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节目的传播范式构建探究
2022-12-21周会杰
摘要:在VR、AR、XR等技术的不断驱动下,跨文化、跨媒介、跨地域的传播重构,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节目传播生态。中国传统文化节目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表达方式、技术支撑、传播渠道,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文章旨在以2022年央视及全国各大卫视的春晚节目为例,选取一些经典的国风舞蹈节目,通过典型案例的多角度精心筛选,从选题内容的策划、价值链的构建、多维度传播等方面,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层层分析、归纳,以期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節目传播过程中存在的规律。通过近3个月的梳理汇总,发现在当前舆论环境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融合创新、融合传播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节目在新传播环境下创作的新范式,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此类节目的创作,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国际语境;中国传统文化节目;国风舞蹈节目;融合创新;传播生态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045-04
2022年春节,一批国风舞蹈节目惊艳亮相,登上央视和各省级卫视虎年春晚,并迅速在各大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传播,引发了国内观众甚至国际观众对国风舞蹈节目的关注。从央视的《只此青绿》到河南卫视的《国色天香》,从陕西卫视的《五星出东方》到湖南卫视的《遇见敦煌》,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在认真提炼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进而挖掘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总体来说,这些内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赋能升级。这些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气质”和新时期美学“气场”的节目,兼收并蓄,中西融合,在增强国内传播效果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国外观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对中国传统文化节目的国际传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其实,从《唐宫夜宴》火爆全网之后,好评出圈的国风舞蹈节目就越来越多,创作质量和水平也“水涨船高”。国内各大传媒机构为何都选择国风舞蹈这一赛道,这一类别的节目打造有何秘诀,面对新的国际传播语境,又将如何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为传统文化赋能,打造更加鲜活生动、富有国际传播价值的文化IP,是我们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精心策划:找准共鸣点
中国传统文化节目要实现跨地域、跨文化、跨媒介的广泛传播,需要寻找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最大“共鸣带”,只有选题内容和表达方式具有世界性与普适性,才能引发不同文化体系观众的同频共振效应。这一传播的核心要义就是,需要考虑传播受众的兴趣点,准确理解不同受众的关注点,尽可能地选取全球化的选题,同时采取适应不同语境传播的作品形式进行表达[1]。
(一)选题内容要厚重有张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是当之无愧的文化资源大国,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国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创作脱胎于中国文化鼎盛时期的名画《千里江山图》,《五星出东方》的选题来源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遇见敦煌》的创作灵感源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胡旋舞,《国色天香》的创作灵感来自唐代的霓裳羽衣舞(见表1)。这些节目的策划者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汉唐盛世和大宋,是因为在这几个时期中国文化极度繁荣,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得天独厚的“广谱性”,在亲和力、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等方面得到过实践检验[2],在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构建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二)表达方式要有共鸣基因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说,“不同的文化类型必须超越各自的基本价值局限”。舞蹈是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通用“语言”,天然自带国际基因,其个性化和情感化的叙事方式已经得到不同语境下受众的认可,选择这一载体进行创作具有天然的人类亲和度和通用性。用舞蹈讲述中国故事,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二、匠心打造:构建价值链
质量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所以要从严选材内容、从深挖掘思想、从精创作艺术,将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展现出来。
文艺作品质量提升的过程,也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更是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匠心创造精品的过程。
(一)巧妙构思,讲好中国故事
