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材开发质量提升策略
2022-12-20韦晓阳
陈 莉 韦晓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教材建设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就教材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教材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宏观层面看,教材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从教学层面看,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工具,是深化“三教”改革的重要方面,提升教材开发质量是落实教育改革精神、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形式上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体现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教材受普通教育学科体系影响较深,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应用、更新慢等问题比较突出,服务国家产业发展的能力相对薄弱;编写体例上偏重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支撑以学生为中心、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总体上规模大、品种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严重,与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高教社”)是我国最早出版职业教育教材的出版机构之一,经过60 多年的持续建设,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基地。在2020年教育部评选的3973种“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有969 种由高教社出版,占比24%;在2021 年国家教材委员会颁布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400 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优秀教材中,有140 种由高教社出版,占比35%,两项评选高教社均在全国出版单位中位居首位,取得了教材建设的丰硕成果。本文基于笔者多年在高教社从事职业教育教材出版的工作实践,针对职业教育教材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总结国家规划教材和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的开发经验,聚焦贯彻国家意志、落实教学标准、提升教学适用性、推动新形态教材开发和规范开发流程等提升职业教育教材质量的关键点提出建议,以期为“十四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供参考,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
一、落实课程思政,强化育人导向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传承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2021 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1],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专业内容,科学编排,有机融入,系统展开。思政课程是主渠道和关键课程,集中讲述;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重要渠道和主干课程,分专题讲述;理工农医等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相关内容。思政课程与意识形态很强的语文、历史等课程的教材,由国家组织统一编写;专业课程教材如何与思政课程教材同向同行,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亟须认真研究。
将思政元素与学科专业内容有机融合,既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点也是难点,要注意避免生搬硬套、空洞说教,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例如,“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信息技术》(高教版),系统梳理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和相应教学目的(如下页表1所示),形成融知识、能力、课程思政于一体的内容体系。教材以案例为载体,逐一斟酌其思政意义,并与学科内容有机融合,既体现知识的应用性、时代性,也反映我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和伟大建设成就,融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精神和科技自立自强信念等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色的育人元素,以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思政内容,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引领。
表1 《信息技术》(高教版)课程思政元素提炼样例
二、紧跟教学标准,体现课改精神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作为基础性教学指导文件,是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和“三教”改革的龙头。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必须符合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现课程改革精神。教材要将标准中规定的相对抽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具体、直观地呈现出来,具有很强的教学规定性和约束性。2020 年、2021年,教育部陆续发布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等10 门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等,为职业教育教材开发提供了基本依据和规范。
以《信息技术》(高教版)的开发为例,2020 年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20版课标”),相较于2009 年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以下简称“2009版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核心理念、教学内容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要编写出符合2020版课标的优秀教材,必须先吃透课标。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课程任务随时代、技术发展不断更迭,教学重点从2009版教学大纲要求的“使用计算机工具”,转变为2020 版课标注重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教材编写随之从过去的以具体软硬件操作技能为主,到关注不同平台、不同任务目标下的信息技术迁移能力,同时增加程序设计入门、信息安全基础、人工智能等新内容。基于2009版教学大纲和2020 版课标编写的两种教材虽然都有“图文编辑”这一教学单元,但教材的具体呈现方式有较大差异,详见图1 及下页图2。基于2009 版教学大纲的教材强调软件的具体操作步骤,而基于2020 版课标的教材则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即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操作,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思路是什么。2020 版课标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信息的收集、处理、呈现,融入增强信息意识、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信息社会责任这四大学科核心素养。
图1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教版)教材样例(基于2009版教学大纲)
