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债务风险的会计监督研究*
2022-12-18陈哲颖陈焕新
陈哲颖 陈焕新
1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2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 广州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校事业的发展,国家对高校事业领域资金投入不断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连续6年占GDP比重超过4%。在高等教育领域,围绕权力运行开展会计监督是高校监督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经济权力运行上保障正确办学方向的应有之义。随着国家监督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深化,高校的会计监督也急需推进改革,以主动契合新时代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一方面是满足国家监督体系对会计监督提出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是满足高校会计监督中,监督范围扩大和监督内容增加的现实需要。
目前,国内高校教育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在高校办学规模日趋扩大的背景下,高校对教学设备、人员配备、效应环境等软硬件设施的需求也随之攀升,财政资金难以完全满足长、短期资金需求,因而高校不得不举债满足资金缺口。随着高校举债行为的普遍化,导致高校缺乏对资金使用的科学规划,容易在建设上过于激进而超出能力举债,或是因现金流规划不足造成现金流紧张的情况,这就形成了债务风险。传统会计监督在债务风险监督方面,重点关注的是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以及是否满足预算使用进度的比例要求,较少从举债前可行性论证、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监督。随着会计监督职能的发展和转变,高校在债务风险的会计监督上,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会计监督带动增加高校的整体价值,以管理的提升带动高校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债务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1.制约高校发展
在较高的债务水平和到期还本付息的财务压力下,高校在规划资金运用时,不得不把偿还贷款这一刚性支出排在学校的发展之前,使预算的编制偏离合理科学的原则,降低资金整体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在较高的债务压力下,高校的建设进度可能难以完全按计划实施,长期来看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会受到限制,从而不利于高校的长期发展。
2.进一步加剧资金紧张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债务都是以银行贷款为主,银行贷款的特点是需按特定日期还本付息,这就要求高校要在特定日期筹集大笔资金,对现金流形成较大的压力,可能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加剧,资金供需不平衡加深。其次,银行贷款绝大部分都是有息债务,随着债务规模增加,每年利息支出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不合理的债务会进一步挤占实际用于高校发展的资金。
三、高校债务风险方面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会计监督认识存在不足
多数高校的领导层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不足,认为会计部门的作用是记账核算等简单的辅助作用,或者误认为会计监督只是会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无关,其他部门只是被动受到监督,在心态上与会计监督站在了对立面。在学校的决策和规划上,会计部门的参与度和参与感通常较低,即使列席“三重一大”等重要会议,会计部门起到的作用也大多限于对财务预算的等方面,简单从预算是否充足,资金是否到位等制约性角度参与决策,对决策制定的有效性、可行性等内容缺少关注。例如在决定是否为一个项目举债等相关事项方面,高校会计部门难以在决策中掌握决定权,话语权较弱。会计部门的角色通常定位为执行举债决策的职能部门。
业务部门作为被监督对象,在观念上可能认为会计监督是会计部门的事情,存在排斥或侥幸心理,不愿意主动接受监督,会计部门需要耗费较多时间与其沟通协调。部分业务部门面对会计监督提出的整改要求态度较为消极,整改流于形式,不愿意主动举一反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致整改不到位,同样的问题年年提出、年年整改,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会计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
2.会计监督缺位错位
(1)高校会计部门作为校内行政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独立性,导致会计监督容易流于形式。例如高校财务部门与需举债的项目部门为同一位校领导分管,会计监督人员难以对项目部门举债的决策说“不”。
(2)会计监督相关制度尚未完善。高校会计监督业务涉及高校业务的方方面面,如科研经费使用、后勤采购、对外借款等,不同类型的业务实际上监督内容、监督方式都存在许多差异,基层人员在实施上需要较为详细的指导。而国家层面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各类会计监督事项的指南,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也未制定专门的会计监督制度,对会计监督必须做什么、必须做到什么程度也没有硬性规定,监督工作的具体实施存在依据不足的难题。因此,高校会计监督方面的实际操作多以上级要求的内容为主,在会计监督的时效性、主动性和实用性上存在一定的欠缺。
3.监督刚性不足
会计部门不是纪检监察部门,在执行监督职能上缺乏足够的处理手段和权限,在发现违纪违法问题后,要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等相关单位移送问题线索和佐证材料,操作上较为烦琐。会计人员对相关的党规党纪也不够熟悉,在违纪违法情况出现时,可能因不够敏感而判断错误,未将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仅在本部门内部处理。另外,高校作为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会计部门对在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做到主动向纪检监察部门和上级控告检举比较困难,可能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难以保证监督的有效执行。
4.监督力量不足
