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新闻写作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2-12-21王贤修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新闻写作创新路径融合发展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闻报道传播速度加快、内容不断丰富、形式多样等积极影响。为应对新媒体强势崛起给传统媒体生产和传播方式带来的改变,新闻教学工作者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新闻写作教学模式。文章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给新闻写作等传统新闻业务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并通过对新闻生产等环节进行传统与创新的逐一对比,探索新闻写作业务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路径,同时,回归到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这三个新闻传播的最根本要求,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应坚守的基本范式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业务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融合发展;新闻写作;创新路径;范式坚守

中图分类号:G212.2;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194-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软硬件的更新进步,新媒体全面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媒体融合和传媒转型来势凶猛。媒体的发展变革,要求高校的新闻教育也要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和变革,跟上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脚步。作为新闻业务的基础一环,新闻写作也要不断创新教学路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坚守新闻传播的基本范式和要求,不断增强学生的新闻素养,使学生适应媒体变革的要求,在媒介变革的大潮中起舞。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写作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2000年后,媒介的形态边界愈发模糊,新闻写作的主要载体随之发生改变,新媒体渐渐成为主角。媒介语境的时代感越来越强,受众身兼接受者和传播者两个角色,参与新闻传播的程度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传统新闻业务教学重点的新闻写作,在媒介变革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已经成为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点。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写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行业的主流话语地位不断降低,受众群显著减少,传统媒体行业持续动荡,停刊、休刊消息不断,纸媒的寒冬已然到来。仅2019—2020年,就有法制晚报、北京晨报、城市快报等30余家纸媒相继停刊。2011—2021年,全国报纸印刷量不断降低,从巅峰的1678亿对开印张减少至2020年的600亿对开印张[1]。

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电视主播作为“意见领袖”,享有较高的新闻话语权。而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话语权逐渐式微,自媒体平台异军突起,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的阅读量、点击量动辄达到数十万甚至百万次,具有更广的新闻传播范围和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新媒体无边界、低门槛的特点,让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人成为新闻写作的参与者。然而,热点新闻事件发生后,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占领了热点、吸引了流量,却掩盖了那些真实准确、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写作内容。此外,一些哗众取宠的“标题党”频出,使得新闻内容夸张又低俗,严重影响了网络风气,新闻质量参差不齐。

新媒体时代,整个新闻行业都在追求快速生产和发布新闻,审核验证这一环节被忽视,导致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把关不严,形成网络谣言。新闻谣言一旦产生,依托新媒体平台强劲的传播力,发生裂变式、病毒式的扩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对新闻的信任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初期,不少自媒体平台为吸引大众目光散布各种谣言,微信公众号上出现了一系列虚假、夸大的文章,甚至一些官方平台也因审查不严误转了谣言,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进入2020年仅仅3个半月的时间,微信平台就删除涉嫌夸大误导的文章约9000篇,限制能力或封禁公众号2500个;删除谣言类文章6915篇,限制能力或封号20000个[2]。

(二)新媒体时代给新闻写作带来的机遇

传统的新闻写作须经过选题、寻找素材、采访人员、确定框架乃至后续的撰写、校对等一系列繁复的过程,需要大量时间,而新媒体的兴起打破了固有程序和时空的限制,信息的传播速度得到了跨越式提升,注重即时传输和即时反馈。这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在第一时间发布事件核心信息,后续逐步补充、丰富事件细节,同步跟踪事件进展,信息发布更加快捷。由于新媒体信息容量大、传播形式多样,新闻素材的搜集更加便利,写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可以直接通过输入关键词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新闻信息检索,轻而易举地获得海量素材。新的媒体运营形态,充分节约了新闻生产成本,传统媒体只能独立呈现的信息类型——文字、表格、图形、照片、音频、视频等,在新媒体平台上能得到综合、立体的展现,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新闻写作的素材范围和内容创作范围。