图2 《信息技术》(高教版)教材样例(基于2020版课标)
三、遵循认知规律,提升教学适用性
教材编写尽管受到教学标准的约束,但在编写模式和编写风格上不能千篇一律。一是内容设计上要对接行业、岗位需求,加强专业针对性。例如,“三维模型绘制”是多个专业都会开设的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编写的教材,案例的选择应各有侧重:建筑设计类专业以建筑模型的绘制为主,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选取机械零配件产品为主,数字媒体类专业以绘制通用性、趣味性模型为主,其他一些产品设计相关专业多选取相应产品的三维效果图为内容。
二是内容组织上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取适宜的编写模式,并与学情和相应的教学模式相匹配。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学科属性较强的课程,教材编写应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定量计算,增加应用场景与实践环节,加强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体现应用性、实践性。例如,《信息技术》(高教版)中进制换算的内容,紧扣课标要求,改变传统教材以大量数值转换计算为主要内容的编写方式,删除小数换算等复杂定量计算内容,侧重于使学生定性了解计算机工作中涉及进制换算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复杂数制的转换,降低了学生理论学习的难度。专业课教材宜以项目、任务、案例等为载体,以产学融合原则组织学习内容,使其贴近工作过程,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教材编写中还应注意内容组织的循序渐进与逻辑性,栏目设置过多或编排零散都将弱化内容主线,不利于学生的认知与接受。
三是内容表达上应考虑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学生阅读体验和学习兴趣,文字叙述应通顺易懂,并注重发挥图表的作用,可用流程图代替密集的文字表述,用示意图形象、直观地表达抽象、复杂的工作原理。以共享单车为例,图示化、形象化的表达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联网工作原理(如下页图3所示)。
图3 物联网工作原理示意图[2]
四、凸显类型特色,开发新形态教材
实践教育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特征,近年来各地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以项目、任务、活动、案例等为载体的专业课教材,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以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就要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把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因此,教材开发也需要与时俱进,满足多元化的教材应用场景与教学需求,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建设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探索纸质教材的数字化改造和融媒体教材的开发。[3]
活页式教材采用模块化结构,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以“工作活页”的形式进行呈现,并可添加笔记、作业等过程性学习材料。教材各内容模块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能互补或递进,教师可根据任务模块和教学梯度灵活组织教学,特别是可根据产业发展与技术变化,及时在教学中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结合实际教学环境增删教学内容。工作手册式教材兼具教学性与工具性,便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现场使用。这类教材在内容更新和使用便捷度上比普通项目式教材更具优势,但开发的核心与难点仍然是项目、任务的遴选与设计。项目、任务的选取应当具有典型性,编排上要有逻辑性、递进性;既要保持全书的系统结构,又要保证使用时的开放、灵活。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对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和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装帧、运输成本相较普通教材偏高,短时间内还难以大面积推广,适合应用于对产业、技术变化敏感,需要快速更新教学内容且有较好实训条件、能在工学结合场所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程。
配备数字化资源和在线课程平台,对纸质教材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可有效解决传统教材内容更新慢、呈现方式枯燥、缺乏教学互动等问题。如及时更新教材配套的二维码资源,《护理学基础》(第四版)结合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增加新冠病毒核酸采集、新冠疫苗接种、防护服穿脱规范等内容;[4]《会计基本技能》(第二版)增加数字人民币相关知识,介绍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领先技术;[5]《菜品设计与制作》增加介绍2021 年《反食品浪费法》的相关内容,[6]加快了内容的更新速度。高教版国家规划教材以支持全教学环节的数字化资源库和数字课程实现辅助教学,起到了优质资源共享的作用,增强了教材支撑课程教学的能力,促进了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五、规范开发流程,加强制度保障
从“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特别是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的评选结果来看,优秀教材往往是经过教学实践的反复检验与长期打磨才形成的,很难一蹴而就。遵循教材成书规律、规范开发流程是优秀教材建设的必经之路。
人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编写团队是教材编写质量的基本保障。不同于一般的科普读物或学术专著写作,教材编写不单纯是作者个人的学术表达,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又要具有教学普适性,能兼顾多数院校的教学需求。因此,编写团队应包含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教科研专家、一线骨干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等,兼顾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从学科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规律、院校教学需求、行业企业需求等不同角度发挥各自专长,集团队力量编写教材。按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的要求,编写人员还应经所在单位党组织审核同意并公示,确保编写人员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社会形象。
《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规定教材开发应完善编写→试教试用→编辑出版→使用反馈→修订的全流程,特别是首次明确提出将试教试用纳入教材开发环节,有利于检验教材的科学性,提升教学适用性,从制度层面为提高教材质量提供保障。[7]例如,《信息技术》(高教版)在申报“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前开展了广泛的试教试用。编写团队针对职业学校教师、学生、教研机构、行业企业分别设计教材试教试用调查问卷,调研了1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5 个市(区)近百所职业学校、教研机构和50 多家行业企业,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全面检验书稿的体系结构、内容表达与呈现形式。试教试用让教材编写团队能够深入课堂把握教学需求,近距离地了解教材直接使用者的意见建议,进而有针对性地反复打磨书稿,精益求精,大大提升了成书质量。教材出版后,还应通过教材培训、教研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收集教材使用反馈信息,结合经济社会和产业升级新动态,按照规定周期及时修订,保证教材的教学适用性和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