目前,高校会计监督仍以传统的事后监督为主,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对其会计处理履行监督职责。在这种监督方式下,会计部门在监督上是被动状态,发现了问题才查漏补缺。在债务风险方面,则体现为当债务规模上升到一定程度,或其风险达到一定水平才引起会计部门的注意,而此时风险已经比较明显了。而在目前的体系下会计部门要做好事前、事中监督存在一定困难。一是实施事前、事中监督需要被监管部门主动配合,向会计部门报送资料。会计部门作为业务部门的平级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出这样的要求。二是全程监督工作耗时耗力,会计部门完成财务核算职能已占据了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在部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缺乏足够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5.监督内容单一
目前,会计监督以是否合规为主,如是否符合学校报销制度,是否符合经费使用规定等,对于经济活动效益、效率关注较少,尤其是资金支出后,所起到的效果是否与预期一致,是否为高校带来了经济效益。如果要对高校经济活动进行可行性论证,存在许多实际困难。例如在债务风险方面,如何定义一笔债务是否合适,债务风险是否能够承受,并没有一条刚性红线,而要根据每个学校、每个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主观性和专业性较强,大部分高校的会计部门并没有能承担这项任务的人员,也缺乏成形的论证系统对这个过程进行控制和指导。
6.监督效率偏低
主要表现为会计监督缺乏足够的工具和手段。目前多数高校会计部门在监督中采用人工审核、判断的方式进行,即使用到ERP系统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其所能获取的数据和分析功能有限,也不能完全免除人工审核的工作。以举债这一行为为例,ERP系统中可以控制举债金额上限和使用资金类别,但其实际上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难以单纯用系统进行控制,必须人工审核资料并进行判断。一方面,这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人工审核存在无法完全识别风险、对监督细节记忆不清等固有风险也影响了监督的效率。由于需要人工获取数据及计算分析,监督的及时性也相应受到影响。
四、高校债务风险会计监督的优化方向
1.健全内部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内部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会计监督的基础,高校应当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将会计监督作为校内常态化监督体系的一部分,做好日常监督、重点监督、专项监督。要建立健全以风险为导向的会计监督体系,完善校内会计监督制度,将制度建设贯穿会计监督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关键环节和高风险环节,堵住制度漏洞,使会计监督在制度上有据可依。要以会计监督推动高校内部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坚持风险导向,重视高风险领域和风险高发领域,以职权分离、制定科学决策流程等方式,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效果。
2.明确会计监督的责任体系
对于业务部门不配合会计监督的问题,首先,要从责任体系上,自上而下明确会计部门行使的是监督职能,不是代为管理职能,第一责任人应当是承办部门,要将对业务部门的主体责任通过制度的方式落到实处。其次,要清晰划分会计监督的职责分工,向相关岗位赋予相应的监督权力和义务,将制度落实到岗位、到人,使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敢于监督,勇于监督。要构建会计监督绩效考核机制,把会计监督纳入相关人员尤其是“一把手”的考核体系,使高校领导层引起重视,从而激励相关人员履行监督职责。对会计监督落实过程中不作为、不执行的行为,也要按照相关制度予以追究责任,促进会计监督自觉性的提高。
3.转变监督观念
坚持以风险为导向的会计监督理念,更多应用科学合理的现代财务管理分析工具,以科学有效的理论分析工具取代拍脑袋式的决策。在会计监督关注的内容上,从单纯对资金、资产的关注扩展到对高校整体价值的提升,不局限于财务视角,将业务运行的效率效果及对高校整体的影响也纳入会计监督体系,使会计监督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4.加强会计监督成果应用和落实
会计监督不只是履行好业务发生过程的监督职能,监督的结果应当最终转化为业务流程的整改成果,带来高校的整体经济效益提升。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协助项目可行性论证、债务成本测算、现金流管理等业务,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会计监督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使业务部门真正认识到会计监督的价值所在,能够主动配合查找和整改问题。会计部门在完成会计监督任务后,要督促业务部门及时整改、认真整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应付式整改。
5.推动会计监督信息化建设
要全面实现会计监督,促进会计监督效率的提高,必须面对监督中所涉及的海量数据。目前,高校的会计部门人员紧张,而会计监督任务在不断增加,这就必须依靠信息化技术进行相关的财务系统建设,以信息化建设推动会计监督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实现会计监督全覆盖的需求。一是将会计监督融入高校的财会信息系统,加强会计监督与学校其他业务系统、校外相关系统的数据信息共享,如税务系统等,打通数据联通机制,有利于会计监督加强事前、事中监督职能,及时对经济业务进行了解,及时反馈沟通,实现会计监督的常态化。二是利用区块链等信息系统构建会计监督的预警监测系统,充分运用自动化、大数据等技术,将风险预警融入日常业务之中,通过系统自动抓取数据、计算分析实现对债务风险的实时监控和比对,确保及时发现风险,减少人工工作量,扩大监督的覆盖范围,从而降低债务风险恶化的可能性和带来的损失。三是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等特点,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改善目前大量人力资源耗费在核验票据等内容的现状,减少数据延迟等风险,自动实现职责分离等管理的需要。
6.推动监督协同
一是与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协同,打通监督人员、成果等共享机制,定期交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会计监督人员通过交流学习,增强对违纪违法问题的敏感度,强化对监督执纪刚性的认识,有助于及时对会计监督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进行移交。会计监督人员通过与审计部门的交流,可以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关注审计发现的问题,降低审计风险。会计监督与其他监督各有侧重,相互协作,才能共同织密监督的风险防护网。二是内部、外部监督协同,会计部门要推动高校财会信息公开,充分发挥外部监督对会计监督的促进作用。要考虑会计监督体系与其他监督体系的重叠交叉和空白部分,减少重复工作,查找监管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