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链”意识:对新冠肺炎疫情衍生风险的审视与分析

2022-12-18宋沂霏郝雅立

行政科学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肺炎新冠疫情

宋沂霏,郝雅立

(天津商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天津 300134)

一、引言

社会发展是与风险携手并进的过程,对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审视与分析是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当前社会改革进入攻坚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1]社会联系的复杂性、网格化、高密度特征将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风险交织叠加在一起,风险治理面临更为严峻复杂的新形势。风险治理问题时时强调、处处重视也不足为奇。但反观现实,“风险”似乎只有在需要面对时才会备受关注,就像新冠肺炎疫情在确定“人传人”[2]之前,人们并不认为这是风险,即使认为是也没有对此高度警觉,甚至后期严防严控阶段还有人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在风险暴发转变为社会灾害、社会灾害引发直接伤害后,再采取的措施显得滞后且无力。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和应对,从一线救治、物资调运、废物处理、医患关系到信息保护、信息传播、经济运行、文化教育等领域,各类风险相继出现,这启示我们思考,应该如何看待它们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关系,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应该如何防控和治理这些风险,风险治理到底应遵循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和观念。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将人们的风险意识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变“危”为“机”,实现风险治理的最大化效益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本文立足以上思考,从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衍生效应出发,审视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类衍生风险,认为风险治理要树立“风险链”意识,建立前瞻式、体系化、综合式的风险治理体系。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衍生效应”

在灾害应对中应多关注灾害链的管理,“一个突发事件的爆发,将会产生衍生效应,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形成漫长的灾害链,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风险治理的重要论述指出,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其风险治理观将各类风险作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看待,这就启发我们,治理风险要具有“风险链”意识,即关注风险衍生效应和不同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此要区分三个层次的风险:原始风险、初级衍生风险和二级衍生风险(如表1所示)。

表1 原始风险、初级衍生风险和二级衍生风险的比较

(一) 风险链意识下三个层次的风险

原始风险是风险的“源头”事件或现象。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的风险感知意识相对强烈,当某一社会事件出现,被推入公众视野,给人们一种不确定的认知时,该事件即可能成为原始风险而影响人们的社会感受。

初级衍生风险是伴随原始风险而来,或由原始风险及其内部因素诱发产生的一类风险。这类风险以原生风险为母体,跟随原始风险的出现自然出现,或由相关直接利益者、风险应对者组成的风险应对系统内部因素直接引发产生。如在面对某一社会风险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缺乏对原生风险信息的了解,风险应对行为或不能有效排除风险、消解隐患,或不能稳妥处理风险、化解危机,继而在原有风险基础上演变产生不同类型的风险。

二级衍生风险是在既定的社会环境里,在管理者对原始风险及初级衍生风险实施一系列风险管控措施后,潜伏在社会环境中的其他风险被放大甚至反超其上,彼此叠加升级演变产生的一类风险。在采取风险管控措施的过程中,人们受经济波动、信息误解、情绪感染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规避风险效果不及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形成不同于原始风险和初级衍生风险,但由其顺次导生出来的一类社会风险。这类风险的产生事由不限于原始风险和初级衍生风险,多有两个及以上,涉及多方主体,因此事项繁多,结构复杂,结果难以预测。

(二) 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衍生

风险的发展是链条式的衍生过程,不同风险的交织和叠加是风险衍生过程的结果。突发公共事件具有暴露问题、冲击视野、集中关注、引暴舆论等特征,成为具有较强衍生能力的原始风险的集中领域。

