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以中部六省为例
2022-12-20徐菁
徐 菁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农业保险是农民收入的保障,也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2008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险体系,保障农业生产和发展。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也在增加,我国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中部6省中,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均属长江流域,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区,河南省和山西省分别属于中原地区和黄土高原,属缺水地区,旱灾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受极端天气影响,2021年8月,河南省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1 366.43万人受灾,36.667万hm2农田被毁,大面积农田减产,当地农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益于农业保险的发展,河南省已经为7.79万户农民赔付了3.13亿元,极大地弥补了受灾农民的损失。中部六省包含旱灾多发区和洪灾多发区,且位于我国中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研究中部六省农业保险对农业收入的影响对于研究我国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农业保险的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Vroege等[1]通过分析农业保险的背景和影响因素,认为农业保险能够通过保障农产品生产来保障农户收益。Fadhliani等[2]认为政府能够通过政策来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进行调控,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发展,保障农户利益。Awondo等[3]认为政府的宣传和引导能够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帮助农民规避相关风险。Towe等[4]认为农业保险的发展会受到农业生产者自身认知的限制,因此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Xi[5]通过对农业保险的特点、种类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认为相关的农业保险公司应当积极探索新业务,完善相关的售后和赔付机制,逐步脱离政府的扶持,通过公司的自身实力来吸引农业生产者参保,促进农业保险发展。于鑫鑫等[6]认为农户对农业保险的参保会受到网络和保险认知的影响,社会网络能够凭借其自身的特性,影响农户的保险认知,进而影响农户的参保。陈盛伟等[7]根据山东省各地市1993—2018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费率与保费补贴的比例关系。李琴英等[8]对河南省农业保险的规模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农业保险会促进农业发展,但当农业保险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农业保险的促进作用会降低。任天驰等[9]认为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与农户生产投资存在稳健的“倒U型”关系。李婵娟等[10]根据我国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差异,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远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最高。吴海平等[11]对我国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农业保险的安全费率和财政补贴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邹新阳等[12]从激励和约束的角度对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进行了研究,农业保险保费的最优补贴率与赔付率存在较高的一致性。郑沃林等[13]认为气候风险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气候风险的增加会降低农业产量,进而提高农户的参保意愿。王韧等[14]根据我国200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空间格局和收敛性,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差异性,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魏加威等[15]对国外农业再保险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农业再保险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任天驰等[16]认为农业保障水平会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正向影响,担当超过一定水平则会有负向作用。刘从敏等[17]对我国农业保险的双向道德风险进行了研究,发现投保人和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存在多样性。
从上述回顾可知,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保险和农民收入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18-22],但对于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的分析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该研究基于中部6省200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农业保险深度和密度的角度分析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1 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1.1 变量选取根据中部6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中部6省2009—2018年农业保险和农民收入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该研究数据均由《中国保险年鉴(2010—2019)》《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9)》《中国住户调查统计年鉴(2010—2019)》、各省(市)统计年鉴(2010—2019)等整理得来。由于各省并未统计农业保险的保额,因此以农业保险收支的广度和密度作为代理变量。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指标体系
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用中部6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lnnds)作为被解释变量,并对其取对数,农村人均纯收入以2000年为基期平减后获得。
(2)解释变量。由于各省并未统计总保额,因此用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深度(dai)和密度(ida)以及农业保险赔付支出深度(daice)和密度(aiced)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的深度分别用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表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的密度分别用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与乡村人口之比表示。
(3)中介变量。将人均涉农贷款取对数(lnloan),并以此作为中介变量。
(4)控制变量。选取产业结构(indus)、财政支持度(finan)、城镇化率(urban)和受灾率(dis)作为控制变量,其中产业结构(indus)用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表示,财政支持度(finan)用农林水事务占财政支出规模的比重表示,城镇化率(urban)用地区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受灾率(dis)用农田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1.2 模型设定
1.2.1系统GMM模型。由于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可能存在动态效应,而系统GMM模型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还可以修正个体异质性问题、遗漏变量偏差、测量误差和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因此,该研究选用系统GMM方法分析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具体公式如下:
lnndsit=α0+βlnndsit-1+α1xit+γcontrolit+δi+tt+εit
(1)
式中,lnnds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i个决策单元的第t年的收入;lnndsit-1为解释变量,有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表示;xit为核心解释变量,表示i个决策单元的第t年的城镇化率;controlit为控制变量;δi为个体效应项;tt为时间效应项;εit为假定服从独立同分布的随机误差项;α0、β、α1、γ为待估参数[5]。
