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角下《时代周刊》报道中的中国形象
2022-12-21肖叶飞
肖叶飞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我国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1]国际舆论格局的构建与国家形象的塑造由本国媒体的“自塑”与外国媒体的“他塑”共同打造。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叙事策略与报道基调,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值得深入研究。我们要探索西方媒体报道中国议题的“他塑”基本规律,针对西方媒体的歪曲或丑化的报道,通过“自塑”进行纠偏,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一、《时代周刊》与中国国家形象的“他塑”
《时代周刊》(Time)是世界知名媒体品牌,与《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并列为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创建于1923年,在几个大洲有不同的版本。《时代周刊》善于追踪国际重大新闻事件,提供背景资料,并进行阐释分析,给“忙人”一个看世界的窗口。随着中国崛起,《时代周刊》加大了对中国的报道,关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领域。
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2]包括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3]昆奇克(Kunczik)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人对某个国家的描述,对该国及其人民的真实想法。[4]国家形象作为人们对某一国家的总体认知和评价,关乎国家的软实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国家形象有好有坏,良好的国家形象就是国家品牌形象,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宝贵的无形资产,有助于提高国际话语权、参与全球治理,有益于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国家发展。国家品牌是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公民心目中的总体形象,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5]国家品牌形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软实力,既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又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良好形象有助于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国家形象的塑造以综合国力为基础,既包括本国政府与媒体的塑造与传播,也包括他国政府与媒体的塑造与传播。但是由于报道立场、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外媒体塑造的国家形象显著不同。在国家形象的“自塑”方面,我国主要依靠公共外交、影视作品、宣传片、纪录片、新闻出版与翻译工作等渠道自塑。在“他塑”方面,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影响了中国国家形象。因此,研究西方媒体“他塑”现象,有助于针对性提升我国国家形象。
二、新闻框架理论与类目建构
框架理论最早由贝特森提出,其后被引入大众传播研究中。戈夫曼指出: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6]恩特曼认为新闻框架是对事实的选择和凸显[7],吉特林认为新闻框架就是选择、强调和表达的原则[8],钟蔚文则认为新闻框架是对事实的选择和重组等[9]。新闻框架分析旨在通过分析新闻文本的框架建构来揭示新闻报道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和理解,是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10]
学者们运用不同方法来量化分析新闻框架,包括形式框架、内容框架等。学者臧国仁提出了新闻框架的三个层次:高层次的新闻框架是宏观把握媒体对某一事件的议题设置,如报道主题、报道数量、报道基调等;中层次框架指分析主要事件即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低层次的新闻框架分析其表现形式,即语言符号的使用,包括修辞与风格等。[11]本文的分析以“新闻框架三层次说”为基础,并根据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整,建构包括高层次、中层次与低层次等三个新闻框架。高层次框架包括报道主题、数量分布、信息性质、态度基调等四个方面,中层次框架包括涉及行业、地区、机构、人物等四个方面,低层次框架包括消息来源、报道关键词等两个方面,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时代周刊》有关中国的报道叙事框架与隐藏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从数据库“Academic Search Index”中搜索“Time.com”,在标题中输入“China”或“Chinese”,共搜索到1498篇新闻报道,按照比例每年选取12~16篇新闻报道样本,从报道标题目录中等距抽样一共123篇文章作为语料库进行内容分析,建构框架类目,从新闻框架视角分析中国形象。
