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揿针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优势
2022-12-18武金燕高锦锦张风梅
武金燕,高锦锦,张风梅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和学业的加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呈低龄、高发、进展快的趋势。目前,近视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2018 年我国1 项调查[1]显示,儿童青少年近视中6 岁儿童患病率为14.5%,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达81.0%。目前临床缺乏预防和控制近视的有效方法,导致近视发病率高且许多近视患者由轻度向中高度快速进展。临床中发现部分青少年近视屈光度每年以1.0~2.0 D 的速度递增,这种现象的逐渐增多令人堪忧。因此,寻求一种能够防控近视进展的方法十分重要,这和中医治未病思想高度吻合,治未病思想为中医防控近视提供了理论依据。揿针是中医适宜技术之一,临床应用广泛,实践证明揿针用于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疗效良好,现将揿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理论依据及优势探讨如下。
1 治未病思想与揿针防治眼病
治未病指在未发生疾病或疾病早期,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2]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3]记载:“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了治未病的意义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是现代预防医学思想的萌芽,以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重大方针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3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提倡预防为主,强调养生防病为先,强身健体,培植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方面是既病以后,防止病邪发展传变,另一方面是在疾病已完全康复或尚未完全恢复阶段,注重补益正气,以防疾病的复发。
揿针,是皮内针的一种,属于针灸疗法中的浅刺。针灸疗法用于预防疾病,古代称之为“逆针灸”,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治未病的主要手段之一[4]。《针灸聚英》[5]中记载:“无病而先针灸曰逆”,即未病先针,使人体经络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揿针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针刺理论与皮部经络腧穴理论的结合。《素问·皮部论》[2]曰:“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皮者,脉之部也”,表明皮部与十二经脉气血相通,而十二皮部位于皮肤外层,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有防御外邪、卫护机体的作用。十二皮部通过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目窍发生密切的联系,构成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盛,通过经络输送至目,目得充养而发挥正常的视觉功能,正如《灵枢·大惑论》[6]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6]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皆表明眼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并可以通过经脉显现于相应体表腧穴。揿针疗法是将揿针固定于皮肤的相应穴位,留置一定时间,对局部长时间刺激,“静以久留”[7],留针的目的在于候气、调气,以疏通络脉、经脉,调整脏腑功能,发挥防治眼病的作用。眼为人的视觉器官,眼部经脉密布,腧穴众多,皮肤较薄,揿针针体短浅尖细,适合在眼部施针,通过对眼部穴位持续刺激,疏通眼部及全身经脉,调整五脏六腑功能,引导气血津液上注于目,达到防治眼病的目的。
2 治未病思想与揿针防控近视
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其中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思想在揿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1 未病先防
近视在古代医籍中早有记载,《诸病源候论》[8]中载“目不能远视”;《证治准绳·七窍门》[9]称“近视”为“能近怯远证”。《千金要方·七窍门》[10]认为病因多与“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博弈不休”有关。中医学认为近视的病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过用目力,久视伤血,导致心肝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脉络空虚,目失所养,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外。近视临床表现为近视力正常,远视力下降,但能用凹球镜矫正。部分儿童青少年近视前期表现为假性近视,假性近视即裸眼视力在短期内下降,休息后视力又有提高,睫状肌麻痹验光见近视度数消失或呈轻度远视或近视度数小于-0.5 D[11-12]。儿童青少年处于视觉发育敏感期,这个时期眼屈光系统变化最快,且此期学业较重,如不注意防控,发生近视的几率较高。临床中可对学龄前后(6~10 岁)远视储备不足或假性近视的儿童给予揿针刺激眼周皮部穴位,来疏通经络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以预防近视的发生。
2.2 既病防变
儿童青少年一旦发生近视,可以由轻转重,至高度近视时可以出现多种眼部并发症,如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出血、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落、视神经萎缩等,甚至失明。故应早期干预,控制近视发展的速度与程度,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减少各种眼部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中对于已患近视儿童青少年,采用揿针辅以耳穴压丸等简便廉验的方法治疗,可提高患者依从性,控制近视进展,降低高度近视的发病率。
3 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治现状
近视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复杂,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并存,研究[13]发现,环境因素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目前我国采取的预防办法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的方式主要是光学干预和药物治疗。改善环境条件包括减少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控制使用电子产品,增加户外活动每天达2 h,提倡饮食多样化,减少食用甜食等。光学干预即配镜矫正,包括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框架眼镜为目前最为普遍的矫正措施,但不能控制近视的进展;临床研究[14]表明,角膜塑形镜(硬性)可有效控制近视的进展。但角膜塑形镜直接接触角膜,配戴方式及护理都有严格规定,如果操作护理不当,可引起角膜损伤或感染等不良后果。药物治疗方面,低浓度阿托品点眼对近视防控有一定作用,但部分患者由于使用后瞳孔不能及时恢复而引起视觉上的不适。
中医药在治疗近视方面,主要包括中药口服、针灸、耳穴压丸等。中药口服主要基于辨证论治选方,包括经验方及自拟方等,如定志丸加减、驻景丸加减等,但因儿童青少年对于长期口服中药的依从性较低,从而影响疗效。针灸对近视的防控有一定的疗效,但大部分儿童青少年对针刺有恐惧心理,且皮肤柔嫩,对长期针灸耐受力较低。因此,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控近视的方法尤为迫切,临床发现揿针和耳穴压丸在治疗近视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其较针灸及口服中药使用方便,儿童青少年较易接受,且可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的的发生和发展。
4 揿针防治青少年近视的优势
4.1 揿针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易于推广
揿针针身精细,可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的规格[15]。临床上常用图钉型皮内针:操作时局部消毒后,持无菌镊夹取带有胶布的揿针,将其对准穴位,与皮肤垂直刺入,揿入皮下,使图钉形皮内针的圆环平整地贴合在皮肤上,固定好后,轻轻按压,可留针3~4 d[16]。操作简单且留针时间长,通过量效的积累维持和延长治疗效果,且不影响患者的运动,特别适宜用于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适于临床推广。
4.2 安全性高,透气性好,痛苦小
揿针针体细而短,针刺时仅刺及浅层表皮,与传统毫针相比,疼痛轻微,甚至无痛,并且不会伤及血管、内脏,安全性高。儿童青少年皮肤稚嫩,揿针痛苦小,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揿针透气性越来越好,舒适度高,粘附性增强且不易过敏,更容易被儿童青少年接受。
4.3 疗效好,且易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
使用揿针防治青少年近视具有明显优势。江瑜[17]对揿针治疗青少年近视进行了临床观察,将60例假性近视的儿童青少年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安慰针)和治疗组(给予揿针),治疗3 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裸眼视力,结果表明揿针对青少年假性近视疗效优于对照组。另外,临床有较多揿针联合其他方法治疗近视研究,疗效显著,如王利华等[18]使用揿针疗法配合耳穴压丸对635例青少年近视儿童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揿针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近视效果显著,且发病时间愈短,发现愈早,疗效愈好。邓宇等[19]对使用揿针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儿童轻中度近视,结果表明揿针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可减慢儿童近视度数发展,延缓眼轴生长,且随访至18 个月仍有持续效果。
5 小结
中医自古以来就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针刺治疗用于预防疾病也有悠久的历史。儿童青少年是近视防控的目标人群,目前采用光学配镜及药物干预各有不足之处。应用揿针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具有疗效好,痛苦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可以和其他干预疗法合用有协同增效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通过推广应用,可得到更多的客观有效数据支持,从而开辟一条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