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科技期刊的特点及应对策略探究

2022-12-21楼艳艳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学术性编辑出版应对策略

摘要:在国家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对我国建筑类科技期刊的特点进行归纳梳理,旨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建议。文章结合《浙江建筑》的办刊实践,分析了建筑科技期刊的整体特色,阐述了建筑类科技期刊的政策性、权威性、学术性、行业专业性、时效性等方面的特点。从编辑人员需要具备的政治敏锐性、专业性、文学素养等方面出发,探讨了建筑类科技期刊对编辑人员的要求。针对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期建筑科技期刊的办刊应对策略。首先,优化运营,编营分离,进一步完善经营模式;其次,约稿提质,策划专题,进一步提升影响因子;再次,加速数改,广开渠道,进一步扩大发行数量;最后,壮大队伍,完善制度,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

关键词:建筑科技期刊;学术性;行业专业性;编辑出版;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212-03

一、《浙江建筑》杂志概况

《浙江建筑》创刊于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作为浙江省建设系统唯一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浙江建筑》在宣传建设领域各行业的科学研究新课题、新成果,交流和推广建设应用新技术,以及介绍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展示了浙江省建设科技发展的历程,见证了浙江省建设科技发展的巨大变化,推动了浙江省建设科技的进步。

二、建筑科技期刊的整体特色

(一)建筑科技期刊的政策性和指导性

建筑科技期刊要在国家建设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反映我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建筑科技的进步,从而使建筑科技人员掌握行业前沿发展动态,因此必须有政策性和指导性。例如,《浙江建筑》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密切配合住建部和浙江省住建厅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建筑领域的政策、法令、法规,坚持与时俱进,以促进建筑科技创新为己任,及时报道建筑科研成果,贴近浙江省科研和生产实际,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增强内容的导向作用。

(二)建筑科技期刊的权威性和综合性

建筑科技期刊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覆盖了建筑理论、建筑设计研究、建筑工程案例、歷史遗产保护、节能减排与绿色建筑等范围,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综合性。因此在选题策划和组稿过程中,《浙江建筑》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关注建筑科学技术新发展,重视科研发展新趋势,扩展选题的领域;通过省科技厅等公布的科研资助项目,以及每年的科学进步奖和发明奖的项目,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制定相应的选题组稿计划。与资深专家和年轻学者等进行联系交流,开展约稿组稿工作,以便刊发更多高水平的优质论文和基金论文。

(三)建筑科技期刊的学术性和实践性

建筑科技期刊的内容要具备理论研究知识并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将设计创新运用到建筑工程项目中,要有学术性和实践性。学术性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最高追求,我们可以从论文的选题定位、论文写作的视角、论题的论证和论据、论文的结语等方面去判断一篇文章的学术性是否达到刊登的要求[1]。实践性是建筑科技期刊的一大特征,作者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出发,将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归纳,从不同的写作视角将建筑技艺诉诸笔端,从而让读者了解新技术和新方法,启发读者理性思维,达到传播科技知识的目的。例如《浙江建筑》在介绍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在实践工程案例中的运用时,还要尽量将其以简练文字配备图例讲解、阐述明白,使读者能接受并理解其运作原理的同时,还能引发读者思考,保持理论严谨的同时又要解决实际问题。

(四)建筑科技期刊的行业专业性

建筑科技期刊刊登文章的前提条件是所刊登文章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又要符合行业标准和规范。这就要求期刊所刊登文章中采用的设计、施工方案及工艺特点的专业符合性审查必须得到重视。尤其是新工艺、新技术的文章,对市场和整个行业的科技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向作用,假如技术有瑕疵甚至出现重大错误,将会误导整个行业发展,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很可能存在重大的质量和安全隐患乃至发生事故。因此,建筑科技期刊在审稿过程中必须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加入审查队伍,保证文章中没有与现有工艺和技术规范相冲突的内容,以满足文章的合法、合规性,否则将会对行业人员产生误导。

由于建筑工程的实体性和特殊性,错误的设计及施工工艺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即使发现得早也会导致各种质量缺陷和返工引起的工程进度滞后,发现得晚则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财产损失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把关审查方面建筑科技期刊比其他类别的期刊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五)建筑科技期刊的时效性

