用“戏中戏”结构叙事虽非独创,但《徽班》中插入的戏中戏的数量之多、声腔之杂、地位之重要,是较为少见的。
一、“戏中戏”结构在徽剧《徽班》中的运用
“戏中戏”是指“戏剧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现实空间里,演员扮演角色,为台下观众演了一出戏;在舞台空间里,角色通过扮演,又为剧中人演了一出戏,形成戏中有戏的嵌套结构。这样一来,演员扮演的角色就具有了双重身份,成了角色中的角色。对于台下的观众来说,既能看到演员演出的戏,也能看到角色演出的戏”[2]。早在明代,戏曲家朱有墩、陈与郊等人就已尝试将“戏中戏”结构运用于戏曲之中了,到了清代,戏曲家运用“戏中戏”结构叙事更加熟练,李玉的《一捧雪》《占花魁》《万里圆》,李渔的《比目鱼》,孔尚任的《桃花扇》都运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当时,戏曲已成为达官贵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戏曲片段促进剧情发展已然发展成为戏曲创作的成熟手段。在现当代地方戏曲舞台上,京剧、评剧、曲剧、粤剧也曾先后利用“戏中戏”结构叙事,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京剧《红楼二尤》(又名《鸳鸯剑》)插入柳湘莲串演《雅观楼》中李存孝的片段,评剧《评剧皇后》三次插入白玉霜搬演的《海棠红》和《珍珠衫》选段,剧中的柳湘莲和白玉霜都是戏曲演员,搬演戏曲选段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从戏曲演出的效果出发,“戏中戏”的插入还起到了调节氛围的作用,在长达数小时的戏曲演出中插入与主剧情无关的戏曲演出片段,使戏曲演出节奏松紧有度、形式更加丰富。
徽剧《徽班》共四场,插入了六出戏曲片段,在此之前,无论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还是现当代地方戏曲作品,一出完整的大戏中插入的“戏中戏”最多不过二三出,而徽剧《徽班》却将插入部分作为戏剧主体,成为戏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徽班》作为徽剧作品,却插入汉调和昆曲,让徽、汉、昆三剧同台竞技,展现了昆曲雅致、汉调粗犷、徽调古朴的特点。一剧唱三腔的创新让观众感到新鲜,也丰富了舞台表演形式,直截明了地向观众展示了当时戏曲舞台上百花齐放的繁荣场景,也将徽、昆、汉三剧的特色呈现在舞台之上。此外,徽剧借鉴汉调、昆曲特色形成的新剧种符合历史,本剧采用戏说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插入的汉调与昆曲剧目选段也体现了创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其他剧种的肯定。时至今日,徽剧之所以依然能够活跃在舞台上,与这种虚心向其他剧种学习,肯定与褒扬其他剧种特色的态度不无关系。在舞台表现上,演员借助一块可转动的矩形斜坡不断变换场景,巧妙地插入戏曲片段,营造新的戏剧环境,既不脱离主情节,又自成一派天地。主演汪育殊嗓音清亮、动作潇洒,与黑山莽撞直率的性格形成对比,与纳格格扮演者项薇配合默契,二人绵绵情意尽在眉眼之间。此外,京韵大鼓、矮子功的适当加入丰富了戏曲表演形式,提升了观演过程的趣味性。
二、徽剧《徽班》“戏中戏”结构的作用
大量“戏中戏”结构的运用是徽剧《徽班》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戏中戏”结构在直观展示徽剧演变过程、表现人物感情线索以及展示宣传徽剧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直观展示“徽、汉、昆融合”的演变过程
