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个坚持”的逻辑体系与深刻内涵

2022-12-18文/王

新视野 2022年2期
关键词:斗争道路马克思主义

文/王 毅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总结提炼了百年党史积累的宝贵经验,即“十个坚持”。“十个坚持”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本文拟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胜利之本、成功基础、道路方向及动力支持等四个方面,对“十个坚持的内在逻辑与深刻内涵作一尝试性探析。

一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胜利之本和根本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最根本的保证党坚持人民至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自己根本的价值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因此赢得人民支持,战胜困难风险,取得胜利。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胜利之本和根本价值追求。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百年奋斗的胜利之本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扭转历史命运、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近代以来,由于清政府软弱无能,帝国主义欺凌中国让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为此不同群体的先进分子相继登上政治舞台,以图救国救民。无论是封建开明统治者,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甚至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救国实践都归于失败。时代呼唤新的思想武装新的政治力量开辟新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便在这样的时代中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开始,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的根本追求,为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而奋斗,在思想指导、价值取向与终极目标上显示出与其他争权夺利政治力量不一样的先进性。这些先进因素一以贯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如邓小平所说:“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人口这么多,底子这么薄,怎样取得革命胜利,怎样把国家建设好,离开了党的领导毫无出路。”[1]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了近代中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党的领导是百年历史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致远前行的根本保证。从战争年代“党指挥枪”的原则,到建设时期党是领导一切的,到改革年代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再到新时代将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我们还将面临更复杂的环境和更严峻的挑战,这更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在党和国家事业各方面各环节贯彻落实党的领导,就能保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团结统一姿态迈向更伟大的成功。

(二)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根本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是人的学说,以实现全人类解放为自己的根本追求。因此,如刘少奇所言:我们革命,不是为老婆,为吃饭,为出风头,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解放。[2]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自己的根本追求。

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引导下,中国共产党积极与一切不合于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推翻一切有碍于实现人民利益的桎梏。也正因为坚持人民至上,并将自己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反观中国国民党,为求一己之私不惜牺牲其他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利益,最后导致其政府成为不能解决人民问题之政府,其自身成为不能解决人民问题之党,失去各阶层之广大同情与拥护。

坚持人民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侧重点,也有贯穿始终的经验,即以人民利益为衡量一切的根本标准。从出发点来说,发展是为了人民,因此要以人民利益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从主体来说,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结果来说,发展果实要由人民共享,因此要减小发展不均衡带来的鸿沟,坚定不移实现共同富裕。

二 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为党的百年奋斗提供坚实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追求,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功。万丈高楼平地起,百年奋斗靠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统一战线,不惜刀刃向内开展自我革命,锻造了强大的理论力、政治力及组织力,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奠定了最科学的理论基础、最广大的社会基础与最坚实的组织基础。

(一)坚持理论创新,为党的百年奋斗奠定理论基础

近代以后,中国先进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国人逐渐养成一种趋西趋新的心理,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就是新的,努力拥抱西方文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西方思潮蜂拥而至,马克思主义因其科学性、真理性,最终赢得了中国先进分子的青睐与信仰。但马克思主义毕竟产生于西方工业化语境中,它来到中国可能会面临“水土不服”的困境。事实亦是如此。因为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公式,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曾遭遇严重挫折。由此证明,坚持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分必要。

坚持理论创新,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理论品格。列宁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3]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和发展的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和公式。如毛泽东所言,离开了中国特点去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焕发生机活力。

