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宾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2-12-21黄娟廖茜郭威金鑫潘丽

长江蔬菜 2022年17期
关键词:蔬菜基地宜宾全市

黄娟 廖茜 郭威 金鑫 潘丽

宜宾是川南早春蔬菜主产区、长江流域冬春蔬菜优势区,在四川蔬菜产业布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宜宾依托独特的地理及生态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稳面提质、加工延链、融合增效为主线,持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全市基本形成了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质量安全化的发展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蔬菜的需求已从数量型逐步转向质量型,要求蔬菜商品“优质、安全、营养、新鲜、多样”[1]。紧扣蔬菜消费需求变化,全面摸清宜宾蔬菜产业发展短板,针对性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对宜宾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宜宾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稳步发展,产业地位日益突出

自《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意见》(宜府函[2014]26号)出台以来,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宜宾蔬菜产业规模稳中有增。据《宜宾统计年鉴》数据,2021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69万hm2,产量315.81万t,分别较2015年增长15.9%、26.7%,居四川省第四、第六位。宜宾市蔬菜产值增长较快,2021年宜宾蔬菜产值112.02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9.2%,较2015年增长87.5%。蔬菜产业是宜宾农业经济稳增长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尤其在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和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岷江蔬菜现代农业园区

1.2 生产布局优化集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根据气候、地形、水利资源特点,经过政府部门引导和宏观调控,宜宾市蔬菜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季节性外调蔬菜优势区”“特色出口蔬菜优势区”“食用菌优势区”和“100个国家级和省市县级现代特色蔬菜产业园”的“三区百园”生产布局,基本实现了全市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供应。全市重点改造、提升了以南溪区、叙州区、江安县沿江河谷地带为主的冬春露地蔬菜基地和早春设施蔬菜基地,以翠屏区为主的芽菜原料专用青菜基地和近郊调味菜基地,以筠连县、兴文县、屏山县为主的高山生态蔬菜基地,以长宁县、珙县、高县为主的特色食用菌基地。

1.3 种植模式不断创新,经营模式灵活多样

全市通过粮经统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持续推广“菜—稻—菜”“菜—粮(油)—菜”“菜—烟—菜”“稻—菌(羊肚菌)”“果(桑)—菜(菌)”等轮(间)作模式2.67万hm2以上,促进了绿色高质高效的粮经复合生态农业发展,提升了产业综合效益。通过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流转,发展了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目前,全市蔬菜新型经营主体达387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5家,市级以上示范专业合作社42家,基本形成了“大园区+小(多)业主”“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

1.4 科技支撑强化有力,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通过“五新示范”与“三区百园”建设及产业链延伸发展紧密结合,全市大力推广了蔬菜集约化育苗、精准肥水调控、配方施肥、避雨栽培、绿色防控、轻简高效等多项先进实用新技术。2021年,全市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3.46万hm2,设施蔬菜基地8 653 hm2,打造“万亩亿元”“五新示范”基地35个,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8%及以上,基地农残检测合格率达98%及以上。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蔬菜产品和基地的申报、认证和建设,截至2021年,全市获得“三品一标”认证蔬菜产品219个,其中“宜宾芽菜”“宜宾大头菜”“屏山白魔芋”“长宁长裙竹荪”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宜宾冬春露地蔬菜基地(萝卜采收现场)

2 宜宾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2.1 气候条件独特

全市“三江”河谷阶地冲积坝、浅丘区土壤肥沃,立体气候明显,具有“春早回温快、夏季无酷暑、秋长温光好、冬暖少霜雪”的气候特点,是全省早春和晚秋季茄果类蔬菜最适宜的生态和安全生产区。

2.2 生态优势突出

全市森林面积达66.4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50.12%,特别是在800 m以上的中、高海拔地区,森林覆盖率在60%~70%,全市山区133.33 hm2以上山间槽坝28个,面积近1.33万hm2,低山区缓坡地带可种植蔬菜面积达1.33万hm2,可利用耕地资源丰富。林中有地、地块套林,是生产绿色、有机蔬菜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域,是规模化发展秋淡季蔬菜和高山生态蔬菜产业的理想区域。

2.3 品种资源丰富

宜宾地形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2],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境内垂直海拔上分布着丰富的蔬菜品种资源,经过千百年特别是市场的选择,形成了蔬菜产业发展丰富的品种资源群。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全市包括地方特色蔬菜、野生蔬菜资源、引进栽培蔬菜品种和加工蔬菜等蔬菜种类有200余个。

2.4 川菜文化悠久

宜宾是长江上游著名的“水码头”,优势特色蔬菜种类如辣椒、生姜、青菜、萝卜等加工而成的川南“四川泡菜”历史悠久,是川菜加工不可缺少的原辅材料。生产的优质地方品种宜宾芽菜、屏山白魔芋、长宁竹荪等全国驰名。宜宾蔬菜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宜宾大头菜、迎安蜜本南瓜、永兴莲藕、怡乐大葱、春苦笋、红脚蒜苗、小香葱等蔬菜品牌都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2.5 区位优势明显

宜宾地处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金沙江水电资源经济带、攀西六盘水能源经济圈等国家级经济规划区的重叠区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立体交通优势突出,成贵、渝昆、蓉昆、川南城际铁路等四条高铁交汇于此,必将重现西南物流集散中心的繁荣景象。依托巨大的物流集散优势,可以形成西部蔬菜集散中心,为“宜宾蔬菜”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3 宜宾蔬菜产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基地生产水平不高