徽剧《徽班》讲述的是徽班进京与汉调、昆曲融合的故事,该剧创造性地将一段历时几百年、历经几代人的历史过程浓缩到两个小时的舞台表演中,利用“戏中戏”结构向观众直观展示了徽剧演变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御街斗戏。徽班进京之初,徽剧、汉调、昆曲、秦腔等剧种各领风骚,《徽班》利用三个“戏中戏”片段向观众展示了这一段历史。昆曲作为雅部大戏,深受上层统治者的喜爱,徽剧、汉调、秦腔等花部地方戏曲也在京城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纳格格和宫女搬演的昆曲《游园惊梦》,汉调戏班黑山搬演的《钟馗嫁妹》,徽剧戏班肖叫天搬演的《临江会》是昆、汉、徽三剧的代表作品中最能反映各自剧种特色的片段之一。汉调班社和徽剧班社为了争夺代表当时戏曲表演最高成就的红绫花球互不相让、御街对阵,昆曲票友纳格格从中调和,此时,昆、汉、徽三大剧种处于对峙状态。开场的三个“戏中戏”片段不仅将清代中期北京城内不同阶级、不同群体对戏曲的热爱与偏好展示得淋漓尽致,还展示了以昆、汉、徽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的极高成就。第二阶段是狱中演戏。徽班台柱子肖叫天为救汉调班社黑山大哥而入狱,黑山良心不安,为报肖叫天之恩也被下狱,二人在狱中互诉衷肠、冰释前嫌。不料,汉班兄弟因为这一番争斗而星散,黑山不得已要退出梨园,肖叫天力邀黑山加入徽班,恰逢纳格格前来探望,在狱卒的提议下,三人合演了《水淹七军·观阵》,肖叫天饰演关羽,黑山饰演周仓,纳格格饰演关平,这是徽、昆、汉三大剧种第一次融合尝试,黑山和纳格格几乎无唱词,只有做工。徽、昆、汉三剧的初次融合较为生硬,但“徽调古朴、汉调粗犷、昆曲典雅”的特色已得到了初步彰显,三者的融合也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效果,为后来的进一步融合创新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是进宫献艺。乐亲王为救肖叫天和黑山出狱,借口太后传徽、汉二班进宫献艺,可是,徽、汉班社技艺不精,还需提升,王提督又百般阻挠,致使班社解散。万幸太后亲下懿旨召徽班进宫献艺,肖叫天、黑山、纳格格三人将徽、汉、昆三剧继续融合,最终排出《徽调·小宴》《水淹七军》两出戏,在这两出戏中,纳格格已有了不少唱词,三剧融合浑然一体,唱腔臻于成熟,得到了太后的赞扬,太后给他们赐名“小京班”,至此,徽调与汉调、昆曲的融合正式完成,一个新的声腔诞生了。
从“徽班进京”到“徽、汉、昆融合”,戏曲史学家们对这段历史的研究颇多,对于各种细节,学界众说纷纭,声腔的演变也并非剧中所表现的那般迅速,而是一段复杂漫长的过程。声腔演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戏曲演出中不断总结、改进而完成的,舞台表演显然不能完整呈现这段历史,通过“戏中戏”展示声腔演变的三个过程,无疑是最直观的方式。
(二)表现人物感情线索
“‘戏中戏’里的人物与戏剧本事中的人物往往发生相互映照、渗透、补充的内在关系,由此巧妙勾连剧中人物之关系,凸显和彰显人物的性格特征”[3],徽剧《徽班》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性格各异,生成了两条感情线,第一条是肖叫天与黑山的兄弟情线索,第二条是肖叫天与纳格格的爱情线索,这两条感情线从无到有的演变过程,都是通过六出“戏中戏”展示的。
1.兄弟情线索