新媒体还通过在新闻写作中加入互动性来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采用平面传播模式的传统媒体,传播途径单一,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缺乏沟通渠道。新媒体改变了原来自上而下的单一传播互动方式,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高度互动。2021年12月17日,新华社启动“年终提问2021”互动报道,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展现出媒体融合发展亮点——“中央主流媒体+头部社交媒体平台+新媒体大号”,三者的合作、协同,实现了“1+1+1>N”的传播效果。截至2022年1月6日,话题总浏览量达到10.9亿人次[3]。

二、高校新闻写作教学创新路径与范式坚守

媒体的融合与重组,改变了新闻媒介的传播形态。作为高校新闻教育从业者,面临着知识储备数量、信息选择能力等方面的挑战。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师应积极应对新闻传播形態变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努力克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目标模糊、课程设计单一、教学方法滞后等问题,不断探索新闻写作的创新路径,同时还要继续保持新闻写作的实效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从而保证新闻事业良性进步。

(一)新闻写作教学在媒介变革中的创新路径

伴随汹涌而来的媒介变革大潮,新闻写作已经从传统的文本写作概念转变成新闻作品的制作活动,其表现方法与工作流程等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与之相对应,传统的新闻写作教学势必要进行转型,主动创新、寻求突破。

1.适应多平台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新闻写作能力

将新闻写作的概念扩大化,使新闻写作的内容适应新媒体多平台趋势。在媒介变革大潮中,“新闻写作”这一概念已经从狭义的文本写作活动转变成适应不同媒体平台的多类型、多样化的新闻作品制作活动。“新闻写作”的概念趋向广泛,对未来新闻产品的形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据新媒体、融媒体等的特点,配合新的信息技术,在做好受众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新闻写作[4]。

对新闻从业者进行职业化教育和专业化培养,着力提升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新闻专业素质。为改善媒介变革中新闻生产领域混乱无序、质量降低的局面,应从提升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入手,不断变革新闻写作的教学。职业化、专业化的新闻工作者,依托专业化的平台、精深的专业能力,创作出高度专业、高度权威的新闻内容,来满足部分受众群体在专业深度的新闻内容方面的需求。此外,传统新闻媒介的新闻从业者,也要不断提高学习、使用新媒体的能力[5]。

新媒体时代,新闻写作要重视受众需求,适应角色的改变,增强“互动”。传统意义的新闻写作重在一个“写”字,也就是看重新闻作品的前期制作。而新媒体时代,新闻写作的各个环节都缺少不了受众群体的参与。与之同步,新闻写作要调整思路,充分分析受众的需求,重视受众的体验感觉,更加重视新闻作品的可传播性和互动性。新闻作品要切合受众的需求,具备“第一眼吸引力”,使其产生二次传播的意愿;新闻写作成品必须具备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和便捷的传播途径,让受众可以通过评论和转发等形式参与到传播过程之中。

2.全过程、全方位创新写作方式

从新闻的选题策划上进行创新。获得受众青睐的新闻选题,一定是贴近受众生活的选题。一是了解受众以及受众的普遍关注点。做好受众分析,不仅要重视个别访问和问卷调查等传统调查方法,还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利用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一些数据,比如微博热搜榜单、抖音热点榜单等,进行准确的受众分析。二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合理的整合。选题策划需要以相关事实为基础,信息时代,很容易就可以收集到海量的信息。这时就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去芜存菁,分类集中,归纳概括,能准确判断事件的特性,策划出富有创意、新颖独特、对受众影响较大的新闻选题。

从新闻的标题上进行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内容海量,热点变化频繁,内容不断碎片化,新闻的受众群体很大程度上掌握着阅读新闻的主动权。亮眼的新闻标题会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的注意。若标题无法吸引受众,新闻的传播效果将大幅下降。因此,要把新闻标题作为新闻写作的首要环节,或者引发共鸣,或者出奇制胜,或者利用悬念,或者善用修辞,在标题中展现文章的精华,使新闻作品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

从新闻的叙述方式上进行创新。通过转变新闻叙述视角及其叙事语言风格等方式,迎合新媒体时代“年轻化”的新闻受众群体。除了要做到报道视角和语言风格的与时俱进,要想写好新闻,还可以采用连续报道、深度报道、多角度集中报道等方法。