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类特殊的突发公共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后,由于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具有高度的不可控性和不可预期性,呈现出利益关联度高、影响持久的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风险衍生效应。以此为例,如图1,风险衍生效应主要体现为:(1)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新型原始风险突现,限于认知和应对经验的匮乏,人们对此风险的关注超越于其他,原始风险充满不确定性,具有较强的风险衍生能力。(2)随着人们对新冠病毒的探索和应对措施的尝试,疫情风险衍生为以风险a、风险b、风险c为例的初级衍生风险,初级衍生风险直接关乎疫情应对的各个方面,呈现多类型、涉及宽领域的新特征。(3)二级衍生风险是原始风险及其初级衍生风险、社会环境中的其他风险相互作用的结果,以风险1、风险2、风险3为例。一方面,在疫情应对和管控措施的全面推进中,不同区域、领域基于理解有误、经验缺乏、方法不当等可能引发“人为制造”的社会风险[5];另一方面,在疫情风险及其初级衍生风险得以控制之后,社会环境中的其他议题与之结合再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基于以上,二级衍生风险倍显复杂、难以预测。(4)风险的链条式衍生造成三个层次、不同类型风险之间随机叠加、彼此交织、相互影响,若得不到有效治理,极易引发风险的连锁联动,给社会带来不可控的影响。

图1 原始风险、初级衍生风险和二级衍生风险的衍生示意图

三、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衍生风险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写道,2019年12月27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向武汉市江汉区疾控中心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年1月12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在情况通报中首次将“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1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指出,新冠病毒导致的新发传染病存在很大不确定性。1月19日深夜,经高级别专家组研判,明确新冠病毒出现人传人现象,并在20日国家卫健委组织召开的记者会上正式宣布。[6]

(一) 新冠肺炎疫情防范的初级衍生风险

在此阶段,面对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人们意识到疫情已由隐性风险转为社会灾害,直接相关者采取初步应对措施,医疗专业风险、基层执法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物资配置风险、经济诈骗风险、网络舆情风险等初级衍生风险随处可见,并持续影响疫情应对的过程(见表2)。

表2 新冠肺炎疫情初级衍生风险的类型及特征

1.医疗专业风险

疫情出现后,人们开展对原始风险的初步应对,医疗专业领域内的风险持续存在,主要表现在医护资源分配、医疗耗材处置、设备质疑、时有医患对立四个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后,医疗资源调配倾斜至疫情前线,但依旧出现供给的严重不足和非均衡保障,新冠肺炎患者隔离治疗“一床难求”,肿瘤、尿毒症等非新冠肺炎的患者也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处理不当便导致在一些地区时而出现医患矛盾。医疗救治和实验过程产生大量医疗垃圾废物和实验样本,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程度影响着已有的疫情防控成果。同理,佩戴口罩成为防控疫情的基本举措,大批口罩使用后若处理不当便成为新的危险源。疑似病例“假阴性”核酸测定结果,“从阳转阴”反复病例的出现,凸显了确诊判断中更多的不确定性问题。

2.基层执法风险

2020年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后,全国上下从城市到农村纷纷采取措施布控基层一线,社区、村庄阻断出入,入户摸底排查,出现了不同样态“依法抗疫”的风险性行为。其一,过激执法引发社会不满。网曝某地农村“红袖章”砸桌、扇耳光,某地村民未戴口罩被捆绑在柱子上,对疑似病例家庭封门并过街带走,这类暴力执法乱象易引发人们对法治初衷的误解。其二,形式主义让人怨声载道。防疫环节繁琐,形式化测量体温、表格防疫、留痕作秀、纸上消毒等固有顽疾作为环境风险为科学防疫设置障碍。同时,基层执法也面临着公众言语抵触、行为反抗等情况,成为防疫应对的衍生风险。

3.信息安全风险

及时的信息公开与披露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一项应急法治基本原则。但疫情伊始,信息公布已然成为影响疫情风险发展的重要社会问题,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若不进行规范化信息发布与传播或许会增加事件的持续性风险。在疫情应对中,官方信息不能及时公开披露,补充性信息不能有效跟进,大量模糊信息广泛传播,引发伪科学谣言流传的社会风险。在病患流行病史追溯等过程中,一些部门和单位擅自披露被隔离人员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这种以满足知情权为由而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给当事人带来信息安全风险,一些患者甚至因此受到歧视、骚扰和谩骂。

