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传播的失范与规范研究

2022-12-18刘佳慧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3期
关键词:用语网民媒介

刘佳慧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网络语言是指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流通的语言,包括在网络中因社会热点事件而随之产生的流行词汇、网民进行交流时使用的聊天用语及网络专业词语。杜尔凯姆认为,从字面上理解,失范的意思是缺少规范,主要是指一种对个人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而默顿把失范看成是规范的缺席,即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1]。本文认为,失范是指在网络中进行信息传播与情感交流时,因传统社会规范无法获得一致认同,导致社会成员处于一种混乱的社会状态,主要表现为网络语言的不合理使用。网络语言因其自身的幽默性更加受到青年群体的喜欢,许多“热词”从网络语言中诞生并迅速传播,成为青年群体之间交流时使用的语言。但网络语言的失范现象对文明的网络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对青年群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值得引起社会的 关注。

1 网络语言传播的失范现象

网络语言不仅有利于青年群体间更好地交流,还蕴含着当代青年群体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中国网民群体的数量、年龄构成与区域分布等因素决定了网络语言发展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同时造成了网络语言传播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性。网络语言大多是伴随社会热点事件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更新换代。一些无法跟随时代潮流的网络语言将会被新兴的语言所替代,而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兴网络语言也会源源不断地出现。那些被时代淘汰的或者一些广泛流行的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形式、规则、内容上的不规范。

1.1 语音形式上的不规范

网民会利用一些数字谐音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520”(“我爱你”的谐音)、“1314”(“一生一世”的谐音)、“886”(“拜拜了”的谐音)等,同时也会用中文或英文字母的缩写来表义,如“tql”(“太强了”首字母缩写)、“ddl”(deadline,即截止日期的缩写)等,还有将数字和字母结合起来的谐音形式,如“u1s1”(“有一说一”的谐音)等。这些用简单的数字与字母来代替完整词语的网络用语的确简单,但容易造成一定的误解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障碍。例如,一开始网民使用“dbq”(“对不起”的首字母缩写)时,许多人无法理解其表达的含义。而且,如果过度地使用此类词汇,将会影响青少年的语言认知能力,给他们的语文学习带来一定的困扰。

1.2 语法规则上的不规范

网络语言中存在着一些不符合语法规则的现象,一般表现为语法错误与句法错误。词性混淆与过度使用叠字是语法错误常见的类型。比如:“你也太生活了”这种将名词误用为形容词的错误,破坏了汉语句式的结构;“一起去吃饭饭”这类重叠式名词的用法也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还有将中英文混合表达意义的,如“等待ing”(意思是“等待中”)。这类语法规则上的失范现象容易造成汉语使用的混淆,不仅没有遵守汉语语法规则,也破坏了汉语句子结构的完整性。

1.3 语言内容上的不规范

网络语言传播中语言内容的不规范主要指的是一些不文明词汇与过度缩写的现象,此类低俗、消极的词汇严重影响了网络交流文明环境的构建,且这些内容低俗、不文雅的网络新词不利于青少年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长时间接触此类词汇也将会削弱其追求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冯骥才先生曾这样定义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地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网络语言的异化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并给我们的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2]由此可见,网络语言传播中的失范现象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一定影响,甚至会冲击现代汉语的规范化。

2 网络语言传播失范的原因

2.1 网络交流环境宽松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唾手可得,实时性互动也有利于人际沟通与信息交流。网民为了寻求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常常运用首字母缩写、简化句子结构等方法,其中一些包含错别字的表达也在网络传播中流行起来,这样一种寻求自身便利所产生的语言现象也被其他有同样想法的网民模仿并传播。同时,网络信息交流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的,不同于面对面的真实交流,不同地域、年龄阶层、教育背景的人所使用的网络语言不尽相同,其沟通与交谈中容易出现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另外,网络的虚拟性给网友的现实身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匿名性使得他们不受限于现实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束缚,在网络中肆意地表达观点与看法。可以说,网络环境的宽松也使得网络语言失范现象频繁发生。在网络平台上,信息交流实现了跨时空、跨地域、跨阶层、跨年龄的传播,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信息传播的无阻碍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个体与群体加入其中。与热点事件相关的网络语言会随着大量的转发与评论而迅速发酵,在此过程中,网友纷纷模仿网络最新用语以此证明其追随潮流、时尚的个性,寻求网络交流中的归属感。

2.2 网民群体较为年轻

青年群体是网络交际的主体。青年网民通过网络进行信息获取、娱乐放松、情感维系、情绪宣泄,尽情享受网络的便捷性、信息的海量性、交流的实时性。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情绪状态充满朝气,内心渴望被认可,更愿意在互联网上表现自我,因此他们乐此不疲地去追求新鲜的、有趣的事物,但他们容易受好奇心与成就感的驱使,在网络交际中创造、使用一些新鲜的网络语言,并进行传播与推广,以此来获得内心满足与群体认同。并且,青年网民大多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追求标新立异,挑战传统观念,渴望以这样的方式获得关注。他们快速学习掌握了新媒体技术,在网络中试图以一种怪异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们独一无二的人格以及自由的生活态度与观念。可以说,网络语言的失范现象是青年网民年轻、叛逆心理的一种展现,是青年网民“开放直接”“反叛”个性的放大镜。这种心理特征推动着青年网民不断地使用不规范的语言,是导致网络语言失范的主要原因。

