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把金针度与人
—— 读《治史三书》有感
2022-12-21常利兵
◇ 常利兵
《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是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根据多年治学经验,为初涉史海的学子提供学习方向而编成的治史入门书。此书主要由《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三部分构成,详细讲述了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从师问学的历程。特别是在书中强调史学研究应关注的问题与自身的治学建议,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首先,是注重“既要专精,亦要博通”。他提出的“博通”,既有史学本身的博通,也有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史学以外的博通。如在研究断代史时,不应将时间限制得太短促,至少要弄懂三个时代。此举可使我们在做精细工作时不出大错,也能帮助我们做史实解释。要做到博通,则看书时,不可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应当把基本材料书从头到尾看过,否则容易将重要史料漏去;更不可只选择对自己的论证有力的材料,甚至是割裂史料进行解读。
其次,严耕望先生强调应当集中心力做“面”的研究,即钻研大题目,不要做孤立“点”的研究。学子将此时代的重要书籍看过一遍,并且做全盘的阅读时,便更容易发现材料的冲突与相证,也能发现许多包含于大题目中的小问题。如此研究,似慢实快,容易做出大而精的成绩。而在钻研史料时,既要关注新史料,也应关注旧的普通史料;慎作概括性的结论,肯下深功夫,才能做到“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未说过的话”。
在书中他还分享了一些重要的治史原则。如尽量少说否定话;不要忽略反面证据,一旦看到反面的材料就应推翻自己的看法,在所不惜;引史料不可断章取义,尽可能引用原始史料或接近原始史料等。在论题选择上,要偏向做具体问题,讲求问题的实用性。国家大计、人民生活等是人们重视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做研究既容易被看重,又能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便利;而在大问题和小问题做研究之间要讲求其研究方法,选择论题需考虑自己的能力与材料情况。
此外,严先生还强调,“青年时代应做小问题,要小题大做;中年时做大问题,要大题大做,老年应做大问题,但不得已可大题小做”,而且“薪火相传,功成不必在己”。最重要的则在于要有有抱负、有自信、有计划和锲而不舍的人生追求,要讲求“勤”“谨”“和”“缓”“恒”“定”“毅”“勇”的工作要诀。只有如此,才可能成为一个坚强纯粹的学术人,才可能达到“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