建筑领域的技术具有时效性,逾期的技术只会成为鸡肋,乏善可陈。因此科技期刊的选稿组稿及审查必须具备一定的时效性,以保证最新的技术内容能及时刊登并推广。

以笔者所在的《浙江建筑》为例,收到作者来稿后,通过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查重后的稿件,编辑部都在第一时间完成责任编辑初审和送专家二审的工作流程,专家返回的审阅意见也会及时反馈作者修改,使最新的科研成果在最短时间内得以发表,以供广大读者借鉴参考。

三、建筑科技期刊对编辑人员的要求

(一)建筑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政治敏锐性

编辑人员必须具备政治敏锐性,科技期刊的政治思想性问题穿插在文稿的字里行间,很容易被忽略,其往往会涉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若处理不当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尤其是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外关系等非常敏感的问题,必须特别注意[2]。

(二)建筑科技期刊编辑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

相比其他类别期刊,建筑科技期刊的公式多、图表多且繁杂,建筑类期刊所刊登的文章往往包含工程实例,尤其在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的介绍中都带有工程图例及各种规范、专业名词的介绍,这就对期刊编辑人员的相关专业能力有了非常高的要求。

编辑人员必须具备通晓建筑行业各类法律法规的能力,需熟练掌握建筑专业的专业术语,对一些工程施工、設计图表要有解读能力,要熟练审查图表显示和文字阐述是否一致,图表中的各类指标、标注、词语使用是否规范。例如作者投稿时经常将“混凝土”写成“砼”,“黏土”写成“粘土”,“坍落度”写成“塌落度”,桥梁施工中的“合龙”写成“合拢”等,而在文章刊登发表中必须使用科技规范名词,建筑类期刊的编辑必须具有这方面的纠错能力。

(三)建筑科技期刊编辑人员需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在来稿当中,有些错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像常见错别字那样容易被发现。故此类错误的发现,往往需要经过一个质疑—思考—查证的过程。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文字错误,能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例如文献[3]的原稿3.2.2植物配置与原则中,“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首先考虑植物的玩耍价值、耐寒性以及是否有危险性等因素”,很明显,这里的“玩耍”一词是作者写作时出现的笔误,需要把它更改为“观赏”。文献[4]的第一段文字原稿中,“淤泥层中的有机质经厌氧茵的生物化学作用”,此处的“厌氧茵”应该改为“厌氧菌”,这可能是作者用五笔打字法造成的文字错误,编辑在校对时对于这种形近的字体也需要注意区分。

(四)建筑科技期刊编辑人员需不断总结反馈

科技期刊的出版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作为出版行业的守门人,编辑工作者一定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把好每一道关卡。在平时处理稿件时,编辑首先需要对作者说明期刊的投稿格式要求,同时对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作出适当提醒,避免作者犯基础性错误。稿件付印前最好请作者仔细校对自己的文章,在源头上把好关。此外,按照期刊出版的规定,编辑人员在校对工作中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避免出现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编辑对待出版工作要严谨仔细,遇到问题要学会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

结合以上几点问题,《浙江建筑》严格执行三审制、四校四清、印前审读制度,使得杂志的差错率控制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期刊编校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二以内。刊物的语言、文字、图表、单位等要符合出版的相关规定,并要做到简洁美观,让读者容易看懂。

四、建筑科技期刊的办刊应对策略

(一)优化运营,编营分离,进一步完善经营模式

不同的科技期刊有不同的经营模式,行业期刊应充分利用行业自身优势资源开展经营业务,像《福建教育》发挥教育系统主办单位的优势,争取到福建省教育厅推出的按年级分段《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读本》的编写权,为杂志社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5]。也有行业期刊尝试“会刊互动”的经营模式,通过参加行业会议,加强行业内外的交流,转变了以往的思维模式,这种“走出去”的办刊模式成功实现了广告的二次销售[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建筑业的蓬勃兴盛,建筑科技期刊需要尝试新的经营模式。《浙江建筑》通过不断改革,使期刊更贴近市场。从创办伊始由主管和主办单位出资,到成立理事会,通过理事会经费来维持期刊运营,使得期刊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刊物获得了长足发展。