三、《时代周刊》有关中国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基于新闻框架理论,从高层次、中层次与低层次对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解读报道主题、情感态度与意识形态等要素。
(一)高层次框架分析
1.报道主题:聚焦政治外交、经济金融、社会生活等议题
政治外交方面,报道立场大部分对中国抱有意识形态偏见,把自己塑造成“人权教师爷”,丑化中国人权状况。35篇文章涉及政治外交主题,占整个报道的28%,其中消息15篇,深度报道20篇。好的、积极的正面主题报道2篇,是中美联合应对朝鲜的核问题、纽约市长称赞中国捐助呼吸机;中性主题的8篇,是美国大使骆家辉辞职、中国告诉美朝应急刹车、中国谴责G7在南海问题上选边站等;报道坏的、消极的负面主题的文章25篇,其中62%持批评态度,涉及的关键词是黑客偷听、强迫劳动、人权分子被审判等负面话题。
社会生活方面,对中国的环境、食品、空气污染等负面信息特别关注,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问题,对中国脱贫攻坚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鲜有报道。一共33篇文章,负面信息较多,占比近一半,正面信息较少,但是态度较为中立,占比42%。11篇文章持批评态度,占比33%,主要是环境污染、宠物食品的污染、水污染等。8篇持赞成态度的文章主题分别是人口政策放松与劳改所废除、北京郊区收破烂的农民工的奋斗故事、女性不刮腋毛运动等。
经济贸易方面,一共24篇文章。11篇正面信息,陈述了中国的经济贸易发展的客观事实,立场相对客观,但也出现中国经济“崩溃论”“威胁论”的论调。持批评态度的8篇分别是中国日益增长的核能工业对世界威胁、华为不值得信任、中国房地产走向崩溃等;持赞成态度的5篇分别是中国推动世界旅游业的增长、联想通过兼并美国公司业务成为世界个人电脑巨头、光棍节促进中国消费等。持中立态度的有11篇,例如,中美都无法赢得贸易战的独家报道,(《Exclusive:New Study Says U.S.Can't Win the Trade War and Neither Can China》)[12]。
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报道总体比较中立,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少数报道是政治污蔑与偏见。11篇报道有5篇持赞成态度,分别是美国处理新冠肺炎疫情比中国糟糕100倍,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死亡率低,中国驯服了第二波疫情等。负面的报道分别是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起源与扩散、强制隔离、护士剃光头参加抗疫与消费女性等。一篇关于新冠肺炎疫情起源的文章非常罕见地持中立态度(《Don't Blame China.The Next Pandemic Could Come from Anywhere》)[13],不要谴责中国,下一次大流行可能来自任何地方,详细地报道了泰国曼谷的乍得周末野生动物市场以及美国丹佛郊外的野生动物仓库大量走私的野生动物。
教育文化方面,负面消息多,对中国古老文明报道很少。3篇负面报道,分别是中国的医学留学生盗窃实验室癌症样本成果、美国飞行训练中心驱除不懂英文的中国学员、中国公民参加美国高考涉嫌作假抄袭,1篇正面报道是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体育方面3篇负面报道是孙杨与霍顿的兴奋剂口水战,马拉松比赛运动员受伤,莫雷支持香港暴乱。
军事方面,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为美国的武力扩张与霸权行为寻找借口。5篇涉及军事方面的报道均为深度报道,其中,4篇为负面报道,1篇为中性报道。4篇负面报道主题是关于中国在南中国海建设军事设施、部署导弹以及强调美国航母的航行自由,日本为了应对中国和朝鲜的威胁提高军事预算等。
科技方面,客观报道了中国的科技进步。5篇科技行业的文章,信息性质与报道基调均为正面,报道了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雄心勃勃的计划与取得的骄人业绩。其中,2篇消息分别是中国射电望远镜收集700万颗星星的数据,中国计划向火星发送探测器,3篇深度报道分别是中国科学家计划发射人造月亮照亮夜空、中国在月球背面着陆、中国带回月球样本。
2.数量分布: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社会生活与经济贸易领域
《时代周刊》关注国计民生的硬新闻领域,有关中国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社会生活、经济贸易等领域,分别是35、33、24篇,占总体的比例为75%。同时在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也有一定数量的报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后主要关注点是疫情的起源、传播与防控,一共11篇深度报道。体裁方面,主要是消息、深度报道与评论。其中,深度报道包括各种解释性报道、系列报道与调查性报道等,评论主要集中在经济贸易领域,一共11篇,占总体15篇评论的73%,包括关税对中美经济的影响、中国核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中国公布碳排放的真实数字不是坏事、研究显示中美均无法赢得贸易战、特朗普政府如何让中国赢得东南亚贸易等多篇评论。