4.物资配置风险

随着疫情大规模扩散,交通阻断和医疗、生活物资的紧张带来物资配置风险。某市违法征用防疫口罩,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公益单位物资管理混乱,调用分配过程不公开透明,有关部门“多吃多占”,降低了医疗救援物资调用效率,带来疫情应对风险。例如,某市大妈在微信群大骂社区奸商趁机搭配乱涨价,导致居民生活遇到困难。一些地方规定几处药店售卖口罩、集中超市营业时间引发居民聚集抢购、囤积物资行为,压缩营业时长导致相关人员群峰而上,扩大了疫情传播的风险。这类衍生风险警示我们,日常管理的制度空缺、无据可依和应急能力的脆弱会附属在已发风险之上,进一步扩大损失。

5.经济诈骗风险

疫情当前,不法分子利用疫情物资短缺,需求激增、社会民众产生脆弱心理等机会开展不同形式的诈骗活动,如以囤积和售卖医用口罩为幌子诈骗钱财,冒充慈善或民政部门征募捐款,搭建虚假官方网站骗取钱财,以疫情为由冒充熟人进行线上诈骗。更有甚者盯上了学生群体,冒充老师以线上教学的名义骗取学费。据报道,截至2020年2月11日,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涉疫诈骗案件111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94名,追缴赃款660余万元[7]。如此猖狂的涉疫诈骗行为加剧了社会经济风险。

6.网络舆情风险

疫情突袭将人们的活动场域几乎完全搬至网络空间,人们在此进行疫情信息的生产与获取,开展观点的表达与讨论。疫情走向、政府应对方案、特殊行为和现象等引起了社会民众基于是非观、对错观的价值判断的广泛讨论,如李文亮事件、火神山工人的讨薪问题,成为引发舆情高潮的风险点。以网络谣言为代表的舆情风险引发居民恐慌,导致聚集抢购、暴力抗疫等非理性行为,冲击着疫情防控的工作秩序,但因辟谣主体多元、证据有力、方式讲究情理结合,才不致引发大规模失序。

(二) 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的二级衍生风险

2020年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以局部封锁防止疫情向全国蔓延。25日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原始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已成为主导人们生活的第一话题,并深嵌风险犹存的社会环境中,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与其他事项“相遇”时,安全需要与其他多重需要叠加在一起,衍生出多种事由、多方主体参与其中的二级衍生风险。

1.劳动供需风险

为配合疫情应对,采取延长假期、交通管控、分批复工复产等举措会引发劳动供给和需求的对接性风险。迫于单位持续停工、企业破产等经济压力,用人单位复工复产愿望强烈,政府政策助力,但员工因交通阻断、态度谨慎等原因难以及时到岗,引发劳动关系紧张。停产单位劳动者的薪资问题若处理不当也会带来劳资争议或纠纷等社会冲突隐患。

2.校生冲突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将网络课堂教学的方式推向首选,新的教学和互动模式给教育管理者、教育一线工作者和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不适感。于是网络上出现线上教学压力大、学习效果差、伤身伤视力的牢骚情绪,也有家长向教育系统反映停止网络教学安排的意愿,建言重做学习规划。以教师为代表的教育从业者和以学生为代表的教育接收者可能会因观念不一、方式探讨、模式磨合等问题产生意见冲突和不满,毕业生群体因疫情推延实验进度、调研安排等产生怨怒,若得不到及时解决会下沉到一线师生关系中,成为校生矛盾的伏笔。

3.家庭关系紧张

疫情防控设定的居家生活让人们的生活状态回归到家庭模式中,不同成员之间,尤其是代际、夫妻之间,性格、价值观、生活方式有异,已经积累的不满情绪会在近距离、长期交往中放大,再叠加学习与工作压力等,成为引发家庭关系破裂、内部冲突的风险源头,甚至出现“相爱相杀”的情况。2020年2月14日“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接到少年的妈妈的求助电话,谈起为阻止儿子出门双方暴怒,儿子险些跳楼的情况[8]。这让我们反思,长期居家的代际人员应该如何处理彼此关系才能有效防范疫情应对中风险的出现和升级。