1.2.2中介效应模型。为了探究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该研究以人均涉农贷款为中介变量,采用分步法研究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中介效应。具体如下:
lnndsit=α1xit+γcontrolit+e1
(2)
loanit=α2xit+γcontrolit+e2
(3)
lnndsit=β0loanit+α1xit+γcontrolit+e3
(4)
式中,lnndsit表示被解释变量;xit表示解释变量;loanit表示中介变量;α1和α2为解释变量系数;β0为中介变量系数。若α1、α2和β0均显著,则表示中介效应显著。其中,α1不显著说明有完全中介,α1显著说明有部分中介。
2 实证结果分析
2.1 基于系统GMM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基于上述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借助StataSE15进行测算,结果见表2。
表2 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由表2可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滞后一阶(lnndst-1)的系数为0.905,大于0,且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具有较强的时间惯性,也说明该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
从收入侧来看,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深度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影响系数为负,且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居民的保费支出对农民收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密度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影响系数为正,且分别通过了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业保险的参保密度能够对农民收入产生正向影响。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灾前,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主要来自农村居民收入,而农业保险保费的增加就意味着农村居民在农业保险方面支出的增加,会对其他的农业生产支出产生挤出效应,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产生负向影响。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密度的增加意味着农业保险普及率的增加,这种普及率的增加会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信心,使农民更加愿意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对农民收入产生正向影响。
从赔付侧来看,农业保险赔付支出深度和密度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影响系数为正,且通过了0.10和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业保险赔付支出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在灾后,农业保险的赔付支出能够很好地弥补农民因天灾而造成的损失,保障农民收入。同时,及时的保险赔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者对农业保险的信心,使农民加大农业生产规模,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从控制变量来看,产业结构和财政支持度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影响系数为正,且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城镇化率和受灾率分别在0.10和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负向影响。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升高表示第一产业产值在总产值的比重,反映了第一产业的发展水平,第一产业的发展能够对农民收入产生积极作用。财政支农规模的增加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降低农业生产者的资金压力,进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增加农民收入。城镇化率的提高表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农业生产。受灾率增加表示农业生产受灾害的影响增大,造成农业生产规模降低,单位面积产量下降,进而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2.2 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中介效应分析由表3可知,模型(2)中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的深度和密度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为正,且均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的深度和密度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在模型(3)中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的深度和密度对人均涉农贷款的影响为正,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农业保险的发展能够促进人均涉农贷款的发展。在模型(4)中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均为正,且均显著,说明人均涉农贷款对农村人均纯收入是部分中介,即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的深度和密度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人均涉农贷款实现的。当加入人均涉农贷款作为中介变量时,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的深度和密度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系数均有下降,说明人均涉农贷款在农业保险的增收效应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表3 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中介效应
由表4可知,Sobel检验的P值为0.015,小于0.05,说明中介效应成立,中介效应占比为53.453%。
表4 Sobel检验结果
3 研究结论和建议
3.1 研究结论根据中部6省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系统GMM模型探究了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之后加入人均涉农贷款作为中介变量,分析人均涉农贷款在农业保险的增收效应中的中介效应。得出结论如下:
(1)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深度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负向影响,保费收入密度有正向影响,赔付支出的深度和密度的影响均为正。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和财政支持度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影响系数为正,城镇化率和受灾率的影响系数为负。
(2)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的深度和密度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为正,加入人均涉农贷款作为中介变量后,各项系数均有降低,说明人均涉农贷款具有部分中介效应。Sobel检验的P值为0.015,小于0.05,说明中介效应成立,中介效应占比为53.453%。
3.2 政策建议基于上述结论,该研究得到以下启示:
(1)加大农业保险宣传,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农业保险是我国重要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是我国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为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政府应当从政府自身、企业和农民3个方面宣传农业保险,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加大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2)改善农业保险的赔付机制,提高民众的信任度。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但最大的问题还是信任度。过去我国保险也处于粗放式发展,是民众对保险的信任度降低,这也使得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信任度降低。因此,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当积极的改善农业保险赔付机制,加强赔付监管的同时简化赔付流程,使受灾农民能够及时获得相关赔付,保障农民收入。
(3)加强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的互动,促进涉农金融协同发展。农业保险和涉农贷款均是政府保障农业发展的工具,农业保险和涉农贷款的发展对于农业发展具有同等作用。因此,应当积极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和涉农贷款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农业保险和涉农贷款的信息互通,降低相关保险公司和信贷部门的经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