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千塘百坝”运动

2022-12-18

学习月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边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陈 波 张 锋

1941年,处于湖北与河南交界地带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安陆应城地区,遭遇了60年未遇的特大旱灾,粮食颗粒无收。在此情况下,中共鄂豫边区党委从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提出“把经济建设工作动员到广大群众中去,号召群众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克服群众生产情绪低落的现象,提高生产热忱”。边区党委特别强调,“发展农业生产是经济建设的中心,要真正造成一个兴修水利的群众运动”,由此安陆应城地区开展了大力修建水利设施的运动。

一、“千塘百坝”运动过程及其成效

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组织经过调查发现,安陆北部根据地(包括安陆、孝感的北部和应山南部的部分地区)其实水资源非常丰富,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利设施的年久失修。在广泛调查并听取群众的呼声和意见之后,工委提出了“有田者出米,无田者出力,以工代赈,共渡荒年”的政策,同时进行修筑河坝的工作试点,得到群众积极响应,修建工程也开展得非常顺利,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陈大姐、新四军,修水利、为人民;河也满、塘也满,引水好灌田;仓里满、心里甜,再不过荒年。”1942年8月,当时的中共安应县委和县政府提出了修1000口塘、100座拦河坝的“千塘百坝”运动口号。有了以往的试点经验,群众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空前高涨,经过两个春秋的奋斗,安应县超额完成计划,共计修坝106座、挖塘1063口。

“千塘百坝”工程的实施和顺利完成,彻底改变了安应地区年年遭受旱灾威胁的状况,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了根据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也为抗日反扫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安应县自“千塘百坝”运动后,粮食连续两年获得丰收,“据统计,仅安应和云梦两个县,在1944年就增产粮食10万石。在槎山乡第七保的农户中,原有42户贫农,其中的27户上升为中农;在28户中农中,有9户上升为富农;原有的31户富农中,仅有3户降富中农”,农民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每年交售救国公粮20万担,有力地支持了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二、“千塘百坝”运动的当代价值

“千塘百坝”运动所体现的动员智慧,不仅在当时当地发挥出巨大力量,产生良好效果,更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动员社会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一)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恩格斯指出:“历史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其中单个意志力量的载体是人民群众,历史就是在人民群众的冲突、相互作用下逐步向前发展的。“千塘百坝”运动的关键在于党坚持群众路线讲策略,依靠群众力量办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坚持群众路线、重视群众动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获取革命建设力量的源头活水,也是中国共产党白手起家掌握政权的关键因素,更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律率、执政坚强有力的重要条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坚守人民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遇事征询群众意见,动员群众参与,挖掘群众潜力,邀请群众裁判,让广大群众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党的初心和使命,感受自己作为主人翁的价值与自豪,感受到不断累积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只有这样,个体力量才能在集体活动中形成社会合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才能得以彰显。

(二)加强对群众的理论武装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仅需要我们党自身掌握,更需要推广到普通群众中去。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安应地区干旱缺水的最主观的因素就在于群众受到地主阶级封建迷信的盅惑,认为是“皇帝的金口玉言”或者“得罪龙王”的缘故。群众缺乏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掌握,没有理论力量、更没有物质力量去与地主阶级对抗。一部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的奋斗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要注意对于马克思主义进行大众化、通俗化宣讲。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比喻,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指出了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目标和任务:“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普及到亿万人民群众中去;“通俗化”就是要接地气,让马克思主义由高度理论化、抽象化的思想变为人民群众能够听得懂、记得住、说得顺的语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要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用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并在全社会兴起学习热潮,真正让党的创新理念为群众所掌握,成为统一思想、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凝聚全国人民斗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拼搏的强大动力。

(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砥砺前行,创造无数伟大奇迹。鄂豫边区的人民在修建水利设施的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面对日军想要炸毁水坝的企图,有“豹子连长”之称的冯德峰同志冲进树林对战士们吼道:“水坝是我们抗日军民用血汗筑起来的,决不能让鬼子破坏!同志们,跟我冲啊!”鬼子被打退了,水坝保住了,可是冯德峰同志却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冯德峰同志的行为不仅展现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更是对于建党精神的深刻诠释和传承。“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新时代更需要我们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赓续红色血脉,赋予建党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四)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千塘百坝”运动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兴修水利设施运动,更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一个缩影。“为了表示对共产党和当地政府在大灾之年领导群众大修水利的感激之情,并且叫后人记住这件事,当时人们就议论着将两座坝改成了‘黄公坝’和‘汪公坝’。”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是不会被人民忘记的,也说明革命传统教育的意义并不只局限于一代人,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与发扬。新时代,我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过客、回望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最好方式,党中央在全党范围内先后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先后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一系列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都是在谆谆告诫全党不忘光荣传统,吸取经验教训,牢记“两个务必”,传承好红色基因,用党百年奋斗的辉煌历史激励党员干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边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