(二)新闻写作教学在媒介变革中对传统范式的坚守

在媒介变革的时代,自媒体人对流量的过分追逐给新闻写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必须坚持新闻传播的传统要求,尤其是实效性、准确性、真实性这三大特性,保持新闻的公信力。

1.注重新闻事实真实性核查

大部分的自媒体人缺乏系统和专业的新闻学习和业务实习,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往往将关注点放在事件的轰动性和传播的实效性上,忽视了对事实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核实。遏制谣言的传播不能只依靠受众的审查与监督,自媒体人和新闻从业者要从自身出发,在新闻的写作过程中,就注重培养对事实核查的自律意识。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写作的生命,这一要求在媒介大变革的时代也不过时。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需要对新闻的来源进行确认,对论证的逻辑进行分析判断。首先,尽量选择可靠的消息来源,比如政府的公告、官方媒体或者官方网站等。对于来自网络的一些匿名信息,要谨慎求证,慎重选择。其次,对事件的核实,要抓关键点,抓住事件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矛盾。最后,坚守客观性的原则进行新闻写作,不能靠常理推断或者主观臆测进行二次创作,从而扭曲新闻事实。

2.围绕新闻要素进行客观性表述

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历来都受作者主观情感因素的影响。在媒介大变革的形势下,情感化的表达虽是吸引流量的一个重要方式,但不少自媒体呈现出过度情绪化的倾向,人们容易被感性支配大脑,却忽视主流媒体的理性发声,无法使受众拨开表象、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在新闻写作时,应该秉承客观的立场,紧密围绕新闻的基本要素进行事实的阐述,多采用直接引言而不是靠记者进行主观判断,多维视角还原事实真相,避免以偏概全,最大限度还原新闻事件的原貌。

巧用细节描写,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围绕新闻要素的客观表述中核心细节的描写必不可少。在新闻写作的细节方面,要立足于真,在进行新闻事实筛选时,把能揭示主题的要素保留下来并进行形象描述,让新闻事实丰满起来,增强可信度和可读性,让细节描写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

3.加强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

传统的通报式语言不够生动形象,无法得到理想的写作效果,去激发受众群体的阅读兴趣,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新闻写作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中,要增加视觉化描写,将静态表述变成动态表现,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和发展新闻写作模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接受与阅读,通过阅读内容仿佛身临其境。

媒介的变革带来了新闻传播特点的变化,同时受众的诉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受众希望通过阅读新闻作品,不仅了解新闻事件本身,同时也关注新闻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并得到一些情感的满足。新闻写作不能仅仅是平平淡淡地呈现出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还要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思想空间,与受众达到一定的情感共鸣,在新闻写作中塑造出立体的形象。可以适当利用感性思维去进行新闻写作,比如不直接表述事件的结果,而是把搜集到的相互联系的形象和场景信息串联起来,让受众自己去进行判断,利用文字技巧缩小受众和现场之间的距离。此外,还可以转变语言的叙述方式,将新闻事件背景和事件本身有机融合、巧妙贯通,在适当情况下,利用动词的叠加应用使现场感得以加强,从而提升受众阅读时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在信息传播环境巨变的当下,如果能恰当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新闻写作领域会有重大突破。当然,面对新媒体时代的高歌猛进,只有在保障新闻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满足新闻写作的要求,适应媒介变革的大趋势,不断健康发展,使新闻媒体行业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2021年度全国报纸印刷量调查统计报告[R].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2022-06-20.

[2] 王选辉.公号炮制克隆文章背后的营销江湖[J].人生与伴侣,2020(5):23-25.

[3] 揭秘!新华社这组互动报道为何让全网“破防了”?[EB/OL].传媒茶话会,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721169402609881763,2022-01-06.

[4] 张嬌娇.地方院校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困境与改革[J].采写编,2022(2):151-153.

[5] 朱垚颖.新媒体时代新闻写作的变革、困境与发展路径[J].写作,2019(5):72-74.

作者简介 王贤修,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媒体。

猜你喜欢

新闻写作创新路径融合发展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新闻专业实际应用课程《新闻写作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