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觉醒年代》:优秀历史正剧成功出圈的 原因探析

2022-12-18王雅文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3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陈独秀隐喻

王雅文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1年2月1日,优秀历史正剧《觉醒年代》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轮播出。该剧播出期间收视口碑一路飙升,截至2022年4月15日,该剧豆瓣评分从8.3分涨到9.3分,超37万网友为这部剧打分,75.3%的网民给出五星好评。一万余条短评,两千多篇剧评,充分显示了网友对这部剧的喜爱与肯定[1]。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觉醒年代》就是这样一部学习党史的优秀可视化经典教材,在不同群体,特别是青年圈层中,好评如潮,破圈传播。用深刻的思辨表现信仰的力量,用共情的力量促进精神的统一,用正确的史观扩展思维的广度,这3句话是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特点的精准概括。本文认为,《觉醒年代》在以下5个方面抓住了观众的心,能够为后续该类题材作品的创作提供启示与 范本。

1 全景式回溯近代历史变革

全景式创作是一种多角度、多方面的电视剧创作形式,主要用于有宏伟历史背景、众多人物形象、较大时空跨度的故事题材,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叙述理念。将此形式融汇到电视剧创作中,即主创团队运用全景式拍摄的手法,采取多角度、多方面、全方位的立体叙述,使之显现出全景性。通过这种呈现,观众既能整体了解重大事件,又能照拂细节,获得整体的震撼和细节的感动。

从全局视角来看,作为一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优秀历史正剧《觉醒年代》全景式地铺陈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的风云变幻和历史激荡,不仅突显了李大钊、陈独秀和鲁迅等历史伟人为中国共产党作出的突出贡献,同时也突显了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和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所作出的努力,还有陈延年、陈乔年等进步青年为救国救民而作出的流血奉献,这些内容艺术性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和历史卷轴,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从细节层面来看,《觉醒年代》除了题材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的历史性丰功伟绩,在呈现手法上也力求精益求精。剧中共有340多个主要场景,以庞大的真实感,全景式再现了一个时代的完整风貌。主演张桐表示:“《觉醒年代》剧组在整体制作过程中十分注重细节,可以说是力求完美。为了还原老北京的街道、风沙,哪怕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墙头上的苔藓都不放过。”前两集北平城外的驼铃声和上海弄堂里售卖的吆喝声,瞬间带出了剧作的年代质感,剧组的用心程度也在这些细节的衬托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幅全景式画卷中,观众能够看到东方与西方的交流、思想与文化的变革。可以说,正是这种全景式艺术,让观众看到了一段鲜活完整的历史,这段历史充满戏剧性与紧张性,《觉醒年代》凭借极高的还原度和极强的吸引力实现“高开高走”。

2 情节反转,引发情绪震动与共鸣

情节描述了内在连贯一致且互相关联的事件形式,它们在时间的行进中构建和设计了故事。事件必须经过挑选,而且其设计形式必须通过时间上的排列来呈现。从“构思”或“设计”这个意义上而言,所有的故事都必须有情节编排[2]。生动精彩的影视故事需要把握情节叙述的节奏,拥有讲好故事的能力,而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故事情节离不开情节反转,即电视剧创作中的矛盾和悬念的设置。

《觉醒年代》的情节反转主要体现在剧中历史人物在救国救民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选择与转向,每一次反转都让观众的情绪随之起伏,由此对这一段开天辟地的大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剧中陈独秀和胡适从开始相知到最后出现矛盾的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陈独秀是胡适的伯乐,对他有着知遇之恩,再加上两人早期的政治观点一致:一心一意搞学术研究、不愿意掺和政治。于是胡适逐渐向陈独秀靠近,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人走上了相同的道路。然而也正是因为政治观点的原因使得日后两人分道扬镳,一人专注于学术,一人走上了革命道路。陈独秀和胡适从相识、相知到“相离”,体现了历史人物在命运面前的巨大变化与转折。

