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

2022-12-18马培榕

学习月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时代

●王 军 马培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历来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受成长环境、生活条件和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代际特征,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笔者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依托开展课堂讨论和书面访谈,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所呈现的时代特征及其产生原因,以期提升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时代特征

课堂讨论和书面访谈显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重大事件影响力、个人生活经历等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生成和表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其中形成于20世纪艰难困苦环境中的革命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最强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革命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劈波斩浪、奋勇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课堂讨论中有学生提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后勤补给严重缺乏的不利条件下仍顽强作战,全国人民也都表现出一种大无畏和大团结精神,让人极为感动并由此生发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还有多人提到抗战老兵、盛大阅兵等关键词,说明革命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深厚历史滋养。

抗疫精神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自2020年1月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与新冠病毒作斗争,在此过程中“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书面访谈中大部分同学表示,党中央的防疫决策部署、各级政府与各行各业的联防联控、基层组织的精准防护、医护人员的舍生忘死、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等疫情见闻让他们深刻感知到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并由此生发出作为中国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此外,还有不少学生是通过《战狼2》《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等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二)网络化与生活化相统一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新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抒发爱国主义情感的主渠道。课堂讨论中大部分同学提及的主旋律文艺作品、盛大阅兵仪式、外交热点事件等等无一不是通过网络新媒体被了解到的。2019年国庆节期间,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借助网络新媒体唱遍大江南北,一时间“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的动人旋律伴随着五星红旗“红”遍大街小巷,几乎所有人都会哼唱几句,人们的爱国之情通过自然优美的旋律和真挚细腻的歌词流露出来。此外,还有不少学生在疫情期间与数千万网友一同在线“云监工”武汉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见证着与时间赛跑的中国速度。总之,网络是新时代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信息、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主要途径。

除了网络,直接的、现实的生活体验更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感的肥沃土壤。课堂讨论中有同学讲到:“家乡遭遇洪水,我看见村支书去救八九十岁的老妇,在他背出老妇的那一瞬间房子倒塌。这是真实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在那一瞬间我真实而热烈地爱着中国,我爱她的社会主义,爱她不放弃任何一条生命。”还有学生说:“疫情期间基层干部在村口防疫小帐篷日夜坚守,我被他们无私奉献的行为所感动,为此在村口值了几次班,劝村民戴口罩并对进出人员测体温,感觉在疫情期间为社会做了一些贡献。”由此可见,新时代大学生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还将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

(三)国家认同与全球视野相统一

进入新时代以来,“复兴号”领跑世界,开启中国高铁新时速;“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人权发展史上的奇迹……诸多巨大成就让新时代大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有同学表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看到很多领先世界的武器装备,再和建国初期相比,觉得我们国家强大起来了,心里就会由衷地感到自豪。也有同学表示,当看到中国载人飞船、墨子号卫星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时,那种自豪和荣耀感将被永远铭记于心。认同是热爱的前提条件,热爱是认同的典型表现。新时代大学生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科学技术更加进步、社会制度更加健全的骄傲与自豪,蕴含着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21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日益凸显,这使得新时代大学生在看待问题时更具有全球视野。在课堂讨论中还有同学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东京奥运会中的非凡成绩,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中美贸易战中的霸气发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疫情防控中的强烈对比,等等。他们擅长并且习惯于将中国放在全球化的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中展开思考,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全球视野特征。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驱动因素

绝大多数新时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从课堂讨论和书面访谈来看,驱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因素可以概括为文化传承、媒介传播和制度比较三个方面。

(一)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的基因延续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千百年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理想指引下,涌现出无数的爱国主义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事迹被载入史册、光耀千古,一点一滴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丰碑,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坐标和精神滋养。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爱国精神的赓续。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

从古至今,爱国主义精神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中国人形成了对卖国求荣者无比痛恨、对救国救民者无比崇敬的民族性格,爱国主义成为评判和彰显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根本标准。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历史传统浸润中,新时代大学生继承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彰显着爱国主义的自信豪情,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强音。