一是受地形地貌影响,全市蔬菜基地以分散种植为主,0.67 hm2以上连片规模蔬菜基地仅占全市菜地的11.74%,农户分散种植菜地占全市菜地的88.26%,小农户大市场仍是主要生产模式,基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二是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全市主要蔬菜产区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不配套,产品贮藏、加工技术落后,冷链运输设施缺乏,全市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仅为40%左右,冷链流通率不足5%,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三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量菜地良田被征用,导致标准化蔬菜基地面积不断萎缩,原有的优势蔬菜基地目前已发展为城市或工业园区,如翠屏区李庄镇、南溪区罗龙镇、江安县阳春坝等。

3.2 产销衔接不精准

城市保供蔬菜基地

一是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流通体系没有形成畅通有效的衔接机制,“信息不灵、渠道不通”[3],产销对接不精准,导致个别蔬菜品种存在“盲种”和“卖难”潜在风险。二是全市蔬菜价格监测点位不足,目前全市只有南溪区的茄子、花菜纳入“全国蔬菜生产信息监测系统”进行监测,只有宜宾江北农产品市场、叙州华富农贸市场进入全省“菜篮子”批发市场价格监测,蔬菜生产端与需求端信息不对称,导致不能全面及时对蔬菜供应及价格变化作出分析判断,不能科学合理指导蔬菜生产布局和茬口安排。

3.3 产业发展动能不足

一是受疫情和俄乌战争影响,全球原材料短缺,导致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价格大幅上涨,据调查,2022年农资价格普遍上涨30%~40%,加之劳动力紧缺、机械化率低、汽(柴)油价格猛增、运输成本提高,使得蔬菜产业的比较效益下降,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二是蔬菜市场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生产市场和价格市场波动较大,但蔬菜生产保供涉及民生问题,价格受到宏观调控,由于价格“天花板”限制和成本“地板”抬升,积压了菜农增收空间。三是财政对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较弱,相关政策落实不够,专项产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3.4 龙头企业带动不强

一是蔬菜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不强,截至2021年底,全市蔬菜企业45家,其中生产型企业占20%,加工型企业占66.7%,营销型企业占13.3%,但年销售收入超过5 000万元以上的仅6家,缺乏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二是宜宾市蔬菜加工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芽菜、榨菜、食用菌、泡菜等领域,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大路产品多,名优特产品少,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三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菜农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导致整合产业资源要素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不强。

宜宾芽菜专用青菜划条晾晒

4 推进宜宾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基地建设,提高生产水平

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基地“五网”配套、“五良”融合,持续推进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蔬菜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和保障能力。因地制宜新建或改造产地预冷设施,配备蔬菜初加工设施设备,完善采后处理和冷链物流体系,补齐产地“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提高蔬菜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大力推广粮经复合、种养循环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想方设法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稳粮增效、助农增收。

4.2 加强产销衔接,保障市场供应

增加全市蔬菜价格监测点位,建立蔬菜产业大数据平台,完善蔬菜产业产销监测工作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蔬菜生产、市场、储备及农资供需等信息监测调度,及时分析预判,适时发布产销消息,积极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积极探索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及电商、微商等多种销售渠道,拓展市场,减少环节,方便群众。建立健全蔬菜储备“储旺保淡”机制,做到“旺吞淡吐”,增强市场调剂能力。

4.3 加强品牌创建,突出农业增效

大力实施蔬菜“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高蔬菜产品品质,保障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科学构建宜宾蔬菜公共品牌体系,引导支持碎米芽菜、腾耀食品、富康食品等蔬菜龙头企业根据产品特色、产品文化、目标市场上品种、上项目、上规模,巩固提升传统名腌菜产业,开拓发展新产品、新产业和新业态,打造企业知名品牌。借助菜博会、西博会、农博会等展会平台,组织企业参加“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等市场拓展活动,利用电商、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渠道,加强品牌营销推介,进一步提升“宜宾早春菜”“宜宾芽菜”“宜宾大头菜”“长宁长裙竹荪”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4 加强绿色发展,促进生态循环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蔬菜产业发展与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相匹配。全面启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菜—畜—沼”等综合利用、种养循环模式,进行种养交替循环互给方式生产,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全面推广绿色防控,建设一批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实施生物防治、物理性诱控和生态调控技术[4],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保障绿色蔬菜优良生产环境。

4.5 加强“三产”联动,推动菜旅融合

以“菜区变景区、菜园变公园、菜品变礼品”为发展思路,以“中国西部莲藕湿地公园”“岷江蔬菜现代农业园”等为打造样板,充分挖掘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园区)风光、青山绿水、农耕文化等资源禀赋,推动田(菜)园综合体、特色蔬菜风情小镇(村)及国家级和省、市、县级蔬菜主题公园、休闲农庄、休闲专业村创建,大力发展观光体验、研学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旅互动,农旅合一[5],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4.6 加强要素保障,提升发展活力

设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加大省、市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充分撬动金融资金,加强对蔬菜基地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新品种引进示范、产地初加工、冷链物流、蔬菜种植保险等环节的政策扶持,形成项目资金长效投入机制。加强主体培育,支持优势企业打造产业化联合体,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对基地建设和农民的带动作用,通过委托生产、订单收购、合作经营等形式,与农户形成更加紧密的“产—加—销”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蔬菜基地宜宾全市
农谷三安模式 蔬菜基地大白菜喜获丰收
宜宾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创新与实践
宜宾高州季秋印象二首
参观曹家桥蔬菜基地
宜宾(外四首)
浅析“菜篮子”工程建设之“喜”与“忧”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