《觉醒年代》中情节的反转还可以从陈独秀与他的两个儿子——延乔两兄弟之间的矛盾和冰释窥见一隅。初始,延乔兄弟俩与陈独秀之间的隔阂颇深,剧集甚至设置了一段延乔兄弟用青蛙捉弄陈独秀的情节。但随着剧情的展开,延乔兄弟对父亲的抗拒逐渐消失,延乔兄弟认同了陈独秀的精神追求,以此“消解”了陈独秀曾经给家庭带来的伤害。父子之间的矛盾在共同的信仰面前化为乌有,这也是电视剧里陈氏父子扫清积怨、血脉相通的高光时刻。围绕陈独秀这个主人公构建的故事属于经典设计,陈独秀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信仰,与来自外界和家庭的对抗力量不断进行抗争。《觉醒年代》不断通过连续的时间,构建连贯且具有反转的剧情,最终展示了一个闭合式的结局,从而引起了观众的情绪震动与共鸣。

3 巧妙隐喻,营造东方美学效果

隐喻蒙太奇的拍摄手法是蒙太奇表现手法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过对比和分析毫不相关的两个画面而产生的新含义[3]。镜头和镜头之间的拼接能够将不同时空和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以此物喻他意,深刻表达主创团队的深层次寓意。这种表达方式很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之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看过张永新导演作品的观众都知道,张永新导演非常擅长在镜头里藏细节,细节里藏隐喻[4]。豆瓣上较受欢迎的剧评中就有这样一篇帖子——《犀利,二十个细节,二十个隐喻》,其中一个细节就是在“蔡元培三请陈独秀”这段戏的设计中,有意思的不是故事情节运用了《三国演义》的历史典故,而是在蔡陈两人的争论过程中,导演将镜头移到了书架上的炸弹,画面呈现炸弹并结合蔡元培当时的台词,实则暗喻陈独秀和新文化就是这个炸弹,其能让沉寂的北大“炸”起来、热闹起来,新文化与旧文化需要互相碰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炸”出一个新的时代。

同时,《觉醒年代》中还有这样一个设计让观众瞬间“破防”。剧集一直围绕着一个很明确的主旨,即寻找道路、觉醒中国。在新青年编辑部的门口有一条泥泞小路,这条小路曾多次反复出现,来隐喻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这条小路位于北京箭杆胡同9号,暴雨过后,过往的车辆将路面压出两道深深的车辙,满是淤泥和浑水。刘半农与钱玄同曾在这条小路上讨论《复王敬轩书》的具体形式;陈独秀与蔡元培掷砖行路;胡适酒醉之后一脚踩进泥水里等,这些关于小路的情节设计暗喻了革命先辈在救国救民、寻找光明这条道路上所付出的探索和努力,而掷砖这一行为则是隐喻为后来的志同道合者铺路。这些巧妙的镜头语言不仅展示了主创团队的拍摄功底,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更是完美地串联了观众的知识基础、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让隐喻成为呼之既出的明喻。丰富的影像情节和暗藏的隐喻细节,较大限度上避免了剧情的苍白,突破了题材的束缚,可以说,《觉醒年代》通过隐喻营造出了极致的东方美学效果。

4 鲜活人物群像,减少现实距离感

通常而言,革命历史性题材的电视剧首先定性为历史剧作,其次才是艺术性的创作,因此在内容创作的过程中要肯定、尊重历史事实,同时应借助优秀的影像画面和视听艺术,传达出电视剧内容中隐含的精神要旨和深刻内涵。但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剧要尽可能地避免将奋斗精神以“说教”的方式传递给观众[5]。因此,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故事情节的叙述,都应该以史为鉴,贴近真实,在还原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塑造、丰富故事 情节。

回顾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英雄人物总是被塑造成无畏无惧、刚毅不屈、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伟大形象,但过于不真实的虚幻感让观众望而止步。只有集“众家所长”糅合出的典型人物,才能让观众真实信服。对于观众来说,《觉醒年代》中的先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立体人物,就是这样一群鲜活可爱的人,为人们指明了道路。