“梨园本是同根生”是本剧宣扬的主题之一,肖叫天和黑山身上表现出了一种患难与共的兄弟之情。肖叫天与黑山作为徽调和汉调两大班社的头号名角,肩负着将班社发扬光大的重任,因此,红绫花球成为二人必争之物,徽剧《徽班》采用斗台的形式表现了二人技艺的超群和阵营的对立。然而,在黑山陷入危机之际,肖叫天挺身而出、锒铛入狱,黑山也一改对徽班的敌对态度,为救肖叫天而被下狱。在狱中,二人相互扶持、感情日笃,二人的关系从登台对峙变成了合作搬演《水淹七军·观阵》。黑山在经历入狱、班社解散等诸多坎坷之后性情大变,不再性情暴躁、争强好胜,而是安心做肖叫天的搭档,与他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在为太后献艺的戏曲《水淹七军》选段中,黑山饰演的周仓并没有唱词,只是作为配角辅助肖叫天饰演的关羽,可见,二人由对头变成了兄弟。黑山大哥的三次扮戏不仅是汉调与徽调融合的三个阶段,也是他与肖叫天关系转变的体现。梨园子弟纵使在舞台上万众瞩目,在舞台下却是社会地位极低的底层人民,剧中,肖叫天和黑山虽是享誉天下的名角,在统治阶级的强权铁腕下也无力反抗,他们在困境中的相互扶持展示了戏曲中常见的“义气”主题。
2.爱情线索
肖叫天与纳格格的爱情线索也是贯穿全戏的主线之一,纳格格出生在宫廷之中,自幼喜爱戏文,甚至亲自登台票戏,她与肖叫天、黑山合作搬演了《水淹七军》,纳格格钦佩肖叫天的德艺双馨,肖叫天感激纳格格的青眼相识。狱中说戏时,二人情意绵绵,纳格格率先表达心意,热烈的情感冲破了皇家身份的禁锢,她勇敢地唱出了心中所想:不愿为格格,愿为路岐人。肖叫天也积极回应,二人许下了“浪迹天涯行成双”“相携相助效鸳鸯”的美好愿望。《徽班》用一场《徽调·小宴》展示了二人的情意绵绵,肖叫天饰演吕布,纳格格饰演貂蝉,戏文中是将军与美人的初见,戏外是名角与格格跨越阶级的相知相守。肖叫天与纳格格出于对戏曲的共同热爱结为知音,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勇敢打破世俗成见,这种精神可歌可泣。格格与名角的爱情自然不被封建礼教所接受,然而,戏文中却不乏反抗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两位热爱戏曲的年轻人借戏传情,在太后面前传情达意,隐晦而大胆地表露心迹。
“忠孝节义”与跨越阶级的爱情是戏曲中常见的主题,本剧在表现肖叫天的义气与爱情时,便借助传统剧目采用双线并进的叙事结构,肖叫天与黑山的关系从《临江会》《钟馗嫁妹》中对台打擂的矛盾冲突演变为《水淹七军》中的肝胆相照,周仓作为关羽的部下,对其忠贞不贰,恰似被肖叫天的人品折服的黑山,甘为肖叫天的陪衬,为其配戏。而集中表现纳格格与肖叫天真挚爱情的,除了狱中表白外,便是二人扮演《徽调·小宴》,二人借扮演吕布与貂蝉大胆吐露真情,将剧情推向高潮。“戏中戏”的插入成为人物情感发展演变的助力,在剧情方面自成一线,但在感情线索方面却与主剧情融为一体,互相映衬。
(三)展示宣传徽剧
徽剧《徽班》是安徽省重点打造的“十大演艺精品剧目”之一,如今,在多媒体娱乐方式的冲击下,传统地方戏曲的生存状态堪忧,“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传统戏曲的观众越来越少,老一辈观众越来越少,而年轻人却缺乏欣赏传统戏曲的兴趣,各大地方戏曲剧种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宣传展示地方戏曲的特色,吸引更多的观众。徽剧《徽班》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并插入了徽剧的拿手好戏,成为宣传和展示徽剧的优秀作品,在《徽班》插入的戏中戏中,属于徽剧经典剧目选段的有四出,分别是《临江会》《水淹七军》(两出)《徽调·小宴》,其中,《临江会》中的《下台》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在一场大戏中插入其他经典作品的片段并不是徽剧的独创,但是,插入得如此集中与巧妙却较为少见。徽剧《徽班》不仅展示了徽班进京后徽剧的演变过程,还间接展示了徽剧百年来达到的艺术成就。“不论是保留徽剧的优秀传统元素,还是融入现代表现形式,最终的目的都是将观众吸引到剧院,用徽剧的魅力征服他们,获得观众对徽剧在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的接受与认可。”[4]徽剧《徽班》插入的戏曲数量多,却又不强为穿插,结构巧妙,毫无生硬之感;插入的戏曲剧种多,观众对此会有新鲜感,不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该剧成为地方戏曲中使用“戏中戏”结构的典型代表。