3.信息性质:负面新闻为主,同时保持一定的平衡
如表1所示,《时代周刊》123篇新闻报道中,负面新闻66篇,超过一半,印证了美国“坏消息就是好新闻”的新闻价值取向,中性报道占比23%,正面报道占比23%。负面新闻最多的领域是军事方面,达到了80%,主要是批评中国将南海军事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与军事冲突等。政治外交方面负面消息较多,达到了71%。科技方面的报道全是正面消息,占100%。经济贸易与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正面信息也较多,达到46%左右。
表1 报道的信息性质与态度基调
4.态度基调:批评与中立态度为主,不同类型内容的态度基调显著不同
整个123篇新闻报道中,赞成的只有21%,批评占比41%,中立占比38%,说明《时代周刊》对中国采取了比较负面的立场。但是每个不同的领域,态度基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35篇政治外交领域的报道,只有2篇是持赞成态度,即中国对朝鲜施压使其放弃核战略,中国捐助呼吸机。经济贸易方面持批评态度的文章达到33%,虽然中国取得了经济成就,但是批评中国有侵犯知识产权、黑客攻击、控制汇率等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在社会生活领域有8篇赞成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报道也有5篇持赞成态度。有关中国太空探索科技领域的报道赞成比例为100%,称赞了中国航空业的惊人成就。
(二)中层次框架分析
中层框架主要是分析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包括涉及的行业、地区、机构与人物,探索新闻事件的背景、起因、脉络、结果、趋势等,从中层次审视新闻报道的核心事件与叙事逻辑。
1.报道涉及的行业:主要聚焦于政府机关、公共管理以及卫生社会工作
按照2017年版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标准,《时代周刊》70篇文章报道了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等S大类产业,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国家机构、人民政协等公共管理,以及人民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构方面的报道,主要是国家行政机构项目的综合事务、对外事务、公共安全、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等。
《时代周刊》报道的行业如图1所示,覆盖面较广。文化、体育和娱乐等R大类产业报道包括马拉松比赛选手受伤、孙杨霍顿的口水战、莫雷香港言论、同性恋电影下架以及考古重大发现等主题的8篇报道。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I大类产业报道包括华为的发展、联想兼并业务、华为参与美国农村电信业务、网络窃听与黑客攻击、索尼游戏进入中国等7篇文章。金融J大类行业报道包括中美贸易战、阿里巴巴美国上市、货币汇率与贸易战导致金融证券市场变动等6篇文章。科学研究M大类报道主要是火星月球的探索、贵州射电望远镜的运营等5篇文章。卫生与社会工作Q大类产业报道包括武汉海鲜市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病毒检测跟踪与控制、疫情期间的在线医疗等5篇文章。制造业C大类产业报道主要是宠物食品安全、地沟油与电子产品的生产。住宿餐饮H大类产业报道包括中国建豪华游艇、马里国旅游产业与中国游客、中国四川“死海”旅游等5篇文章。
图1 报道涉及的行业
2.报道涉及的地区:关注台湾、香港与南中国海等热点地区
《时代周刊》聚焦热点地区,因报道主题不同,呈现出不同的中国镜像。在政治新闻报道中,热点地区包括北京、台湾、香港、南中国海等地区;在军事报道中,经常出现南海冲突的西沙群岛(the Paracels)与南沙群岛(Spratlys archipelago)、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 Shoal);在科技报道中,四川西昌、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等经常出现;在旅游报道中,关注了四川运城的“中国死海”,熊猫保护区四川卧龙;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出现了火箭残骸造成损失的湖南绥宁县,卫星图片显示严重污染的紫禁城与哈尔滨,发生马拉松事故的清远县,暴发疫情的武汉等。
《时代周刊》报道中国主题的新闻中,也经常出现其他国家或地区,映射出对中国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以及经济军事扩张的焦虑。例如,报道了中国与法国联合投资的英国核能电厂;在遏制华为事件中,报道了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抵制;有关间谍被捕的报道中,出现了瑞典、澳大利亚等相关国家;在南海冲突的报道中,经常提到菲律宾、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关注了新加坡、泰国、法国、智利、加拿大等国家的疫情;在外交报道中,报道了中国驻菲律宾外交官被害以及缅甸难民涌入中国等事件。