言而有文,行而远之。思想性是艺术的灵魂,是艺术作品经久不衰的核心,更是价值的体现,只有从当代价值的角度去思考,才能使“经典永流传”。国风舞蹈节目一般有宏大的题材,需要以历史的视野去审视、创作,并通过舞蹈的形式将故事展现出来。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篇章布局合理,设计精心流畅,艺术气息贯穿全程,讲述了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大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历时半年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而《国色天香》更是别出心裁,将白居易、狄仁杰、张旭、上官婉儿等十一位历史著名人物“复活”,与“牡丹仙子”共赴一场盛大的“牡丹之约”。节目从服装、道具到每个人物的出场,都精益求精。虽然《国色天香》是所有舞蹈节目中时间最长的,达8分52秒,但看下来丝毫不感觉累赘,反而意犹未尽。尤其是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这个章节,以空灵的书法幕帘开场,公孙大娘时隐时现,富有律动感的音乐和舞蹈巧妙结合,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遇见敦煌》开场便十分惊艳,以云水飞动的胡旋舞步开启舞蹈模式,节奏感强,身影灵动。在神秘而富有地域特色的敦煌音乐和复原的舞美、服装、道具的助力下,徐徐展开了敦煌美学的空灵画卷,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了神秘而璀璨夺目的敦煌文化。
《五星出东方》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兼具世界文化共性,紧紧围绕丝路内涵,深刻挖掘丝路文化,以五星出东方的千年谶言到五星照耀中国的盛世圆梦,站在世界格局体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代价值,就如修筑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彩虹桥,连接五洲大洋,为中国沟通世界搭建了一架架华彩的“空中鹊桥”。
(二)雕琢细节,重塑传神密码
在中国传统文化节目中,主创者往往在讲述故事的同时,采取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展示历史场景,对历史时空、历史氛围、历史意境进行重构[3],增强节目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努力营造一种神秘感,让故事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央视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色调鲜明,通过女性人物的设置,将青绿这一主色调融入舞蹈场景,展现了灵动的舞蹈之美,展现了《千里江山图》的魅力。舞者头饰像是画卷中的山石,她们舞姿妙曼,下垂的双袖像是山的纹理,又像是山间流瀑。当舞者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迎面扑来一座陡峭的险峰。舞者不同的造型、体态和姿势,展现了群山高耸、连绵起伏的场景。这很好地诠释了宋代郭熙《林泉高致》所说的,“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意象“绿”是亚裔文化对美的抽象提纯,是舞蹈艺术再造的“眼睛”。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只有5分52秒,但画作的美与舞蹈的空灵之美无缝衔接。舞者身体的每个部位仿佛都是画作的一部分,每一个动作都是思想的落脚点,无论是头饰,还是低头、抬头,无论是“藏峰”还是腰肢展现的“险峰”,一开一合都是意境,一起一落都是跨越年代的山河,时而柔美委婉,时而磅礴大气,造型、体态都蕴涵着丰富的舞蹈语言,将中国文化的厚重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节目组历时一年零八个月的艰辛创作得来的成果。
湖南卫视虎年春晚的《遇见敦煌》节目,布景精心设计了仿真洞窟,虽无磅礴之势,但有新穎的形式、炫彩的舞美,立于其间的人物形象清新脱俗,一笑一颦风姿绰约。飘荡的带纹服饰,配上节奏感强的旋律,色彩、线条、形象浑然一体,热情奔放。
河南卫视的《国色天香》节目,也由导演组匠心打造,在每个细节上进行反复策划、反复创意、反复雕琢。为了拍摄“牡丹仙子”4秒开场的镜头,舞者被威亚吊着整整拍了38遍。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有了后来对“牡丹仙子”完美的呈现。
(三)技术赋能,升华艺术意境
福楼拜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技术化;两者在塔底分手,又在塔底会合”。在这些传统文化节目的制作方面,节目组都专门组建技术团队,结合当下最先进的VR、AR、XR及720穹顶等技术(见表2),对节目进行重塑,编织出一个变化多端、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浓墨重彩地打造了新的审美时空。
今年央视春晚在舞台的打造上也颇费心思,充分运用成熟的灯光技术,首次搭建了720度穹顶空间的LED屏幕,将舞台空间与座席空间连为一体,构成了浑然一体的立体演绎空间,重构了观众与现场演出场景的关系。AR制作团队圆满完成了AR创作和现场实施工作,通过突破时空限制,让观众感受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之美。舞蹈节目《只此青绿》在前景设计了泛着涟漪的水面,利用“次世代”引擎的技术美术手段,实时动态反射整个空间环境,让唯美的舞蹈本身成为AR内容,亦将AR内容融入节目之中,整体画面简单干净。直到节目的最后一个画面,才在前景加上了隐约的《千里江山图》,使舞者仿佛进入了《千里江山图》之中,成了画中人。
陕西卫视的丝路春晚在艺术性上有所突破,结合现代舞美、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强化“技术与艺术”的创新探索与融合,全方位彰显“丝路风情、中国气质、国际表达”。在国内第一次大面积使用LED全彩光源,让整体舞美空间呈现出如梦似幻的视觉画面。蜿蜒起伏的屏幕,像中国书法,又像飘逸的丝绸,象征着“一带一路”,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东西方文化互鉴融合、共同发展。同时,节目将音乐、绘画、书法、历史等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尝试跨界融合创新模式,聚焦文化共鸣和精神勾连,展现丝路文化,凸显中国文化自信的愿景。另外,在拍摄时多角度布局机位,采用了飞猫、伸缩摇臂、天眼、飞龙机位,最大限度丰富视觉素材,充分展示舞台节目唯美、科技、惊艳的独特气质,展现国粹之美、活力之美、民俗之美、交融之美、音韵之美,给观众带来了一场与众不同的视觉盛宴。
河南卫视则以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作为晚会主题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基本逻辑,力图打造更大幅度、更多层次、更大跨度的跨界融合新样态。导演组使用720度弧形屏幕,在《国色天香》节目中,传统音乐、美术、灯笼、武术等传统文化被赋予新潮表达,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深度和厚度。
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是运用符号的形式将情感转变成诉诸知觉的东西”。这些舞蹈节目通过对AR、VR、XR等新技术的运用,实现了艺术上的升华,增强了体验感、沉浸感,体现出情与景、形与神的有机结合,达到了统一又独特的艺术境界,使观众得到了审美愉悦,这将大大提高节目的国际传播力。
