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新时代学校德育体系
2022-12-21刘济良
科学合理、结构完善的德育体系不仅是德育理论研究持续深化的客观追求,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切实落地的有力支撑。综合已有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相关研究多以要素视角分析德育体系的建构,意在通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活动、德育途径、德育评价等子系统的革新打造,构建“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相辅相成、家校社合力”的系统框架。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因对德育体系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理解不到位甚至误读,学校德育存在教条化、形式化、低效化等问题。因此,新时代学校德育体系的建构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德育内容重在质优而非量多。新时代学校德育内容的选择应围绕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道德需求和实际水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德育内容进行提炼再加工,而不是一股脑“倒”给青少年。学校也要充分利用地理、文化、经济等地域特色,从中汲取德育养料,开设校本课程,实现学校德育因地制宜、精准“补钙”。
德育活动重在体验而非形式。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倘若组织不当,极易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热闹盖过门道的德育“空转”现象。新时代德育活动的创新应强化体验的重要性,引导青少年在活动中感受自身在“知情意行”上的变化与触动;突出活动总结和个人反思环节,鼓励青少年自觉自省、自查自纠,真正从他律转向自律,成为道德的主体。
德育途径重在适宜而非生搬。伴随“六项育人”的明确与推进,学科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形式扩充了德育渠道,但德育途径的选择不能生搬硬套,而需要结合德育目标,认真考虑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学科逻辑、学校环境等多方因素,采用最适宜承载具体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的渠道。
德育评价重在探因而非得果。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评价时,虽然教育界已形成诊断性、过程性、总结性的评价范式,但仍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与其他学科不同,道德教育的效果往往更隐性、更深刻。相同的道德行为可能源于不同的道德动机,相同的道德动机也可能产生不同的道德行为。如何透视行为背后的道德动机,抓住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软肋”进行纠偏,是学校德育评价亟待突破的关键点。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德育体系的建设需要时刻把握德育成人的逻辑起点,妥善处理好各要素间的关系,确保德育目标对其他要素的统领,依托德育内容,正视德育活动、途径的桥梁作用,借助德育评价及时调整育人策略,以便各要素协同发力、高效落实学校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