2.3 部分网民缺乏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媒介素养就是社会公众在面对各式多样的大众媒介时,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取信息,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具有辨别真伪的能力、正确解读信息内容的能力和对于信息内容的思辨能力。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教育人们如何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以及媒介中的信息。随着中国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的信息与众多媒介让受众眼花缭乱,受众从传统媒体时期的信息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生产者与传播者,这种角色的更替并不是每一个个体都能很好地适应。部分网民缺乏媒介素养,他们辨别虚假信息、正确利用媒介的能力相对较低。面对失范的网络用语,他们一味追求新颖,无法思辨其在媒介上传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仅是希望运用此类词汇来获取群体的认同,导致网络语言失范现象进一步加剧。

2.4 网络运营机构监察失责

基于现有网络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与完善的情况,一些网络运营机构在竞争中为了拔得头筹,获取最大化利益,无视网络语言的失范现象,大肆推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传播。具体来说,网络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目光,但在缺乏权威法规制约的背景下,网络运营机构以追求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扰乱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正常秩序。在热点事件出现之后,网络运营商为将热度变现,会忽视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助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使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社会个体的攀比心理愈发突显,一些投机取巧的商家会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宣传不文明的网络用语来博人眼球。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目前尚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部分网络运营机构的行为导致网络语言失范现象时常发生。

3 网络语言规范传播的有效策略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与网络语言相关的法律法规是规范网络语言较为强硬的手段。首先,相关部门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避免网络语言失范现象出现,同时要限定网络语言的使用范围,明确规定诸如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及新闻报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用语[3]。其次,网络语言的失范现象会影响社会公民正确使用现代汉语,会导致中小学生学习错误的汉语规范,立法规范网络用语有利于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因此,主流媒体要发挥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带头规范使用现代汉语,并积极宣传规范网络用语的重要性。再次,对于滥用网络用语和使用不文明用语的网民,监督部门应该及时精准找到网络账号,对其网络语言失范现象进行批评和教导,并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完善与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能有效且强制性地惩罚那些缺乏自我约束意识、无视网络道德的网民,维护稳定、文明的网络秩序,且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能够强制性且针对性地规范网络语言失范现象。例如,《新浪微博社区管理规定》网民不能散布谣言,不能发布整体失实、断章取义、夸大事实的信息,不能传播色情、淫秽信息等。如若违反了管理规定,微博系统将从专家委员会中随机选取9名成员进行具体案例的判定,最终完成对违规内容与账号的处理和公示。类似权威性的法律规范了网民的网络用语,促使网民能够按照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

3.2 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若要从根本上抑制网络语言失范现象的出现,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首先,网民自身应有较高的自觉性,在网络上搜索信息或进行娱乐时应该遵循伦理道德与法律要求;在网络交际中应自觉使用文明用语,不传播低俗、恶意趣味的词汇。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民进行网络语言道德教育,使网民意识到对自身进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其积极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积累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道德水准,自觉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真正实现媒介素养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再次,语言专家要细心留意并指出网络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并积极引导网民培养文明用语的习惯,自觉践行网络语言道德行为,同时要重视引导青少年自觉提升文化语言修养。最后,政府部门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发布一些积极、正能量的网络词汇,并进行宣传推广。对汉语标准规范中没有的形容词和副词,应从音、意、形等方面对其进行筛选和整理,录入网络词典之中,或用技术手段录入汉字数据库中,供网民使用[4]。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让他们自觉摒弃那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语,这有利于网络的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3.3 大力宣传网络语言规范的重要性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实践,同样根植于传统语言文化中,也会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生活内容的改变而改变,它的出现也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5]。鉴于此,要想使社会群体意识到网络语言失范现象的危害性,就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宣传网络语言规范的重要性。可通过调动社会、政府、学校、工作单位等多层次的资源,进行网络语言规范化使用的宣传教育,促使社会群众自觉使用规范的网络用语,自觉抵制失范、低俗的网络语言,合力创建一个文明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促进现代汉语在时代潮流中的创新性发展。另外,政府部门可以联合主流媒体进行网络语言规范的宣传。新媒体时代,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打破了主流媒体的传播话语格局,但在当今社会,主流媒体进行社会整合的作用仍不容小觑,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与说服性决定了其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此外,工作单位可以将网络语言规范的重要性宣传融入工作的点滴之中,提高社会群众的用语规范意识。各大高校也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开设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传达在网络中文明使用网络用语的观念。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以有效解决网络用语的失范问题,从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 环境。

4 结语

因网络环境的宽松、网民群体多为青少年,网络语言传播过程中会出现网络语言失范现象。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遏制恶意用语的传播。同时,网民也应自觉提高媒介素养,具备正确辨别信息、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构建一个文明的网络语境。

猜你喜欢

用语网民媒介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礼貌用语大家学!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