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中生毅力的有效路径探索
2022-12-21刘冬玲孙阳菊任美洁
■ 刘冬玲 孙阳菊 任美洁
我们以现代教育学和积极心理学、成长型思维为理论依据,使校本课程在班级主题活动中实施,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在综合活动中强化,全面建构学校毅力培养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毅力的养成,改变学生的生命样态。
成就学生的精彩人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毅力基础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成都市田家炳中学在田家炳先生“宁可实而不华,不可华而不实”的精神引领下,坚持“履仁崇智,明德卓行”的办学理念,形成“崇实文化,适性教育”的办学特色。2015年以来,学校以学生毅力发展现状为实施基础,以毅力培养策略研究为切入点,厘清培养学生毅力的路径;以田家炳先生为毅力榜样,开发校本课程。通过课程实施,培养学生的毅力品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一、“1413”,形成理论框架
毅力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取得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在毅力培养维度框架下开展多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实践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毅力水平是影响高中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在面对压力生活事件时,毅力也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因素。
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毅力被定义为“一种为达成长期目标而坚持不懈并充满激情的特质”。从定义来看,毅力包含了两个维度:一为对某长期目标持久的热情(兴趣一致性);一为坚韧不拔的努力(坚持努力)。毅力可以保证学生对长期目标的持续热情,不忘初心,持之以恒,专注投入,并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在面对挫折时勇于探索和挑战。在此认知基础上,我校毅力培养框架建构如下。
一个核心:坚持力的训练。
四个培养维度:向上的志向、持续的动力、坚定的决心、刻意的练习。
一根主线:自制力的养成。
三大特性:拥有良好毅力品质的学生,往往拥有自觉性,知道成长的意义与价值,能管理与约束自己,有计划地行动;有独立性,能独立学习、生活,目标明确、方向清晰;有坚持性,能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压力、克服困难。
二、三轮实践,探索有效路径
从2015年开始,学校在不同时期基于学校实际发展需求,对高中生毅力培养开展了三轮实践:从40分钟的常规课堂,到“德心合一”的毅力培养课程,再到课程的体系建构,在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高中生毅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40分钟课堂:榜样引领+内部能量激发
榜样教育具有强大的心理感召作用,学校以田家炳先生为毅力榜样,开发校本课程“生命镏金”,通过“榜样引领+内部能量激发”的模式,探索毅力培养四步走的教育路径:目标引路—名人助力—活动固基—激励强化,以此激励学生去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寻找精神偶像,借助名人的毅力故事,点亮前行的心灯。
(二)专题课程:德心融合
学校毅力培养项目组将班级心理活动课与主题班会课融合,成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阵地。项目组通过规范化的流程设计,即“明确活动主题—心理团队活动设计—项目组集体备课—班主任根据本班班情和自身风格进行二次设计—班主任上‘先行课’—项目组集体磨课—班主任主题班会实施—项目组活动复盘”,使每一个课程环节得到真正落实。班主任围绕毅力主题,根据创设的情境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进而达成道德建构和心理成长的双重目标。
(三)课程体系:长线规划,传承文化
我校以班级专题课程为基础,开发毅力培养校本课程,传承学校“崇实”文化与田家炳先生的优秀品质。我们以现代教育学和积极心理学、成长型思维为理论依据,使校本课程在班级主题活动中实施,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在综合活动中强化,全面建构学校毅力培养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毅力的养成,改变学生的生命样态。
三、1.0到3.0,完成课程进阶
高中生毅力培养课程的1.0版本是在2015年区域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建构完成的。学校项目组开展了两项课题研究:“积极心理取向在班级中培养高中生毅力的实践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培养高中生毅力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以此为基础,项目团队在班级中开展“毅力大挑战”活动,涵盖了兴趣坚持、“五项管理”、学习习惯等内容;在学科中渗透毅力教育,开发“生命镏金”校本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毅力提升的程度并未达到预期。如何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相关活动,活动设计如何进一步改进、优化?我们尝试在课题成果推广和进一步实践中,整合班主任、家长资源,为学生提供支持,开启课程2.0版本的改造。
在高中生毅力培养课程2.0版本的建设中,我们打破了原来“孤立”设计的模式,将其与学校现有的学校德育课程相结合,纳入“共创成长路”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中,从“自制力养成”“领导力提升”“时间管理”三个模块促进学生毅力在各个维度的提升。班级“毅力大挑战”活动的外延则进一步扩展,进一步“挑战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支持系统方面,学校加强了班主任与家长的参与。从实施效果看,部分意志力薄弱的学生仍有游戏心态,毅力挑战活动也仅表现为短期效果。班主任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活动效果,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
高中生毅力培养课程3.0版本则是在“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构建学校毅力培养课程体系,我们希望以此给到学生更多的支持。班级“毅力大挑战”活动从“挑战感兴趣”“挑战不可能”,进阶到“不!可能!”。班主任成为项目实施主导,开展家庭挑战活动,活动效果明显提升。我们也在思考:活动设计如何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保持“挑战”与“支持”的平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更多途径有效融合?
四、1+1,促进长效开展
为使高中生毅力培养课程在我校持续且生机勃勃地开展,学校项目组“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拓展毅力课程的外延,将其与学科课程相渗透,使学生毅力提升的水平更加可感可知,增强其成就感;另一方面发挥评价的监督、激励作用,敦促学生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一)学科融合,连接学习与生活
在学习活动中,毅力特质主要表现为个体在遇到学习困难与障碍或外界影响时坚持努力的程度。项目组充分挖掘,系统开发学科中所包含的各种毅力培养因素,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相关毅力教育活动:语文学科中的坚持读写活动,政治学科中的时政新闻知识积累,英语学科中的听力训练,数学学科中的探究活动,化学学科中的探究性实验等。通过学科毅力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组支持教师开展系列持久性的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大大强化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正向情绪体验,提升了学生的抗逆力、坚持力,既培养了学生的毅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例如,在语文学科中,教师通过开展主题式长线型探究性阅读,在立足学生体验,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下,形成固定学习节奏,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活动中,学生通过持续参与,增强了对话意识,引发了深度思考,人文素养提升的同时毅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多元评价,关注反思与成长
高中生毅力培养项目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因此,在课程评价中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一方面应有评价的数据思维,另一方面也不应被数据思维束缚住手脚。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充分应用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另一方面以关注学生过程性发展为价值取向,促进学生毅力提升;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为评价加入人文元素;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注重评价的公正公平性。
例如,我们会制定挑战活动、学习毅力培养记录表,让学生定期做记录,随时反思自己坚持挑战、学习的情况;挑战活动的每一个任务阶段结束时,我们积极开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生共评,引导学生分享自我管理、毅力提升的感悟、心得。教师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关注学生的毅力培养状况,通过观察、活动记录、测验、家长反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持续性评价。多角度的过程性记录,让课程实施变得可感、可行。在学期期末根据测试成绩和平时的毅力培养记录表,我们会评选出毅力之星;根据学生的毅力记录表和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每位学生都会收获到激励性的评语,使学生感知到,每一点进步都被看见,激励其坚持学习,培养持久的毅力。
当然,建构培养高中生毅力的课程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家校社协同育人,才能使该体系更趋向完善,并促使其能够充满生命力地长效运转,发挥出对学生最大的支持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