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掺杂BiOBr的制备及其光催化固氮性能研究
2022-12-19葛建华丁修龙
葛建华,李 佳,丁修龙,卫 洲,张 万
(1. 安徽理工大学 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2.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省能源实验室), 合肥 230031)
0 引 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严重挑战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2]。众所周知,传统的哈伯-博世固氮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和氢气,同时也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3]。为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开发绿色人工固氮技术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4-5]。
BiOBr具有层状结构、带隙(~2.9 eV)和可见光响应性能好[6],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BiOBr存在太阳光利用率低、量子效率以及光生电子还原能力低等缺点[7]。为解决上述问题,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改性,如构造异质结[8],晶面调控[9],离子掺杂等[10]。如Maisang等[11]通过微波辅助水热法在含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溶液中制备出BiOBr/BiOCl花状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Sin等[12]采用水热法将Nd成功掺杂到BiOBr中,大大改善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同时,也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此外,非金属离子掺杂对光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有显著的提升作用[13-18]。Chen等[19]将次亚磷酸钠作为P源,成功将P元素掺杂到TiO2,显著增强了光催化活性。
综上所述。在本实验中,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出P掺杂BiOBr。实验表明,P掺杂促进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进而提高其光催化固氮活性。循环实验,说明P掺杂BiOBr的稳定性较好。
1 实 验
1.1 实验试剂
实验所用化学试剂:溴化钾(KB ,≥99.0%,分析纯)、五水硝酸铋(Bi(NO3)3·5H2O,≥99.0%,分析纯)、乙醇(C2H6O, ≥99.7%,分析纯)、乙二醇((CH2OH)2, ≥98%,分析纯)、丙三醇(C3H8O3,≥99%,分析纯)、1, 3-丁二醇(C4H10O2,≥99%,分析纯)、四水合酒石酸钾钠(C4H4O6KNa·4H2O,≥99%,分析纯)以及纳氏试剂均采购于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水次亚磷酸钠(NaH2PO2·H2O,≥98%,分析纯)采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实验仪器
X射线衍射仪(XRD,5°/min, 10°~80° in 2θ, Smartlab SE, Jap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FlexSEM 1000,Hitachi,日本),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ESCALAB 250Xi,美国),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由Brunauer-Emmett-Teller(BET,ASAP2020,美国)、Barrett-Joyner-Halenda法计算获得。此外,紫外-可见分光谱仪(LAMBDA 950,PerkinElmer,美国)和电化学阻抗谱法(EIS,CHI760E,上海成华科技有限公司)。
1.3 纯BiOBr的制备
分别称取1 mmol的Bi(NO3)3·5H2O和KBr置入于20mL乙二醇中搅拌溶解,待两者均完全溶解后,再混合搅磁力拌均匀,放入反应釜中,在160℃下反应12 h,冷却后离心,用去离子水及无水乙醇洗涤,烘干备用。
1.4 P掺杂改性BiOBr催化剂制备
将1 mmol的Bi(NO3)3·5H2O超声溶于20 mL乙二醇。另外,分别称取1 mmol的KBr和一定量的NaH2PO2加入20 mL乙二醇中,搅拌至完全溶解。3种溶液完全溶解后混合均匀,放入100 mL反应釜中,在160℃下反应12 h,冷却后离心,用去离子水及无水乙醇洗涤后,烘干备用。其中,以Bi∶P的摩尔比来确定NaH2PO2的投加量,得到的样品命名为P-xBiOBr。
1.5 光催化固氮实验
