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湖北应急管理培训体系
2022-12-18周晶
●周 晶
建设应急管理培训体系是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增强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路径。精准把握领导干部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各类灾害事故方面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体系是时之所需、势之所要。
一、湖北应急管理培训体系的现状
结合湖北实际,当前湖北应急管理培训资源相对丰富,主要依托党校(行政学院)、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开展。班次体系较为完整,省级党校实现了各类班次中应急管理内容的全覆盖,行业部门开展了业务类应急管理培训班次和课程。应急管理培训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上来看,当前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形态,仍然呈碎片化,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系统性不足。培训组织体系方面,省内党校、高校、行业部门、科研院所资源分散,未形成统一、规范、专业的组织体系,组织管理比较松散,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未形成合力。各地各部门在开展培训时满足于“零打碎敲”“急拿现用”“上级强调什么培训什么”“什么应景就讲什么”,导致应急管理培训系统性不强。
二是针对性不强。培训供给不均衡,不同层级混培较多,单位内训多,工学矛盾突出。一方面,培训供给在量上还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应急管理需求。通过问卷分析,基本上无机会参加任何应急管理培训的领导干部占21.6%,基层乡科级以下人员参与应急管理的培训较少,越到基层,场地、师资等培训条件越不能满足需求。另一方面,不同层次的混培较多,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对应急管理能力的需求差异,放在一起“一锅煮”,培训内容全面但缺乏针对性。工学矛盾在应急管理类岗位尤其突出,“想学的(忙于工作)来不了,不想学的(业务不对口)经常来”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是有效性不足。应急管理实战性导向与当前的师资、教材等供给存在一定矛盾,导致培训有效性不足。例如,综合类班次中应急管理培训课程占比不高,内容较少且多以讲授为主,实操实战导向不足。与此同时,应急管理师资培养难,应急管理人才库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教学与干部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师资力量薄弱。
四是保障性不够。当前应急管理培训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等制度性保障有待加强。培训需求大,现场教学基地、演练基地、情景模拟室、实训室等实训导向类基础设施保障不足。
二、构建应急管理培训体系相关政策建议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培训体系,推动干部队伍应急管理培训常态化
提高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科学化、标准化的应急管理培训体系。提高条块与上下协同程度,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应急管理培训体系。
提高培训课程标准化、系统化程度,建设覆盖干部职业全生涯、事件全周期的课程模块。根据培训对象的职位、职责不同设立标准化、系统化的课程,根据领导干部的层级类别进行细分,开设不同的定制化课程,完善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的层级化、针对性培训。推进课程模块化设置,将突发重大事件的发生前、中、后阶段面临的问题划分为不同专题纳入培训课程模块,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多渠道创新应急管理能力提升路径,推动“整建制”应急管理培训落地
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培训实效。除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传统培训方式以外,推广模拟演练、交互式培训、实地演练等培训方法。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虚拟性的角色模拟,而是按照真实事件发生时的应急管理模式进行模拟操练,培养干部理论运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强化应急管理培训中的科技支撑。一方面,加强应急管理新技术和新方式的教学内容传授。对新兴领域的应急管理内容、互联网与大数据运用、新兴技术和科技创新等前沿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另一方面,加强互联网技术教学应用。在实战演练和常规培训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沟通、资料共享的特点,整合数字培训资料,使得数字教学资料以及实践操作视频可查询,充分发展“互联网+应急管理培训”体系。
推动整建制培训提高培训实效。整建制应急管理培训是为了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强化不同层级和相关部门整体应对能力开展的新型培训模式。针对某类突发事件专项指挥部成员单位相关人员,以预案为基础进行量身定制培训,通过不同的调训方式创新班次设置,进行不同规模、交叉性突发事件模拟演练,实行多个独立专题联合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实战参与度以及团队协作力。
(三)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实训软件和硬件建设,夯实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平台保障
加强培训平台和基地建设。建议按照突发事件预警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面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类别,形成以各级各类党校为“一体”,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为“多翼”的应急管理培训基地网络。
加强培训软件和硬件建设。根据应急管理的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救援与处置、善后与恢复四个阶段,保障应急管理培训场馆、设备、工具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实操教室、培训中心等场馆,保障硬件设施投入及软件研发水平。建立干部应急管理网络培训共享平台,开发“全灾种、大应急”应急管理培训资源共享。
(四)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师资及后备人才建设,巩固应急管理培训人才队伍保障
完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充分发挥高校在专职师资培养上的优势,鼓励其联合地方政府部门、相关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建立起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应急管理师资教育体系,优化专职教师、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及行业内专家等兼职教师联合培养应急管理人才的教学体系。
建立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逐渐完善应急管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连续性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形成动态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积极探索“大应急、大培训”模式,提高干部及社会大众的应急处突能力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培训,重点向基层倾斜,增强其应急管理中的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和应对能力。积极推动将常态化应急管理培训纳入《突发事件应对法》,以法律形式保障和推进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针对各个层级匹配风险意识、决策能力、研判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等不同内容的课程,尤其要加大基层一线人员的应急管理培训力度,加大对乡科级及社区一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基层应对风险挑战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专业培训,完善志愿者培训、学校培训等。建议建立应急管理的常态化全员培训机制,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干部教育培训,通过组织相关活动提高干部意识。加强培养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培育风险文化,推动应急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提高社会成员的自我应急处突能力,降低全社会应急管理成本,有效提升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