为进一步适应市场发展规律,建筑类科技期刊还可以优化运营方式,使编营分离,进一步完善经营模式。采取编辑部负责学术质量,经营部门从事广告、发行等经营活动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在保证办刊方向、合法经营的前提下,拓宽思路,增强期刊活力。

(二)约稿提质,策划专题,进一步提升影响因子

建筑科技期刊可以广泛收集作者信息,加大约稿力度,拓展稿件来源,定期向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约稿,主动联系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科研工作者,重点报道科研成果;利用自然来稿,组织专业性题材,设立特色栏目,实现综合期刊专业化、特色化,以吸引优质稿源;关注基金项目信息,有目的地重点筛选选题,并将此作为约稿的重点;充分利用增刊优势,对建筑科技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以专栏的形式集中出版。

以笔者所在《浙江建筑》为例,主要有以下两点可供参考:一是密切关注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动态,及时策划、组织具有学术价值的专栏或特约稿;二是与刊物的主要作者保持经常性联系,了解他们的学术研究动向,根据需要及时约稿。《浙江建筑》广泛报道国内外建筑科技研究、成果推广及工程实践经验总结,以建筑科技和学术发展为基础,贴近市场,并以此为契机,发挥建筑行业平台媒介和桥梁的作用,使信息能及时畅通交流。

同时根据全国和地方的经济水平和建筑业发展状况、当地建筑业市场的发展需求,探讨建筑业管理方法,把科技理论和实际市场需求相结合,使得建筑行业能更健康地发展。

(三)加速数改,广开渠道,进一步扩大发行数量

在保障传统纸质刊物学术质量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电子版、网络版的建设发展。以网站建设为契机,及时更新网页内容,通过刊物的数字化建设加速信息交流,扩大读者范围,并使学术成果能尽快地让读者看到,且通过网络等媒介迅速得到读者反馈,实现作者、编辑、读者三方的交流互动。积极与网络中心及有关专家沟通协调,建立网上投稿、查询等系统,及时发布稿件处理信息。

建设读者数据库,扩大读者群,对市场需求做到准确把握和科学分析;重视以广告促发行,通过各种媒体给刊物做广告、做宣传;开展多渠道发行,面向市场,强化服务,增强口碑,提高发行量。

(四)壮大队伍,完善制度,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

在编辑部内部制度建设方面,采取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编辑责任制,强化编辑队伍自身素质建设,严格执行三审制、四校四清、印前审读制度。建立健全审稿专家的审稿制度,扩充编委及审稿专家库,充分发挥编委和审稿专家的作用,把好选题、组稿、审稿关,逐步由“单盲审”向“双盲审”过渡。

五、结语

建筑科技期刊在建筑科技交流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不仅是建筑科技交流、传播的载体,在科技日益更新,尤其是网络传播高速发展的时代,更是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力的有效传播途径,综合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对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科技日新月异、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科技期刊要顺应时代变革,在保持理论严谨和权威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办刊模式,找到自身优势并形成特色发展之路,才能长久不衰,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 雷丹.对加强成教期刊学术性问题的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0(4):30-32.

[2] 包宁.浅谈图书中的敏感问题及处理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2018(5):204-205.

[3] 张洁君,蒋浩,祝诗璇,等.城市居住小区儿童活动空间研究[J].浙江建筑,2012,29(9):24-28.

[4] 冒宏军.有害气体条件下地铁运营对策研究[J].浙江建筑,2012,29(1):59-61.

[5] 黄旭升.守正创新:行业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J].出版参考,2019(9):78-80.

[6] 王涛.行业期刊“会刊互动”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交通信息化》杂志为例[J].传媒,2014(22):45-46.

作者简介 楼艳艳,本科,编辑,责任编辑,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出版。

猜你喜欢

学术性编辑出版应对策略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网页学术性算法研究
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四大难点与对策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军事历史》应以学术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