3.报道涉及的机构:关注政府部门、知名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等
《时代周刊》报道中的中国机构包括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交部、国防部等。另外,还有其他机构,如中国广核集团进军欧洲,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闭非法网站,中国人民银行让人民币贬值促进出口等。在经济新闻报道中《时代周刊》表达出对中国经济扩张的担忧,关注了深圳华为的5G业务扩张,腾讯公司在美国的兼并收购,联想兼并IBM的个人电脑业务等。社会新闻报道方面,关注伊朗游轮在中国近海着火、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索尼工厂的学生被强迫实习等。
《时代周刊》有关中国话题报道中的涉及外国政府机构很多,白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中央情报局(CIA)、五角大楼(Pentagon)、白宫情报委员会、参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等经常出现,说明中美在人权领域、间谍情报、贸易金融领域斗争激烈,也侧面印证了美国把中国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与重要威胁。报道涉及的其他机构包括杜嘉班纳(Dolce&Gabbana)辱华事件,劳工观察人权组织关注中国劳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关注中国碳排放,无国界记者组织(RSF)谴责中国加大国际宣传的力度等。
4.报道涉及的人物:国家领导人、机构领导以及“人权活动分子”等
《时代周刊》报道中的中国人物包括中国领导人与政府部门领导。另外,报道中出现的中国“焦点新闻”人物包括计划生育被罚款的导演张艺谋、被加拿大扣留的孟晚舟、宣称“如果雾霾无法抵抗就让它不进入心灵”的于丹等,还包括“中国黑客”“人权活动分子”“透明斗士”“人权律师”、被中国拘留的澳洲华人学者冯崇义、被中国拘留的加拿大人康明凯和迈克尔等负面人物,通过这些报道映射出中国人权与黑客攻击方面的负面形象。另外,还报道了一些正面人物,包括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上海华山医院医生张文红等。
《时代周刊》有关中国的报道中的涉及外国人物包括外国领导人与行政机构负责人、人权活动分子、间谍、争议事件中的人物。例如,美国副总统彭斯责备中国干涉美国选举,国务卿希拉里宣称中国进行窃听,驻华大使骆家辉关注中国人权活动分子等,显示外国政客对中国政治的意识形态偏见。其他焦点人物报道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担心世界将因中美冲突陷入两大阵营,白宫经济顾问库德罗认为中美贸易战双输,美国情报官员与国会议员指责中国窃听或黑客攻击等。
(三)低层次框架分析
西方媒体通过文字、修辞、消息源等元素来建构新闻报道,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认知,通过文本符号的细节呈现来形塑报道主体的形象。
1.消息来源:兼顾西方媒体来源与新华社等中国媒体来源
《时代周刊》的信息来源兼顾西方媒体与中国媒体,但是使用很多匿名消息来源,虽保护了消息源的隐私,同时也削弱了报道的权威性与准确性。如图2所示,外国信息源包括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法新社AFP、美联社AP、CNN等西方的主流媒体,有关科技与卫生方面的信息来自疾控中心(CDC)、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非政府组织(NGO)等,专业信息的采访专家主要来自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霍布金斯大学、悉尼大学等知名大学。中国信息源兼顾了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内地与香港的平衡,主要来自新华社、环球时报、中国日报等官方媒体,有的消息源直接用政府机构、当地官员、新浪微博替代,地方新闻的信源多用如兰州晚报、潇湘晨报等当地报纸的报道,采访的专家很多来自香港大学。
图2 消息来源词云图
2.关键词分析:关注人权、安全、军事、新冠、拘留等敏感话题
如图3所示,把文章的关键词输入词云图软件,显示中国(China)、污染(pollution)、一孩(one-child)、防御(defense)、安全(security)、海事(maritime)、特朗普(Trump)、呼吸(respiratory)、网络(cyber)、关税(tariff)等是文章报道的关键词,说明《时代周刊》进行了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任意拘留、非法监控、新冠肺炎、强制隔离、贸易战等大量负面歪曲报道。嫦娥卫星、一孩政策、旅游业、腾讯、玉林也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时代周刊》客观上报道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
图3 文章关键词的词云图
