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老舍《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谱系

2022-12-22韩亚蓓

戏剧之家 2022年33期
关键词:王利发四爷茶馆

韩亚蓓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文学创作展现出了高度政治化的特点,文学创作规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都给文学创作活动带来了巨大冲击[1]。在这样的背景下,老舍先生开始对文学发展规律与政治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并基于自己所熟悉的历史背景进行创作,《茶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该作品将茶馆老板王利发的遭遇作为主线,展现了特殊时期下我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从市井小人物的视角出发对社会黑暗面予以揭示。

一、《茶馆》创作的历史语境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茶馆》是在“十七年文学”这一阶段被创作出来的,这个时期的文学与政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在这一时期,老舍先生基于社会政治背景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话剧作品,除了《茶馆》外,《方珍珠》《龙须沟》等都是比较经典的代表[2]。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体化”阶段,不同流派的作家聚集起来,通过文学创作形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老舍创作的很多作品都融入了国家政治元素和社会发展特点,展现出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文艺创作展现出了空前政治化的特征,这使作家的创作方向受到了限制,导致文艺作品开始脱离文学规律和远离现实生活。老舍也感受到了文艺创作与政治宣传之间的矛盾,但在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同时,他从未停止过对文学艺术创作的思考。从1956年开始,老舍开始脱离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致力于京剧改写和作品翻译。同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双百”方针,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使得文学创作的困境被打破[3]。在新的创作环境中,老舍先生的创作热情高涨,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表达自己对文艺创作的观点,提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保持独立性。在北京人艺的鼓励和支持下,老舍先生于1956 年创作出了话剧《茶馆》。

二、老舍《茶馆》中的人物形象

(一)顺民——王利发

王利发是整部作品的主人公,他的经历也是作品的主要线索。在刚出场的时候,王利发还是裕泰茶馆的年轻掌柜,茶馆里的故事就是由此开始的[4]。在剧作中,王利发刚刚从父亲手中接管裕泰茶馆,并在经营过程中努力延续父亲的风格,按照父亲所教授的道理为人处世。即使在混乱的年代中,王利发仍然能够坚持生存下去,这体现了王利发的性格特征。长期受到父亲的影响,王利发在待人处事方面八面玲珑,能够可以很好地处理茶馆当中的人际关系。比如常四爷和秦二爷曾经因为乞讨母女的事情而陷入尴尬境地,二人的态度大相径庭,常四爷表现出了同情、怜悯,想要施以援手,而秦二爷则认为在难以自保的情况下无法兼济天下。这时候王利发便利用自己的性格优势巧妙地缓和了冲突,在称赞常四爷的同时也对秦二爷的想法予以认可。三教九流的人物都会在茶馆这个小社会里聚集,王利发每天都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圆滑的性格使其能够接待好每一位客人。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王利发主张对茶馆进行改革,这也体现出他虽然作为“顺民”,但思想并不腐朽,能够与时俱进。

《茶馆》的故事是围绕着王利发的经历而展开的,这个角色贯穿整部作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因为阅历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王利发这一人物形象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在青年时期,王利发一心扑在茶馆经营上,他对自己的事业满怀热情,能够在不同的客人中间周旋并乐于为他们提供服务和沟通交流。在进入中年之后,王利发对世事的态度开始发生改变。这个时期的王利发经常受到巡警和大兵的欺压,同时还需要面对战争这一不稳定的环境,这些导致茶馆的生意一度难以为继。勤勤恳恳的王利发心中有所不满,但身处乱世之中,他也无能为力。王利发是善良的,比如在遇到刘麻子的时候,他提出不允许在茶馆里贩卖人口。这些细节描写使得王利发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和多样化。但在进入老年之后,王利发的“顺民”形象开始发生改变,展现出了一定的叛逆色彩。比如在面对于小唐铁嘴的威胁时,他不为所动,仍然坚持放走康顺子;在面对小宋恩子和小吴祥子等人的恐吓时,他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畏惧。王利发一生都想要做一个“顺民”,他“变尽了方法,只是为了活下去”。但面对军阀的剥削和压迫,他无力抵抗,面对时代的风云变幻,他的生活难以为继,最终以悲剧收尾。而实际上,王利发在思想上具有麻木性,性格上也比较软弱,只想要顺应时代活下去却并没有想要反抗,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大众的共同思想。