三、徽剧《徽班》在运用“戏中戏”结构时的不足之处
“戏中戏”结构作为徽剧《徽班》的重要特色为此剧增添了不少趣味,然而,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过多的“戏中戏”影响了观众的观剧体验,打破了戏剧时空,甚至有些抢主情节的风头,徽剧《徽班》中的“戏中戏”结构亦有些许不足之处。
首先,戏曲舞台是在构建一个虚拟时空,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砌末、服饰、行头无一不是与现实环境脱节、符合剧中设定的情境的,这些物件与演员一起构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戏曲情境,台下观众沉浸于声光色彩,仿佛融入了戏曲世界。然而,“戏中戏”的不断插入打破了和谐统一的戏曲时空,《徽班》中的主演汪育殊忽而是剧中名角肖叫天,忽而是《临江会》中的周瑜,忽而是《水淹七军》中的关羽,忽而是《徽剧·小宴》中的吕布,角色转变之快固然展示了演员深厚的功底,但是,目不暇接的角色变换破坏了主角肖叫天形象的连贯性,在角色塑造方面略显单薄。
其次,徽剧《徽班》中插入的“戏中戏”片段皆是传统剧目中的高潮部分,因而,这些片段成了全剧的焦点,这种情形以《临江会》一折为最,肖叫天饰演的周瑜临空后翻下两米高台是全剧最精彩的片段之一。纵观全剧,情节发展跌宕起伏,主角有高台献艺时的慷慨激昂,也有锒铛入狱时的消沉低迷,而在“戏中戏”片段中,无论是《临江会》中的周瑜、《水淹七军》中的关羽,还是《徽调·小宴》中的吕布,展示的都是英雄豪杰的巅峰时期,周瑜的意气风发、关羽的英雄气概、吕布的春风得意无不令人欣赏,在此对比下,“戏中戏”片段俨然成为全剧最精彩的部分,稍有喧宾夺主之嫌。
四、结语
即便是大量的“戏中戏”片段的插入打破了戏曲情节发展的连贯性,过于出彩的戏曲片段有“炫技”之嫌,但瑕不掩瑜,徽剧《徽班》中“戏中戏”的运用总体来说是一次大胆且成功的尝试,徽剧数百年来取得的艺术成就在此剧中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戏中戏”中角色的安排是对剧中人物感情发展线索的补充与转折;从戏曲情节发展的角度上看,“戏中戏”的插入推动了剧情的展开,三次“戏中戏”的插入展示了声腔融合演变的全过程;从演出效果上看,六出“戏中戏”无疑是全剧高潮所在,是本剧最大的亮点之一;从剧种宣传角度上看,徽剧《徽班》一剧借助“戏中戏”的插入,成功地将徽剧百年来的精彩片段融入两个小时的演出中,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自元代以来,戏曲演出技艺不断发展,声腔演变从未停止,无数戏曲表演者前赴后继地投身于戏曲创作中,在戏曲演出技艺方面不断革故鼎新。至清代,花部与雅部戏曲在北京舞台上上演了近百年的争胜历程,即便有统治阶级的扶持,雅部戏曲依然节节败退,而花部戏曲则汲取了民间艺术的养分,愈战愈勇。剧种和声腔的兴衰历程证明,一成不变只会使剧种渐入颓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长久屹立。正如本剧所体现的主旨一样,徽剧是一个勇于创新、继往开来的剧种,徽剧艺人百年来一直坚持取长补短,不断尝试与各种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以帮助徽剧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被舞台和历史淘汰,此次大规模运用“戏中戏”结构正是这种探索实验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