(二)媒介传播:爱国主义的情感渲染

一方面,新媒体拓宽了新闻热点事件的传播途径,激发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多种传播渠道,近年来奥运会比赛、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等重大事件较之以往吸引了更多新时代大学生的关注,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重大新闻事件如孟晚舟回归祖国引发热烈讨论,诸多网友纷纷感叹祖国的强大。与此同时,乌合麒麟以漫画形式揭露西方国家的丑恶嘴脸,也在社交平台引发共鸣。

另一方面,新媒体为主旋律文艺作品搭建传播平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着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近年来一大批主旋律文艺作品在青年群体中“出圈”,例如课堂讨论中有同学提到电影《战狼》《夺冠》、电视剧《觉醒年代》、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以及央视节目《同心战疫》等等。借助于现代传媒手段,这些高质量的主旋律文艺作品发挥着巨大的价值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制度比较:爱国主义的信念坚定

课堂调查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认分不开。其中,让学生感触最深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各省市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对口支援湖北省,最终在较短时间内打赢了疫情保卫战。特别是武汉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向世界展示了堪称奇迹的“中国速度”,深刻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而面对同样的疫情,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互相推诿、指责,最终因抗疫不力酿成人道主义灾难。“中国之治”与“美国之乱”的鲜明对比为新时代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此外,在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中,面对美国政府的出尔反尔、极限施压,中国不仅顶住了压力,而且能够作出有力的反击,最终如同抗美援朝战争那样凭借实力让美国政府回到谈判桌上来。中国在贸易战中自信从容、不卑不亢的优异表现,让新时代大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也极大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引导策略

总体来看,生活、成长在21世纪中国的新时代大学生在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时没有崇洋媚外、盲目自卑的心理,而是有着强烈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泛娱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消极影响。引导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从高校出发则需要立足思政课程教学优势,挖掘学校文化资源优势,形成高校网络育人优势。

(一)立足思政课程教学优势

思政课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为此需要不断提升教学效果。首先,思政课教学要立足现实国情,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更新和优化爱国主义教学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伟大的抗疫精神是思政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要注意讲好抗疫故事,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自身见闻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创新话语方式。新时代大学生是极具个性的网络原住民,传统的理论灌输教育方式和生硬死板的话语方式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毛泽东曾指出:“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用学生语言进行课堂教学,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话语方式,让教学话语接地气、有活力。例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用网络热词,将热门话题合理地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便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更好吸收和消化教学内容。

(二)挖掘学校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校园物质文化资源。教学楼、宿舍等学习生活场所以及校园自然景观在设计装饰时可以融入学校历史文化、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如此既满足了学生审美需要,又可以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此外,要将学校的广播台、电子显示屏等公共传播媒介充分利用起来,加强时事政治宣传,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关注度和参与感,这样更有利于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使命感。二是校园精神文化资源。高校校史、校歌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来源,集中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积极开发利用校史校歌有利于号召和激励新时代大学生自觉传承优良的校风、学风,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从而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隐性载体。三是所在地方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是区域历史文化、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的积累和沉淀,特别是地方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科书。例如,武汉红色底蕴深厚且高校众多,高校应该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武汉数量众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丰富精神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多参观、多实践、多感悟、多体会,将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堂”用足、用好。

(三)形成高校网络育人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坚持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协同并进,积极占领网络空间。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作优秀校园网络作品。高校要重视打造一批优质的校园网络作品,从学生视角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弘扬爱国主义思想。2021年由中宣部文艺局、教育部思政司指导的“唱响新时代——全国高校接力唱”原创校园歌曲MV征集活动就在大学生中引发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为高校利用网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范本。另一方面,要对大学生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打造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表达但价值观又未成熟稳定,既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又容易在网络空间发表、传播偏激、不当言论。因此,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要加强媒介素养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对偏激思想与错误言论要及时疏导和制止,坚决守好高校网络阵地。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