(二)义气、硬气——常四爷

常四爷的身份是晚清旗人,性格上比较耿直。有一次常四爷与二德子在茶馆发生了争执,后来马五爷出面调解,但在得知马五爷的身份之后,常四爷直截了当地表示“就不佩服吃洋饭的”,全然不顾马五爷对自己的帮助,只是将心中所思所想一吐为快。虽然言辞十分犀利,但常四爷的内心其实是十分善良的。在看到一对乞讨的母女后,他便动了恻隐之心,向茶馆的店小二要了两碗烂肉面给了她们。同时,常四爷为人也十分仗义,在得知王利发的茶馆经过整改后重新开业时,以卖菜为生的他坚持送上了祝贺的礼物。同时,常四爷作为旗人,在生活中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性格,他看不起那些崇洋媚外的行为,还因为发表“大清国要完”的言论而被抓走。实际上,常四爷并不是真的希望清朝灭亡,这恰恰体现出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正是出于这种热爱之情,他投身到了救国救民的行列中,报名参加了义和团运动。在失去了“铁杆庄稼”之后,常四爷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努力靠自己的力气赚钱,选择卖菜来维持生计。也正因如此,常四爷对于吴祥子和宋恩子的敲诈勒索行为表示鄙夷。与其他人物相比,常四爷的性格中表现出了“硬气”的特点,他满怀热情地想要为国家、为民族做些什么,但在最后常四爷的命运同样以悲剧结束,他的心中满是心酸和无奈。实际上,常四爷的失败之处在于思想的腐朽,过高估计了个人的力量,认为只要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就可以改变大环境。

(三)自高、爱国、受压迫后沉沦——秦仲义

秦仲义的角色身份是民族资本家,他主张实业救国,不把权贵放在眼中,只是在表面上阿谀奉承,在面对茶馆老板王利发的时候也是如此。秦仲义十分爱国,他也希望做点什么来救国救民,但与常四爷不同,秦仲义认为需要通过实业来实现这一目标,以此来拯救劳苦大众。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这一思想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他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资产,将全部的资金用来开工厂,希望在为穷人提供生计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抵制外货。但受到时代的限制,秦仲义的救国目标并没有实现,在苦心经营了四十多年之后,秦仲义的产业被无情没收。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打击之后,秦仲义彻底沉沦,他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规劝道:“有钱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就是不能干好事。”秦仲义的经历令人动容,他竭尽全力想要为国家、为群众做些好事,他的思想十分先进但无人理解,同时又遭受到了无情的压迫。秦仲义代表的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但这一阶级的崛起必须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否则最终将会与秦仲义一样以悲剧收场[5]。

三、老舍《茶馆》中的人物语言设计特征

(一)浓郁的地域风味

话剧《茶馆》以老北京的裕泰茶馆为故事背景,其中出现的人物都是老北京的茶客,他们的语言和行为都体现出了老北京特色,表现出了浓郁的地域风味。比如茶馆中的茶客在打招呼的时候,使用的人称代词都是“您”而非“你”。在人物对话中,“您”的含义十分丰富,除了表示尊重外,还可以表现出疏远、讽刺的态度。同时,在人物称谓中还出现了“爷”这一称呼,比如松二爷初次见二德子的时候称其为“这位爷”,王利发将秦仲义称为“秦二爷”。同时,角色台词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儿化音,这也是老北京方言的一大特色,比如“有事儿”“洋玩意儿”“一块儿”等。除此之外,《茶馆》中还出现了老北京特有的词汇,比如“烂肉面”“场外人”等。

(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幽默是老舍先生的作品的一大特色,而且老北京话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幽默感[6]。在《茶馆》的人物语言设计中,幽默讽刺的台词对话是十分常见的,比如唐铁嘴儿曾经说过:“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个强国伺候我一个人。”这话听起来极为荒诞,充分展现了这一角色对于国家荣辱和民族命运的不屑一顾,老舍先生以此对那些愚昧麻木的百姓进行了深刻讽刺。再比如松二爷说:“我饿着,也不能让鸟儿饿着!”这句话表现出了他愚昧的思想,也暗示了松二爷的命运,既不务实也不肯接受现实,充满了讽刺意味。

(三)动态的语言变化

话剧《茶馆》一共有三幕,对应着三个不同的时期。这三幕无论是在布景、出场人物设计还是在人物形象上都展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同时在人物语言设计方面也表现出了动态变化的特点。也正因如此,整部作品表现出了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特征。以主人公王利发为例,整体上该角色的台词虽然保留了基本的性格特征,但存在一定的差别,第一幕着重塑造人物的精明和圆滑,第二幕表现出了作为中年人在面对社会混乱和生活艰难时的不满和愤怒,第三幕则更多显现了人物在经历变迁后的复杂内心,角色言语中充满着无力的反抗。

四、结语

《茶馆》这部作品体现出老舍先生炉火纯青的创作技巧,从而塑造出了一个个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吴祥子、宋恩子、二德子等都展现出了不同的个性。浓郁的地域风味使人物语言带有深刻的讽刺意味,也使得整部作品具有极大的鉴赏价值。

猜你喜欢

王利发四爷茶馆
简析《茶馆》中王利发性格的复杂性
《茶馆》
四爷和他的马
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性格特点
茶馆(节选)
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