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资源支持下翻转课堂在口腔本科实验教育中的应用

2022-12-19张晓艳王灿莉黎春晖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6期
关键词:实验课实验组信息化

张晓艳,曹 梦,王灿莉,黎春晖

(1.西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内教研室,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教务科,四川 泸州 646000)

2020年3月初,大中小学陆续开学,线上教育教学迅速铺开。2020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1]所以,传统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求,并随着全球化、同质化的深入,以及慕课、微课、雨课堂及线上“金课”等的层层推进,我们迫切要在现有教学思路、方法和资源整合中作出改革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试提出实验课在信息资源支持下的翻转教学[2],以期通过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改变现有教育模式,从而加强自主思考、自我学习的模式。“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提供了一种智能、高效的教学方式。而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恰是一种符合期望的教学模式,并成效明显[3,4]。翻转课堂在课上和课下两个环节中构建良性循环过程,构建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符合现代化发展的价值需求。

一、信息化翻转课堂的应用意义

1.信息化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首先提出,它是相较于传统教学课堂模式上的一种改变,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变化。传统教学课堂由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翻转课堂是基于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充分进行前期学习积累后,于课堂上解决重难点的“同质化”指导过程。而信息资源的支持和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得学生更具主动性和自主性,需学生在前期准备中积极主动,如韦斯利·贝克所呼吁的“教师是学生旁边的指导者,而非讲台上的贤能者”[5]。

2.信息化翻转课堂的影响因素。信息化翻转课堂的影响因素较为个性化,总体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1)学生获取信息化资源的途径与技能。当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学生在获取有效信息的同时受各种不规范信息的干扰,个体掌握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不同可导致资源获取来源及范围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正确渠道及具备基本信息技能是需要“同质化”的一个因素。(2)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和教师的任务干预。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对长期以来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群体的惯性思维提出了挑战。因此,在前期如何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观点和积极引导其自主学习是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信息化翻转课堂的意义。信息化翻转课堂的最大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包括动手、思考和获取的技能,是作为高等教育应区别于其他阶段教育的一个赋能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学生为本,让教育回归“以本为本”的初衷,是翻转课堂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需求。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及方法。(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上课的2016级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30名学生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上课的2017级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30名学生为实验组。所有学生对本研究均已知情同意。(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平行对照方法,利用两个年级理论课行课方式相同,实验课行课方式不同的方式,将两个年级各30人自成一组。分别为2016级的对照组,实验课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2017级的实验组,实验课采用信息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实习操作前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水平比较(P>0.05),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教学实施。两组学生都在相同的理论授课后进行实验操作,实验课相同知识版块由相同带教老师完成,各小组分别完成相同的实验课课前网络预习,课中实验内容相同,并且完成相同的课时数量。以“牙体牙髓疾病”实验课程为例,每组学生均需完成实验课54学时,其中包括器械认知、龋病充填治疗及根管治疗等相同相关内容。(1)实验组教学实施。采用课前网络信息资源预习,课堂上每次随机抽选1名学生进行本次课程的总结讲解,该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其他学生通过该学生的总结认知自纠自查。在总结自查过程中,有不同观点提出时,带教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最后形成基本一致的认知;当认知不能达成共识时,带教老师进行引导性提问,认知基本一致后并当即对本次课堂回顾进行点评,指出值得学习进步的点和稍显不足的点与学生共享,同时在总结自查中将思政元素和理念融入其中,增强人文素养。随后进行仿头模操作,由学生讲解各个步骤,指出存在的疑惑点,大家共同探讨学习;最后通过总结注意事项,鼓励学生再次进行操作,如果学生操作过程中仍遇到问题,那么再次集中讨论后达成共识。(2)对照组教学实施。采用常规课前预习,教师总结回顾知识点、仿头模上操作示教、自行操作练习及答疑环节,未进行翻转课堂后的总结评价及自我纠错环节,仅在教学中提及相应的知识点和人文关怀,进行常规共性分析,不针对某个步骤或思维方式进行评价,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方,不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环节。