四、《时代周刊》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以及中国国际传播的优化策略
新闻框架是意识形态、政治权力与语言策略的交织下的新闻叙事的认知结构。中西新闻体制不同,报道方针与立场观点也不同,西方主流媒体具有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与叙事策略。因此,应结合西方主流媒体的话语体系,探索《时代周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以及思考如何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
(一)《时代周刊》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时代周刊》记者会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出发,对新闻事件进行挑选,选择某些背景材料、引用某些消息来源,其中,很多指控都是捕风捉影,没有可靠的消息来源。[14]美国自身的政治制度与根本利益是新闻叙事的逻辑起点,《时代周刊》是美国主流期刊的代表,自然彰显美国的价值观,契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投射出“西方中心论”“中国威胁论”,凸显中国的负面形象与刻板印象。另外,从新闻报道来说,西方新闻报道的理念是强调冲突性与负面新闻,冲突性与矛盾性成为选择的标准。同时,他们巧妙地引用专家的观点,标榜公正、客观、平衡的态度,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与专业性,意识形态比较隐蔽。
党的十八大以来,《时代周刊》塑造了不同侧面像的中国国家形象。政治方面,报道多攻击中国社会制度与人权状况,充斥着政治谎言与道德双标,聚焦黑客攻击、强迫劳动、人权活动分子被拘留、利用疫苗进行外交等负面虚假议题,塑造出不讲人权、任意拘留、盛气凌人、寻求霸权的中国威权政治形象。经济方面,聚焦中国操弄汇率、强迫知识产权转让、盗取情报等子虚乌有的议题,丑化中国为不讲国际规则的经济形象,同时呈现出中国在核能、5G、航空、旅游等领域不断崛起的经济大国形象。社会方面,歪曲报道中国在空气污染、食品污染、性骚扰等方面落后的社会形象,同时在禁止狗肉节、不刮腋毛的女性解放、放松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废除劳改制度等方面呈现出中国不断进步的文明形象。科技方面,通过月球土壤的取回、火星车的发射成功、射电望远镜的数据收集等报道,塑造中国是一个积极探索深空的具有雄心与技术的科技大国形象。军事方面,歪曲报道中国为一个谋取领土扩张、野心膨胀的军事大国形象。教育文化方面,不实报道了中国侵犯知识产权、考试不讲诚信、下架《请叫我名字》同性恋电影以及拘留香港书商等负面信息,形塑出中国是没有诚信、不尊重多元文化的国家形象。
(二)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国家品牌形象的塑造由政府、媒体与公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当前,我国急需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首先,有效开展舆论引导与舆论斗争,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在一些“焦点人物”的拘留与审判过程中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彰显我国司法系统的公平公正,有力驳斥打压异己与无端拘留的指控,以获得国际上的认可与好感,体现大国自信。
其次,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与叙事策略,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促进叙事主体多元化,除了官方媒体渠道,加强民间的对外传播,例如李子柒短视频与纽约人郭杰瑞的短视频在YouTube上均有非常高的播放量。加强叙事技术融合化,综合运用动漫、图表、VR、背景音乐等元素增强艺术性,提高对外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实现与国外受众的共情与互动。
最后,通过生动案例宣传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西方媒体谴责最多的是中国没有人权。人权的根本是人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了全过程的民主,对外传播需讲好中国主张、中国智慧。着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世界各国机会均等、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例如,抗疫成功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健康,脱贫攻坚使几千万人成功脱贫。
总之,我们需要充分了解西方主流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与原因,掌握西方媒体“拟态环境”塑造他国形象的规律,发现“他塑”的偏差和误读,形成“自塑”的话语体系与叙事方式,注重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针对性地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家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