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资源融入中职思政教育的创新探索
——以四川德阳为例
2022-12-21德阳开放大学
德阳开放大学 杨 婷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1年12月,四川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1—2025)》,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将着力打造德育示范课、培育“三全育人”典型学校等工作任务。可以看出,从党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职教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的“拔节孕穗期”,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着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技能人才的思想素养和价值取向。
一、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通过梳理文献和实地走访,笔者总结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学生个人层面来看,中职学生普遍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较浅,容易受到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的影响。他们大多经历了中考的失利,对学业有一定畏难情绪,对思政理论课学习热情不高。在思想状态方面,部分学生缺乏较为长远的人生规划,更多地倾向于谋生的价值取向。在心理素质方面,许多学生受原生家庭和人际关系等困扰,容易陷入情绪低落或行为失范,也影响了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困境。目前,中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具体表现为学生感知到的教学内容和生活经验脱节,难以引起共鸣;较为抽象的概念和阐述难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学习内化效果有限。
最后,在思政教育师资能力方面,大多思政教师不是专业出身,通常由行政人员或相近专业人员兼任,对理论的专业性把握有待提高,存在讲授方式单一、照本宣科的情况。同时,学校大环境更重视学生的就业技能培养,对相关课程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够,对相关素材没有深入地挖掘,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
二、以地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一)地域文化的内容与思政内容的高度契合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在不断的历史更替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反映当地历史积淀、人文品格、生活生产方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中职学校思政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明确提出,思政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少年的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通常来讲,一个地域的特色文化中蕴涵的丰富历史智慧、科普价值和人文精神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同向而行的,地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提倡的崇高理想信念、优良道德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公正、敬业、诚信等内涵高度契合,可以说优秀的地域特色文化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生动体现。
(二)地域文化的丰富资源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
地域特色文化包含了当地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历史名人遗址、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风格各异,内容多元。它们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特点。中职学生以本地生源居多,他们从小被地域文化和风俗耳濡目染,其成长经历和情感联结也和当地的环境风貌有关,精神上受到当地历史人文的滋养。因此,地域文化资源是中职学生相对熟悉的层面,也是容易理解的认知切入点。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形象直观性和内容感染力,有利于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吸收,符合青少年认知水平的发展和年龄心理特征。
同时,地域文化资源特有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和沉浸式学习提供了可能,从而打破传统的单一讲授,将“讲堂”搬到课堂外,多维度、全方位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德阳为例,位于中江县继光镇的黄继光故居,是战斗英雄黄继光儿时生活的地方,里面陈列着生活用具和农业生产工具,反映出烈士艰苦朴素的成长环境,正是这样的环境磨炼出黄继光烈士的坚忍意志。这是德阳地区极富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是引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活教材”。位于旌阳区东湖街道的高槐村,是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近年来以独特的发展路径实现了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是德阳人民的休闲后花园。高槐村是乡村振兴的样板村,是国家走共同富裕之路、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具体体现,这是引领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制度自信的立体范本。
(三)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地域文化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德阳地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更系统地认识和了解家乡,增进对德阳的情感认同和建设德阳的精神培育。通过对当地人文精神的学习,进一步唤起青少年对提升技能、建设家乡的自豪感、使命感,引导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树立更高远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从精神层面为德阳市实现高素质优技能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同时,德阳市作为历史悠久的古蜀名城、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是巴蜀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与德阳发展历程密不可分的中国二重、东方电气、东方电机等大型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三线精神”,为我国中西部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三线精神”是德阳地域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树立崇高职业理想的丰富素材源泉。
绵竹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深受国内外人士和当地群众喜爱,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广汉向阳镇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记录了德阳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解放思想、迎难而上是向阳镇人民的历史担当和勇气,也是号召当代青少年在新时代整装再出发的号角。从这些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可以更好地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三、地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注重以地域文化为载体的思政课程资源的开发
首先,各地结合当地地域实际情况,进行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构建,牢牢把握课堂主阵地,提升课程教育的实效性和亲和力,形成“一地一特色”思政课程的局面。其次,相关部门或学校可以统筹专家和骨干教师进行相应地域特色主题模块设计,编写校本教材。例如,德阳的地域文化资源就可以从历史文化(三星堆博物馆)、文学艺术(李调元故居)、爱国主义(中江黄继光纪念馆)、民俗特色(绵竹年画)、改革创新(广汉向阳镇)、乡村振兴(高槐村)、传统美德(孝泉镇)等角度予以挖掘。
(二)创设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教学方式
中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资源,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历史影像资料、时事热点素材。在课程呈现方式上,教师可以创新引入小组研讨、艺术创作、模拟展览、话剧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例如,从德阳的民俗文化入手,广为人知的就是绵竹年画、广汉保保节、仓山大乐等民间习俗。课程设置上,可以从习俗的起源、发展引入,讨论新时代习俗传承的意义和使命,学生再进行年画创作学习,在绘画中获得审美体验,领会民族文化的魅力,教师再引导升华到工匠精神的传承,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拼搏精神。
(三)地域文化资源和思政教育融合实现“三全育人”
党中央要求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对思政课堂教学外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校园硬件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课外社团实践、游学研学等设施和活动都可以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实现育人职能。校园硬件设施中可以雕塑、展览栏展现当地特色文化;学校可以组织举办特色“第二课堂”、主题社团和专题讲座,如川剧社、李调元文学社、三星堆考古科普讲座等;校团委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五四青年节等大型学生活动,以艺术表演形式在广大青少年中展现当地文化的魅力,如编排舞蹈《中江挂面》《年画娃娃闹春》等;校党支部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清明节、建党节等重要节日进行主题党日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组织相关学生实地参观、研学游学,如“乡村振兴 走进清廉高槐”“走进英雄故居 重温百年党史”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近历史、走入文化,以亲身经历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四)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整合思政教育的社会资源
教育相关部门可以指导和统筹各中职学校进行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加强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搭建区域间思政教师的交流渠道和培训机制,对优秀的课例和教学成果加以推广。学校管理层可以与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建立合作框架,不仅可以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为学生服务,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当地文化机构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已有部分学校在黄继光纪念馆和绵竹年画博物馆等地建立了学生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资源惠及更多的学生群体,形成思政课程研讨长效机制,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但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协同。全社会需要倡导优秀的家庭教育,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良好文化素养对子女做好榜样示范,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同时,需要地方政府、民间机构、地方媒体大力弘扬和宣传优秀的地域文化和特色传统,举办丰富的活动和展演,以扩大其思政育人价值,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地域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将它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不仅充实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为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载体,而且有利于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播,间接提升了当地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德阳的职业教育伴随着“三线”建设应运而生,是本地区作为西部工业重镇的重要支撑。在职教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培育一大批技能强、素质好的产业后备人才,是教育领域助力德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天府之国,人杰地灵;中华大地,源远流长。立德树人,大国工匠,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是职业教育努力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