3.教学效果评价。(1)教学效果评价。对两组学生实验课成绩进行随堂评价,由具有丰富专业医学知识和临床教学经验的带教老师,对相同课程不同教学模式后的课堂效果、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等四大方向进行随堂评分。为了保持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相同的打分表,教师标准化后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评,每个测评方面采取3级9分制,1~3分为未达标,4~6分为达标,7~9分为优秀。(2)调查问卷。实验课程结束后,针对实验组,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反馈实验教学中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评价。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结果。(1)两组学生实验成绩结果。本研究实验评价60名学生,记录每位学生每次实验课成绩分数,随机选择其中3次成绩做均值处理,将两组均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成绩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人文关怀方面,两组学生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2)实验组学生课堂反馈效果问卷调查结果。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课后效果问卷调查反馈,发放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7%。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于教学课堂效果评分满意度较高,对于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均有较强改观,但对是否增加了自身学习压力因人而异,近50%的人认为压力增加,详见表2。

表1 西南医科大学口腔专业两组学生实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比较(分,±s)

表1 西南医科大学口腔专业两组学生实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比较(分,±s)

评价项目 实验组(n=30)对照组(n=30) t值 P值课堂效果 7.70±1.08 6.11±1.37 5.47 0.000知识掌握 7.30±1.23 6.05±1.29 3.31 0.002自主学习 6.54±1.63 5.58±1.55 2.48 0.019人文关怀 6.26±1.70 6.52±1.57 -0.69 0.499组织纪律 7.21±1.40 5.96±1.16 3.62 0.001操作技能 7.18±1.40 6.23±1.48 2.57 0.015

表2 西南医科大学口腔专业29名学生对于实验翻转课堂效果评价反馈 (例,%)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1.在实验课堂中利用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的进步。结果显示,信息化翻转课堂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4],使学生具有一定压力,有助于培养自我学习和调整能力。(1)整合利用好线上资源,提高课前预习效果。现医学教育信息资源可大胆借鉴或者引用已成熟的线上资源,如慕课、微课、精品课程等,在“同质化”基础上整理出理论课的侧重点,形成课堂上有效输出[6],让学生取期精华去其糟粕。这样能有效落实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使资源利用更优化,解放时间投入素质化教育中。(2)实践动手课堂翻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口腔医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利用课堂和实验课程翻转,解放学生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兴趣点,以兴趣为导向的良性循环,是激发学生自学热情和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同时,翻转课堂反馈给教师当下教学的薄弱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效地促进学习氛围和激励机制的形成[7],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3)有利于培养沟通和交流能力。在翻转课堂中,主讲学生需要表达自我观点,并不断与同学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主讲学生既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也锻炼了思辨能力。表达清楚、沟通顺畅是临床沟通奠定基础,易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以便更加顺利地开展临床工作。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才是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初心。

2.综合评价能促发展,翻转课堂发现不足有利于持续改进。(1)学生为主角,利于多方面考查学生。仅从知识点上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是远远不够的,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应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找到自学的兴趣点,并把兴趣培养成职业,这种良性的循环输出才是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需通过形成性评价统筹了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程性评价鉴别学生兴趣点,因材施教;总结性考核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进行摸底;最后的反馈式评价让学生会思考所需,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以达教学相长。这个测评体系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又评价学生思维反馈,还评价教师所长或不足[8],由学生需要而主导的改革才是对教育有帮助的改革。(2)树优良医德医风,提升医患沟通和交流能力。医学是临床学科。通过学习吸收—翻转内化—输出实践的良性循环,跟进学生动态,因材施教,掌握学生水平和教学现状[9]。在临床实践中有良好的言行举止和沟通,构建和谐医疗环境,促使医学教育人才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四、启示

信息化翻转课堂能有效评价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是动态追踪学生学习效率、兴趣和反馈的有效方式。然而我们还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1)各大高校花费大量时间、金钱与精力在推进慕课、线上精品课程及“金课”的建设。在快速进程中,由于各高校基础资源不同、成果也参差不齐,可能意味着各院校教育资源的不对称及面临大量重复工作。(2)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需加强教师素养的培养,教学输出的“同质化”才能让学生吸收基本“同质化”。(3)本研究数据收集覆盖面应扩大,并加入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临床思维的评价,能更加有效观察学生临床认知及操作技能,跟进学习状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专人专项搭建平台处理这些弊端。综上所述,教学改革是为了素质化教育更上一层楼,而基础在于学生的需求。

猜你喜欢

实验课实验组信息化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无抗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由”的实验课
上实验课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一堂实验课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