4.教育资源竞争

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公平化是社会民众关注的敏感问题,疫情的出现以新的规则创造或放大着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问题。面对网络教学,有的地区或家庭没有能力实现学生线上学习,致使人们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受到“影响”后引起社会关注和争论,学生和家长对新学期招生如何进行、何时开学等问题保持深切关注。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管理方案和资源配置措施、实施什么样的学业规划政策和教学活动方式才能够有效防范疫情衍生的教育领域风险,从而将这种可能的争议冲突点化解,是管理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5.文化侵权纠纷

疫情防控中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模式引发了文化领域的侵权官司和纠纷。如网络课程开设后,网络抄袭与剽窃小范围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一线教师和平台运营商担心的问题。办公软件对企业运营的深度植入,需要谨防黑客攻击。在“居家刷剧”的强烈需求下,机顶盒接入非所属资源,提供涉案影视剧的在线点播服务,引发运营商之间法庭对峙[9]。这些基于网络安全的文化侵权行为,是需要正视的风险点。

四、总结与启示

(一) 以“风险链”思维树立前瞻式的风险治理观念

社会风险的链条式衍生特征要求我们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前瞻性、综合性、体系性的风险治理观念,在社会治理领域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风险治理体系。社会风险的出现和发展并非毫无规律,要持续探索风险的链式衍生关系和联结共振条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增强科学预测、精准预测的能力。现代社会面临风险共振之势增强、复合性风险多发的趋势,要利用此次疫情将社会民众风险意识推至前所未有高度的契机,巩固和强化社会全员风险意识,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风险治理观念,充分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治理社会风险,织密、织牢风险防控网格。

(二) 以扎实务实的作风开展系统全面的风险识别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风险诱发因素大量增加,当潜在风险初露端倪时,要做好扎实务实、系统全面的风险识别工作。现代化进程中已知风险和未知风险交汇出现,风险识别是第一步,倘若固有顽疾、体制缺陷、能力短板等因素“从中作梗”,必然会耽误对未知风险的发觉和对已知风险发展的监测,造成风险治理行为的迟滞。因此,要杜绝风险识别中的单向思维、形式主义、敷衍态度和粗放做法,以精准科学的作风保证风险识别工作扎实、务实、全面、系统。

(三) 统筹各方优势资源做好充足的风险应对准备

风险具有不能完全消除的特征,聚集各方资源消除风险的做法是不理智且无效果的,“无急可应,有急能应”可能是应急管理的最高境界,要做好统筹各方优势和资源积极应对社会风险的准备,以防社会风险转变为重大灾难。在物资储备方面,要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力量的作用,设立清单制度,在常态时期形成精细、成熟、稳定的物资供应链条,建立不同链条之间的搭接通道和调配机制,保证物资在非常态时期能高效调运、及时配置到位。在人力资源储备上,要借助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的机会,配以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强化从业人员的担当意识和专业能力,提高智库咨询人员的专业影响力,提升社会民众的法治意识和应急技能。在法制预案方面,要根据风险治理的现实需要,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风险治理过程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四) 以科学素养和法制意识的培育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在此次疫情应对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学防治”,除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方面的科研攻关以外,提升社会民众的科学素养和安全文化素质是应有之义。通过对疫情过程的反思,人们认识到,日常工作忽视对社会民众科学素养、应急技能与安全文化的培育,是导致“帮倒忙”的情况频现的重要根源。主要表现是:社会民众在认知上“不知为何”的被动性顺从和行动上“不知如何”的敷衍式遵从。受疫情影响,部分民众在对风险来源的判断上存在误区,继而出现盲目担忧恐慌、负面情绪激增、过度应急行为。还有部分民众对日常体温监测与上报、进出公共场所信息记录、流行病学史回顾等事宜缺少严谨态度,甚至无视法律法规,衍生肢体抗争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将社会民众匮乏的科学素养以及脆弱的应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展露无遗,甚至在疫情应对中加以强化。此次疫情以巨大代价让我们意识到,科学素养的缺失是社会民众对疫情灾害不能进行理性认知和判断的重要原因,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风险源,要通过体制的自我调整和社会能力的提升来积极应对社会风险。

猜你喜欢

肺炎新冠疫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战疫情
新冠疫苗怎么打?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聚焦新冠肺炎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