基于历史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理论扎根现实,便有了力量。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坚持理论创新,根本前提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固守经验,拘泥教条,思想僵化,最终将沦为理论的刻录机,理论也因失去发展而丧失活力。其次要坚持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结合实际,便要了解和掌握实际,需要进行深入有效的调查研究;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要彻底清理传统文化,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接点,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理论只有不断结合新实践,才能产生新理论;新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二)坚持统一战线,为党的百年奋斗奠定社会基础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获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各方面的力量,强调运用好统一战线这一伟大法宝。革命战争年代,如毛泽东所说:“在全国,是工人、农民(包括新富农)、独立工商业者、被反动势力所压迫和损害的中小资本家,学生、教员、教授,一般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开明绅士,一般公务人员,被压迫的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联合一道,在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打江山坐江山,而不是少数人打江山坐江山。”[4]中国共产党努力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反观中国国民党的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社会基础。1947年3月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上,国民党中组部部长陈立夫及秘书长吴铁成直率又痛心地指出:党无社会基础,既不代表农民,亦不代表工人,又不代表正常之工商,甚至不代表全体官吏,而只代表少数人之利益。尽管想改变现状,无奈言大于行,国民党因缺乏社会基础而失败。在执政兴国年代,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锻造了最坚实的社会基础,为建设和改革凝聚了最广泛的民心民力实现了建设与改革的成功。

随着实践的推进,统一战线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到新时代,统一战线已经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显著的社会性。坚持统一战线,要运用好民主集中制,广开言路,博采众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凝聚最大范围的力量。

(三)坚持自我革命,为党的百年奋斗奠定组织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不谋私利,谋大利中国共产党有与种种不合于人民利益现象做斗争的决心和勇气。这种决心和勇气对外体现于中国共产党努力铲除一切有害人民利益的发展障碍,对内则体现为与一切有损人民利益的党内言行做斗争,坚持自我革命,打造强固组织

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自我革命史。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本身就伴随着自我革命,即毫不手软清除了早期党组织中的非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加强组织建设,与党内自由主义倾向及非组织言行做斗争,并出台相关制度规定,为党员行为提供基本准则延安整风通过思想斗争,彻底清除了教条主义在党内的影响,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团结统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开展整党整风纯洁党的组织与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反腐败、整党整风、学习教育、完善制度等加强自身建设,从而自如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作风建设、反腐败斗争、监察监督制度规范完善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成绩,党的组织力愈益坚固。

经验指向未来。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种危险”“四大考验”依然严峻,自我革命永远不能松懈。因此,要继续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传承百年党史中形成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好作风,直面问题,纠错纠偏;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与不利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种种因素作斗争,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

三 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 坚持胸怀天下,确保党百年奋斗的正确道路方向

道路关系党的命脉,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关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坚持独立自主,从中国实际、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强调中国特色,并非闭关锁国,而是要让本国道路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道路发展创造条件。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表征。

(一)坚持独立自主,是党百年奋斗探索道路的前提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历史传承与国情现实,这就决定了每个国家都要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独立自主并非易事,可能面临着外来经验的影响、外来力量的影响。年轻时候的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隶属共产国际,尽管不少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争取独立自主处理中国事务的权利,但终究受制于共产国际,照抄照搬苏俄革命经验,结果遭遇了民主革命时期两次严重挫折。毛泽东为此形象比喻:先生抓着学生的手写字,结果老是写不好字。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成熟起来,开始自己“写字”,结果谱写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功。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因为缺少建设的经验,于是不得不向苏联学习,结果在很多方面照抄照搬苏联经验。始终重视独立自主的毛泽东对此并不满意,曾坦率地说,我们在建国后头几年,懵懵懂懂学苏联,心情并不舒畅。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彻底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尽管探索不易,走了一些弯路,但取得的成果弥足珍贵,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当我们与其他国家加强交流合作时,邓小平清醒地指出:“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5]因此,中国不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与技术,但根本前提是独立自主,立足于中国实际去拥抱世界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牢牢掌握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阔。

独立自主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坚持独立自主,最根本的就是要以自己力量为发展的基点,自主处理与解决本国事务。要反对其他国家对本国发展的指手画脚,反对任何凌驾于本国之上的教师爷般的指指点点与发号施令。各国党探索道路的对错,应该由本国党和人民来判断。当然,独立自主并不意味着关门造车,充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

