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2022-12-18陈吉胜
●陈吉胜 丁 茜
一般来说,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依托数字化课程资源进行基础性教学,依托传统课堂进行选择性“拔高”教学。具体来说,线上的慕课、云课堂等数字化课程资源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点的梳理与讲解,并配以相应的试题和测验来训练、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理论课堂则侧重于重难点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理论深度。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应该如何选择?本文将结合笔者及所在团队承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化“原理”、联系现实、把握前沿
完整、规范的慕课视频资源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本教学团队于2019年夏季录制了教学视频。慕课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讲解,覆盖全教材。虽然慕课侧重于基础知识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照本宣科”。所以,录制过程中,我们依然鼓励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特色,并将自己的学术专长融合到慕课教学中去。这样可以增强慕课的吸引力,进而使学生乐于跟随慕课学习。慕课教学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因此除要求学生观看本教学团队录制的慕课视频外,也鼓励学生观看其他的网络教学视频,如兄弟院校录制的同类课程慕课视频以及一些在线教学视频等。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从学生的反馈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以作补充和修改。虽然慕课等在线课程具有时空灵活等诸多优点,但是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说,课堂理论教学更是核心环节。因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对答,没有教师的现场情感渲染,不仅不能向学生阐释清楚“原理”,而且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在慕课解决了学生“知识性”问题的前提下,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讲授,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拓展并加深“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宏大精深的,但是“原理”课教学毕竟是有一定的学时限制,同时教材的空间又是有限的(“原理”教材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浓缩),所以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对所有重要知识点(教学点)的精深讲解与阐释,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改革尝试中,着重加强了这一点。例如,“实践(劳动)”概念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性线索概念,讲解中我们并未停留于这一概念的“本质”和“特征”,而是从人与动物的分离、人的生存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实践”概念加强了阐释,这有利于学生对“实践”形成全面的理解,并有利于对后面“劳动价值论”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等内容的把握。再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一基本论断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出发点,但是,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一方面要避免借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这恰恰是一种直觉较强的时空观),因为这正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典型表现。另一方面又要与现代科学融会贯通,如狭义相对论否定了绝对静止的参考系,广义相对论表明物质和运动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热力学之“不存在绝对零度”的判断和量子力学之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又恰恰是对绝对运动的有力证明。
(二)联系并直面现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骨架与根基,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已有一百七十余年,但它仍然是我们解答一些社会问题的“金钥匙”,是我们进行实践的指南。例如,列宁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指出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这五个基本特征在当今时代仍然是适用的,但其具体表现形式与列宁所处的时代又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实际对列宁的论断做了具体的澄清与说明。尤其是第五点——“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虽然当今时代,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已不再以战争的形式占领他国领土,但是它们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势力范围,并将他国与其势力范围内的国家之间正常的经济交流合作视为威胁,典型的如法国对西非国家在金融、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控制。再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劳动会逐步被智能机器所取代,这是不是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失去了实践的基础?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从一个宽广的视域来看待实践,即脑力劳动、知识劳动等劳动形式也属于实践的范畴,所以这些劳动本身也具有物质性的基础。再者,要从社会整体来审视物质生产劳动,也就是说即便所有人的物质生产劳动都被智能机器所取代,这些智能机器实质上也只是人的劳动工具而已。
(三)把握并融合前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重在“原理”,但它并不是一套抽象的理论框架,这是因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综合学科,其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思想精华,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和讲解必须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新的土壤,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如在讲解“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时,必须澄清,资本主义民主只是民主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环节、一种形式,并非民主的唯一形式和最终阶段。人民民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高举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思想、新理念。再如,在讲解“经济全球化”时,在明确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的前提下,指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恶化、资源紧缺以及贫穷饥饿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谋取暴利、剥削第三世界国家人民,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和平、共赢的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课堂教学的方法:以“问”启“学”、以“问”联“学”、以“问”检“学”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三大环节
1.以“问”启“学”,逐次推进
学与问是辩证统一的。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问”更多的是起到一种启发或者桥梁的作用,而“学”是目的之所在。“问题”式教学相对于“讲述”式教学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它的解题功能(包括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2.以“问”联“学”,突出重点
“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教学进程,带动学生反思。但如果问题设置过多或者层次不明,则不仅不利于实现教学目的,还容易带来负面效应。因为如果问题设置过多且层次混乱,学生不仅难以抓住所学重点,而且对问题的思考也不会深入。因此在问题设置方面,我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注意问题的前后关联性,二是突出重点问题,三是并非所有问题都需要学生反思回答(不需要学生反思回答的问题主要是起到过渡作用)。
3.以“问”检“学”,加深理解
实际上,“问题”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启发和推动作用外,还可以成为一种检验“学”的标准。作为对“学”的检验,不止在于教师向学生发问,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提问、发问以及互相回答,这不仅有利于找出学生“学”之不足,也能够推动学生对“学”的反思与整合。学生能够提问、知道如何发问,这本身就体现了其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本次教学创新中,我们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在教学设计中注意问题的推进作用,二是课堂留足时间给学生以“反问”的机会。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四大举措
1.通过“问题链”逐次揭示基本概念的深层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性理论,包含较多基本概念与基本命题,对于它们的理解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按照传统讲授方法,一般是先给出一个基本概念的定义或者解释,然后对定义或解释进行进一步的阐发。由于基本概念的定义规范性和抽象性较强,往往导致在传统讲解教学方法下课程的亲和力减弱。而采用问题导入法,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样的问题。以对“物质”的讲解为例,我们不是直接给出“物质”概念的规范定义,而是从科学常识引出哲学问题与哲学思考,进而给出列宁有关“物质”的科学界说。
2.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加深对基本命题的理解
经过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熏陶,大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些基本命题是耳熟能详的,但他们对这些基本命题的理解往往只停留于表面字意,有些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如何纠错?如何拓展?正确方法并不是把正确的、完整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这样做难以抵消学生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而通过问题启发则可以有效纠正其错误认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例如,“个人获得大量自由与闲暇时间”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学生对“自由与闲暇”的理解可能并不正确。这里就可以进一步发问:自由与闲暇是否意味着不劳动?通过一定的探讨,可引导学生理解:共产主义社会虽然是一个实现了人的解放、实现了人的自由的社会形态,但是人的解放与自由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得以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不会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劳动,但是劳动类型不止有物质生产劳动,还有科学文化劳动,如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因此人们只是从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而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能够提高个人知识与素养、符合个人兴趣的劳动中去,从而真正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解答学生疑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的宣传、渗透,一些青年学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资本主义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甚至在心中产生了一些疑惑,如果这些疑惑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答与解决,则可能会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产生消极影响。此外,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也是学生经常关注的焦点,用“原理”课的知识解答学生关切的这些现实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如在讲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有学生会问:为什么代表资本家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有时候会“惩罚”一些大型的垄断集团呢?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试图拆分微软公司。对于该问题,其关键是要理解:资产阶级国家是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美国政府试图拆分微软,它所考虑的恰是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
4.留足问题时间展现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能提问、会提问,说明他们对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每次课都给学生留3至5分钟的提问发言时间,或者在这一时间对慕课讨论区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