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煤糕小史

2022-12-21

文史月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平车东山太原

◇ 张 舒 正 明

打煤糕是太原地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煤糕是太原人做饭、烧水、取暖的主要燃料。在那个年代,太原地区的居民打煤糕已是家庭生活中男女必须干的一项体力活。每到夏末秋初,特别是五一劳动节和十月国节庆放假期间,市区内打煤糕更是高峰,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全体出动打煤糕,竟成为太原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山西号称煤海,省城太原在地形上是个盆地,东有东山,西有西山,煤矿资源相当丰富。东山的东山煤矿,西山的西山矿务局,都是大型煤矿。那时山西的煤矿生产,有统配煤矿(中央统管)和地方煤矿两类。山西年产煤在二千万吨到三千万吨左右,按全国一盘棋的精神,有近70%外调,支援江浙等地工业生产。本省用煤,来之于地方煤矿。煤的种类,大体有三,即炭块、混合煤(含少量小炭块)、煤面。对于太原地区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使用炭块做燃料解决做饭和取暖,当然很好,但价高,家庭负担不起,于是物美价廉的用煤面制成的煤糕应运而生。

从价格上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太原一个人月收入四五十元,可以养一两口人,月入百八十元,生活就宽裕多了。当时物价大体上是:白面0.18元/斤,大米0.23元/斤,猪肉0.78元/斤,鸡蛋0.48元/斤,公交车票0.05元,冰棍0.2元/根,冰糕0.5元/根,邮票本埠4分外地8分,而炭块价在9元到10元/吨,混合煤价在5到6元/吨,煤面2到3元/吨,作为普通人家,用炭块每吨就要花去月收入的1/4或1/5,总之成本高。但是做饭用火和冬季取暖是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人们就从实践中发明了打煤糕一法。

煤糕用的是什么原材料,效能又如何呢?

煤糕的原料有三:煤面、烧土(一种黄色或红色有黏性的土)、水,煤面和烧土要搅和在一起,它们的比例是各一半,或煤面三成,烧土二成。煤面不能过多,否则煤糕成不了型,但烧土也不能过多,否则影响燃力。水是与煤面、烧土搅和在一起的必需品,当把煤面、烧土和水搅和在一起后,其稠稀程度以在煤糕模子里能否立住为标准,水量过多使煤面与烧土成稀状,煤糕不成形,水量过少,使煤面和烧土过稠,煤糕也难成形。

煤糕的燃力,虽比不上炭块,但解决家庭做饭、烧水、取暖完全可以,而且可以在需要时把煤糕火炉捅开即可使用。不用火时,可以在炉内多放几块煤糕,稍微压实(也不能过度)使火不灭,保持24小时有火。由于有此优点,学校的教室、宿舍也用煤糕炉子取暖。

关于打煤糕的工具,有铁锹、挑水担、水桶、煤糕模、小铲。煤糕模最好用铁皮制作,约长35厘米、宽25厘米、厚7厘米。模具两边宽处有铁制两耳,以利提起模具。

打煤糕之法是,先将煤面和烧土搅拌均匀,堆成一小丘,在其中间顶端掘挖一坑,但不能见底,底部也要有部分搅拌好的煤面和烧土混合体。运来水后,倒入原来挖好的坑中,这时必须保证水在挖好的坑中,既不能让水漫出边沿决堤,也不能让水从底部渗漏流出。泡够一定时间,可动手用铁锹搅拌煤面、烧土混合体与水成泥状,然后用铁锹将泥状物铲入模具内,用小铲将泥状物在模具内抹平,尤其是四角,必须用力压实。当所有煤糕制成,即等风吹日晒,至半干后,再将煤糕站立,继续晾晒,全部干透后,搬运到屋檐下码垛整齐,盖上油毡或石棉瓦,防雨淋。使用时,从上往下一块一块拿。

太原人打煤糕始于何时?无考。有一种说法是清末民初,打煤糕作坊在太原兴起。这种作坊投资不大,多独资经营,雇工三五人,干活有分工,民国20年前后是打煤糕作坊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庭自制煤糕取代了打煤糕作坊。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是大多数家庭自己打煤糕了。

每个家庭因做饭需要,特别是过冬取暖需要,大多利用节假日和好天气打煤糕。由于打煤糕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项数量大、时间短、任务重的活儿,这时往往是全家总动员。

打煤糕需要大量烧土,那时卖烧土是一种行业,有专以此为职业者。当时卖烧土的,拉着烧土车,走街串巷,日晒雨淋,一路用他的大嗓门吆喝着:“烧——土——啦!”一车烧土也就卖8角到1元。对这个行业,太原早期流行的歌谣称:“家住太原府,名叫二百五。年纪二十五。每天卖烧土。卖下二毛五,一天面糊糊。日子过得苦,裤烂无人补。要想娶婆姨,还得二十五。”山西中部的秧歌(带表演的民歌形式)有《卖烧土歌》,歌词是:

家住在直隶保定(儿就)府,我的(外)名儿叫二马虎,俺爹把我带到太原(儿外)府,每日里我就推上推车儿卖烧土(嘞唔哎哟),每日里我就推上车儿卖烧土(嘞唔哎哟)。

也有许多家庭为了省钱,不花钱买烧土,而是自己到东山拉烧土,但必须解决运输工具——小平车。小平车在当时一般家庭不会有,只是单位有。有的家庭为了给家里打煤糕,就去单位借上小平车,亲自上山去拉烧土。为了抢时间,半夜三更起床,拿上铁锹、镢头,拉着小平车到东山卧虎山烧土场刨烧土。为了多拉烧土,平车围挡比卖烧土的高1/3。车装得满,拉起来却费劲。好在出烧土场的路是下坡,到了市区,路还平坦。但车重路远,费九牛二虎的劲,把烧土车拉到家,人已经累得瘫软动弹不得了。

煤面一般家庭只能向煤场购买,有条件的才直接去煤窑拉煤。

打煤糕用的水,是自己挑。当时大多数家庭不通自来水管,而是街巷中有公用自来水龙头。那时有给人家送水的,用水车拉到用户门口,再用水桶送入户,倒入水缸。每送一担水用粉笔在壁上划一道,五担水成一“正”字,月终结账时数“正”字多少,就知共用了多少担水,应付多少水费。水费开始每担水为2分钱,后涨到5分钱。但是,打煤糕时人们为了省钱,都不向卖水的人买水,而是由家中年轻人到街巷的公用自来水龙头那儿挑水。打煤糕用水量大,挑水也是一个重体力活,只能年轻男性干。

煤、烧土、水都备好,就开始打煤糕。家中男性是打煤糕的主要劳力,女婿到丈人家帮忙打煤糕是常有的事,这对联络家族感情、促进家庭和睦都有好处。有的家中的男青年,常叫来自己的伙伴来帮忙打煤糕,同样也要去伙伴家帮忙打煤糕,既是友情,也是互助。除了普通家庭要打煤糕,普通学校教室过冬生火炉,由于受经费限制,不能用炭块,也要打煤糕供火炉使用。一些生活较困难的学生,往往利用暑假,给学校教室打煤糕。一块煤糕2分计,打100块,也能赚到2元,打1000块,就是2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对交学费、伙食费大有帮助。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蜂窝煤代替了煤糕,八十年代又有了煤气,接着是天然气,做饭、取暖又到了一个新时代。时代在前进,打煤糕只留下记忆和历史了。

猜你喜欢

平车东山太原
东山果事
东山由义井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轨道电动平车的维修工作内容和管理模式探讨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Pb2+胁迫对2种车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平车安全固定带的简易制作与应用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