(二)坚持中国道路,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独立自主,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革命年代,毛泽东从中国社会构成及政治力量分布的实际出发,提出农民是中国武装斗争的主体,并在国民党各派军阀、省与省交界的“三不管”地带建立农村根据地。此时的中国各派军阀力量发展不平衡,这就给农村根据地长期存在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革命根据地最后星火燎原,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最终胜利。这是与苏俄城市中心论截然不同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建设时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跳出苏联模式的束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自主探索,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出发,成功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持续奋斗,昂首阔步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建成了小康社会,“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6]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扎根于中国实际,于是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道路决定命运。中国道路来之不易,在未来必须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坚持胸怀天下,是隐于独立自主后的深刻关怀

党坚持独立自主,开辟中国道路,并不意味着独善其身,“与世隔绝”。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世界眼光,其百年奋斗历史中始终闪耀着胸怀天下的情怀。革命先驱们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体察到世界发展趋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大势所趋,于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将改造中国、改造世界作为自己的职志。在以后革命、建设与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在自力更生、做好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处理好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主持公道,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前提是独立自主。恩格斯曾指出:“国际联合只能存在于国家之间,因而这些国家的存在、它们在内部事物上的自主和独立也就包括在国际主义这一概念本身之中。”[7]周恩来也曾指出:“我们认为,每一个国家的建设,都应该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更应该如此。”[8]坚持独立自主,做好国内事情,解决好数量众多中国人民的发展诉求,是胸怀天下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独立自主,必然会产生不同特色的发展道路。进一步说,胸怀天下也就意味着对各国独特发展道路、独特文明的尊重与包容。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因为差异而更加美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现代化新路不仅立足于中国国情,是中国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兼容并包,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昭示了现代化的走向。中国因为找到了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由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当然,如此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中国人的珍宝,更可以为世界上探索现代化建设的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与启迪,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9]的善意与胸怀业已成为大国的中国必将承担更大的担当与责任。在愈益频繁的世界交流中,中国将通过进一步发展自己维护世界和平,与世界进步力量一起推进世界历史的进步。

四 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是党百年奋斗除旧布新的动力之源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是一部除旧布新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开拓创新,推动百年历史的前进和发展。前进发展道路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充满崎岖坎坷,充斥阻碍进步的腐朽落后因素与种种敌对势力,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不惧牺牲,攻坚克难,敢于斗争。开拓创新着眼于立,敢于斗争立足于破二者一起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坚持除旧布新提供源源动力。

(一)坚持开拓创新,为党百年“布新”提供不竭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可视作百年创新史。在“五四”时期众多思潮中选择马克思主义,以革命的方式来实现救国救民的目的,与当时普遍存在于各种政治势力中的改良改革倾向相比,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引兵上山,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这在以“城市中心论”为基本认识的当时,也是突破既有经验的创新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出发毛泽东提出建立一个“新式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学说的创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坦言,像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就应该标新立异于是有了社会主义建设上不断创新的努力。改革开放以后,党领导人民奋力开拓,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仍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诉诸历史,创新为百年历史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揆诸现实,创新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尤为必要。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引人瞩目。但必须冷静看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10]今日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必须以创新引领和支撑中国社会的发展,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二)坚持敢于斗争,为党百年“除旧”提供精神力量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和实践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品质和风骨。诚如习近平所说:“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11]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战胜磨难、打败困难的关键所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敢于与自己因为经验不足而犯的错误作斗争,与比自己强大很多倍的敌人作斗争,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旧中国残余势力作斗争,与一穷二白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种种艰难险阻作斗争,与敌对的国际势力作斗争,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种种思想禁锢作斗争,与妨害改革开放的种种桎梏作斗争,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敢于斗争精神,与各种挑战、威胁作斗争,尤其将斗争矛头对准自身存在问题,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淬炼了一个坚强的政党。敢于斗争,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提供了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敢于斗争首先要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掌握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点新要求,主动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带来的新挑战,解决矛盾,克服困难;要继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与自身不利于发展的行为作斗争,以自我斗争锻造强大组织,以强大组织推进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斗争道路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