本实验采用300 W的氙灯光源模拟太阳光照,在室温和常压下,向250 mL自制的石英反应器中加入~0.05 g光催化剂、一定量捕获剂和200 mL去离子水。同时,为保持整个反应过程中溶液和催化剂均匀混合,使用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采用空气泵向反应器中通入空气为反应体系提供氮源。在氙灯光源照射下反应,定时取10 mL样品,离心后,取上清液待测。其中,分别依据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 535-2009)、亚硝酸盐氮分光光度法(HJ GB 7493-87)和硝酸盐氮紫外分光光度法(HJ /346-2007)检测样品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含量。
2 催化剂表征分析
2.1 XRD分析
图1为不同P掺杂量催化剂的XRD谱图。催化剂突出特征峰与标准峰(JCPDS No.73-2061)相吻合,且无其他明显杂峰,这说明P元素掺杂的BiOBr与原始BiOBr具有基本相同的晶体结构[20]。在2θ为25.25°、32.22°和33.13°对应的晶面分别是(101)、(102)和(110)。对比BiOBr,P元素掺杂的催化剂晶面的衍射峰显著降低,说明P元素抑制了BiOBr向(102)晶面和(110)晶面的生长取向, 所以晶体的结晶度会随着峰的强度减弱而下降。此外,与BiOBr材料相比,P掺杂BiOBr存在不同程度的峰宽化现象,可推断P掺杂制备的BiOBr材料的粒径要小。
图1 催化剂的XRD图谱
2.2 SEM分析
如图2所示BiOBr和P-BiOBr都是花瓣状的球形体,构成花球的不规则纳米片的厚度大约为10 nm。P-BiOBr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发生很大改变,但其花瓣片之间可以明显观察到其它小颗粒附着在上面,层状结构的尺寸在减少。这也间接说明P-BiOBr的XRD图谱中特征衍射峰强度下降的原因,P-BiOBr的团聚度比原始BiOBr低,该结构能够有效提高了光催化剂的固氮效果。
图2 BiOBr(a),(b)和P-BiOBr(c),(d)的SEM图
2.3 XPS分析
图3 催化剂的XPS图谱:(a)全谱;(b) O 1s;(c) Br 3d;(d)Bi 4f;(e)P 2p)
2.4 UV-Vis分析
为探究光催化剂的光学吸收性能,对催化剂进行了UV-Vis DRS测试。如图4a所示,BiOBr和P-BiOBr均有明显的吸收边缘,BiOBr吸收波长大约为430 nm,P-BiOBr吸收波长大约为455 nm。如图4b所示,BiOBr的带隙能约为2.76 eV,P-BiOBr带隙能约为2.62 eV,比原始催化剂的带隙能小0.14 eV,有更好的可见光响应度,固氮效果也明显更优。
图4 催化剂的UV-Vis DRS谱图
2.5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图5可以看出原始BiOBr和P-BiOBr复合材料的等温线(IV型)和滞回线(H3型)都相同,这表明两种样品均具有介孔结构。并且P-BiOBr的孔径多数都为5.152nm,相比于BiOBr要小很多,但是BiOBr(0.0837 cm3/g)和P-BiOBr(0.0817 cm3/g)的孔容接近。用BET法计算的P-BiOBr的比表面积为20.779 m2/g,比BiOBr(15.383 m2/g) 的比表面积增大,这可能是P-BiOBr表面依附了很多小颗粒,提供了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进而有利于光催固氮化反应的进行。
表1 BiOBr和P-BiOBr的孔径,孔容及比表面积
图5 催化剂的氮气吸附-解吸等温线及相应孔径分布曲线
2.6 光电流电化学性能分析
图6为催化剂的瞬态光电流响应曲线和EIS奈奎斯特曲线。两种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都产生瞬态光电流响应,在光照后一段时间内P-BiOBr光电流强度有所降低,这说明了部分载流子发生了复合。从图6a中可以看出,P-BiOBr光电流强度大于BiOBr的光电流强度,说明P掺杂增强了BiOBr中e-/h+对的分离能力。由图6b中看到P-BiOBr的EIS奈奎斯特曲线的圆弧半径更大,这表明P掺杂没有降低BiOBr电荷转移的电阻,这可能是由于其表面附着的小颗粒所致,降低催化剂的电子传导性[28]。但综合两个因素来看,P掺杂依然提高了催化剂的固氮效果。
图6 催化剂的瞬态光电流响应曲线和EIS奈奎斯特曲线
3 光催化固氮性能的研究
3.1 不同体系下光催化固氮的影响
3.2 P掺杂量对光催化固氮影响
图7 不同的光催化固氮体系
3.3 捕获剂种类对光催化固氮效果的影响
图和 的产量
图9 不同光催化剂的光催化固氮效果
图10 捕获剂的种类和浓度对固氮效果的影响
3.4 光催化剂稳定性实验
为了探究催化剂P-BiOBr的稳定性,将每一次固氮反应后的催化剂回收,再加入反应体系中继续进行光催化固氮。如图11所示,3次回收的固氮量与第一次固氮量没有明显的差别, P-BiOBr经过12 h的固氮反应仍然在继续,这说明该催化剂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循环性,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图11 催化剂的循环实验
4 结 论
(1)将次亚磷酸钠作为P源,采用溶剂热法,将P元素掺杂到BiOBr,发现不同掺杂量的催化剂的固氮效果均有提升,P元素掺杂可以提高固氮性能,其中以Bi,P摩尔比为15∶1的P-BiOBr固氮效果最佳,是BiOBr的4.7倍。
(2)P元素的掺杂使催化剂产生了杂质带,提高BiOBr的表面电荷转移效率,因此固氮效果有所提升。
(3)P-BiOBr增强了催化剂的瞬态光电流强度,并且P的掺杂可能产生微量的BiPO4,有助于增强载流子的光吸收和分离效率,进而提高了固氮效率。
(4)经过4次循环实验,P-BiOBr的固氮效果没有明显改变,说明该材料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