在历史书本和影视剧中,李大钊是一个积极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历史书上的描述使读者对李大钊这一人物似乎可望而不可即,而在《觉醒年代》中,李大钊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同理心的人,与普通人并无不同,即便是讲道理,也是富有烟火气的。当长辛店的工人没有工钱过年时,李大钊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一车的年货向工人拜年,一边热火朝天地包着饺子,一边和他们交流“穷人如何过上好日子”,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劳苦大众,让人容易消化吸收。此时,李大钊先生变成了工人的朋友,平易近人且可爱可亲的形象跃然而出。

《觉醒年代》将镜头对准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物。例如,陈独秀为《新青年》筹款成功后去火锅店涮羊肉,学着同桌的工人大口进食;遇到开心事时会甩掉形象包袱,干脆在雪地里“撒野打滚”;又或者使用“耍无赖”的堵门方式催促胡适写文章。再比如,《新青年》的编辑们在开会时,陈独秀玩心大起地把瓜子壳都推向蔡元培,两个人来来回回推搡,像两个孩童嬉闹玩耍。整部剧通过群像表达进行人物塑造,优质的群像塑造让故事中的每个人在散发魅力的同时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由此,剧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都让观众铭记在心。

5 年轻化叙事增强作品影响力

近年来,人们的观影趋势更加年轻化和多元化,更加重视自身的兴趣取向,对仙侠剧和偶像剧的关注颇多,对历史剧和革命剧的关注较少。实际上,青年观众对优秀历史正剧作品的需求并不薄弱,他们会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历史,表达热烈的爱国情感,因此这类影视剧使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以便与年轻观众达成情感连接非常重要。本文所说的年轻化表达方式主要体现在主旋律、线索设置和人物设置3个方面。

首先,在主旋律方面,主题更加年轻化,展现民族自信。如今的年轻观众对中国体制和价值观有很强的认同感,年轻人喜欢斗志昂扬的青春励志片,因为作品与年轻观众在思想意识上达成了一致。在主题表达上,剧集内容从民族性批判转换成民族认同,更贴合年轻人自信的精神状态,如电影市场上成功的主流大片《战狼》《流浪地球》等也都具备中国崛起的思想内核。

其次,在线索设置方面,《觉醒年代》采用中青两代的双线叙事。一条是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主导人物为主的线索;另一条是由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等青年革命者为主的线索。这两条线索互有联系,交织进行,观众观感连贯,避免了只有一条叙事线索的冗长与乏味。其中,剧集将青年一代的革命者作为一条线索进行叙述,使观众看到了青年的成长对国家发展起到的作用。例如,延乔兄弟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道路就是十分鲜明的体现。剧集使用这种年轻化的叙事线索更容易引起青年观众的共鸣,年轻观众可以从延乔兄弟的探索过程中看到国家发展的“跌跌撞撞”,能够跟随延乔兄弟的成长实现自身思想上的成熟。

再次,在人物设置方面,《觉醒年代》在尊重人物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台词和行为的年轻化设计来更加接近青年群体。例如,鲁迅拿着“不干了”的字牌示威抗议;陈独秀看到鲁迅的《狂人日记》后激动大喊着“我要当面亲吻他”;黄侃曾说“别拿你的思维来挑战正常人的智商”;蔡元培在演讲中用“救救孩子”这一现代流行语进行呼吁等。这些有趣的台词和行为不仅让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诙谐立体,并且赋予了年轻观众二度创作的机会和空间。许多年轻观众将剧中或经典或有趣的片段制作成表情包和短视频后上传到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无形之中增加了作品的魅力,提升了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6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觉醒年代》的成功无疑为优秀历史正剧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在今后的创作中,希望有更多的作品实现艺术性、思想性上的全面提升,以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进一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赢得不同群体的热捧和认可。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陈独秀隐喻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