三、多维传播 增强传播效能
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促进了媒体的融合发展,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尤为必要[3]。既要重视传统媒体,也要注重新兴媒体;既要在中央媒体传播,也要在地方性媒体互动;既要在主流媒体凸显,也要在商业平台发声;既要在大众化媒体彰显,也要在专业性媒体呈现。从而形成资源集约、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4]。
(一)平台叠加的多元传播
如表3所示,央视春晚除在央视的多个频道、新媒体客户端直播外,也在地方各大卫视直播。截至1月31日24时,电视端直播平均收视率21.93%,新媒体直播点播用户触达49.32人次,相较去年明显增加。首次推出的竖屏看春晚累计观看人次2亿次。海外方面,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媒体对央视春晚进行同步直播及报道,通过CNTV和CGTN海外社交矩阵收看春晚直播的海外观众人次超过3524万,相较去年增加近1658万。
“虎虎生风中国潮”河南春晚在优酷全网独家首播,在河南卫视、大象新闻客户端联合播出。从先台后网、台网联动到先网后台,长视频与电视台实现了融合模式的创新,催生出新样态、新玩法、新模式,推动节目实现全媒体传播,也为节目后续的产业化开发带来了多种融合的可能。优酷与河南卫视的融合,推动台网融合走向新阶段,也以前瞻性、包容性和年轻化领跑传统文化赛道,源源不断地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生命力。
2022丝路春晚,陕西卫视联动凤凰卫视、深圳卫视、海南卫视,在全网多平台播出,并联合五洲传播中心等机构拓展对外传播。春节期间,晚会在美国麒麟电视台、英国普罗派乐电视台、新西兰Kordia电视台、澳大利亚天和电视台、日本大富电视台等12家海外电视台、媒体平台播出,有利于全球观众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台春晚聚合国内外不同的媒体平台,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融媒传播矩阵,为不同语种、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打造了一场具有中国年文化基因和丝路风情特色的视听盛宴。
湖南卫视采用自己打造的独有传播矩阵,对虎年春晚进行多维度传播。从播出数据来看,湖南衛视虎年春晚收视达到同时段第一,其中几个节目收视率达到1.4%的峰值。在去流量化和整体洗牌的背景下,湖南台的收视依旧全线飘红。
(二)议题设置的多元互动
议题设置能力是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议题设置能提高信息的密集度与传播的广度,让不同语境下的观众认同中国的价值观,找到中国文化与不同文化语境之间的交集区域,实现价值与情绪的同频共振,从而引导传播、引领传播、把控传播,让传播内容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国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央视播出后,央视新闻公众号先后发布《绝美!震撼!你期待的<只此青绿>来了》《虎年春晚<只此青绿>刷屏!独家揭秘背后创作细节》《在春晚的节目里,看见中国文化的底蕴》等消息。同时,中央和地方媒体也竞相报道,追捧这个“网红”节目,掀起了《只此青绿》舆论热潮。央视通过议题设置,很好地促进了节目的广域传播。
河南春晚更是借助《唐宫夜宴》的出圈势头,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泰晤士报》发表了《超越:河南台从偶然到必然的凡人之路》。河南卫视还在美国纽约广场举办了河南春晚的启动仪式。
主演人群流量加持互动。《只此青绿》的领舞孟庆旸在除夕夜演出后,手机的祝贺信息如潮,也接受了海量采访,个人微博粉丝涨了10万,抖音粉丝涨了约70万。全网聚焦一个主题——舞蹈《只此青绿》,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节目的二次传播。
观众和网友多方互动。看完河南卫视的《国色天香》后,有网友惊呼“感觉整个大唐的名流都来陪我过年了,太潮了”。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汪文斌通过Meta平台向全世界推介《国色天香》,称“当古典诗歌遇上年轻的灵魂,传统文化在春晚上以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呈现”。《只此青绿》豆瓣获评9.6分,获赞2亿!有网友评价《只此青绿》:“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有网友说:“看过后,泪流满面,眼前的你我像走进铺陈的历史画卷。”
线下活动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节目的长尾效应,延续这些节目的传播热度。《只此青绿》《遇见敦煌》等节目在春节后开启全国巡演,形成线上线下同步互动、舞台观众同频交织互动的新一轮国潮热。
四、结语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中国传统文化节目的国际化传播,要立足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讲好富有中国味、中国情、中国风的故事,视野要更深邃,胸怀要更宽广,底气要更自信,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国风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凭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空间,让不同语境下的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国潮的现代表达方式,能让不同区域的观众,抛开年龄、民族、身份的差异,这正是我们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内、走向世界的时代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南言.影视中国:全球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0:242-249.
[2] 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11-113.
[3]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15-24.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1-326.
作者简介 周会杰,学士,主任编辑,鹤壁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经营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媒体传播力及传播生态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