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视晚会节目创新研究
——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晚会为例
2022-12-18刘永猛
刘永猛
(作者单位:海口广播电视台)
2021年,河南卫视继“当潮不让你好牛”春节晚会之后,分别在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播出了“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和“重阳奇妙游”等晚会节目,“中国节日”系列晚会完美收官。河南卫视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对文化综艺的多元表达,对视听科技的充分运用,对台网融合的联动传播,创作出一大批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些作品频频“破圈”,得到业界同行的广泛认可,收获主流媒体的点赞转发。本文探究其“破圈”的原因,以期总结一些可供其他卫视借鉴的创新经验。
1 传统文化是节目创新的精神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急需生产出更多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河南卫视践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传承弘扬和创造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1.1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传承了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河南卫视的节目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河南卫视在“中国节日”系列晚会中结合自身的实际,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塑和建构,追寻经典文化在新时代的复活、新生和坚守[2]。例如:“清明奇妙游”中的《纸扇书生》,以鸟鸣声徐徐开篇,展现了嵩阳书院众生读书的场景。场面调度相继选择在少林寺、嵩岳寺塔、中岳庙和老君山呈现,配乐采用了古筝、笛子等传统乐器,同时演绎出写字、饮酒、作诗、赏月和高歌等诸多写意画面。一众演员身着长衫,手持纸扇,展现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灵动和气度。整个节目的创意来源依托优秀的传统文化,充满浓浓的东方美韵,同时又体现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烘托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傲然骨气和自信底气。
1.2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承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复古,而应该是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晚会中,对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化改造的作品比比皆是。例如,“端午奇妙游”的《祈》的创意来源于神话人物洛神宓妃形象。该形象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均有描述,而曹植的《洛神赋》最具代表性。河南卫视并没有依照常规通过歌曲或朗诵的形式直接表现文学作品,而是进行了大胆发挥,创造性地将其打造成了一部舞蹈作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舞者化身洛神,衣袂翩跹,身姿若仙。演员在水下可以实现在地面上无法完成的技术动作,并且使舞蹈动作充满了凝滞感。灯光在水中的折射晕染出一种极具国风美的效果,红、绿、蓝、黄的大胆撞色营造出一种和谐且惊艳的古典高级美。
2 “三性”统一是节目创新的艺术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优秀作品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要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方面做到有机统一[3]。
2.1 思想深刻
在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晚会中,很多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例如,“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中《唐宫夜宴》《天地之间》《白衣执甲》等一系列节目,正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才让观众产生了强烈共情。《唐宫夜宴》通过14位丰腴可爱的唐宫女子的夜游路线,引出大唐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表现出源远流长、璀璨瑰丽的中华文化;《天地之间》中武术运动员化身宇航员,运用太极之境和浩瀚宇宙的“链接”,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攻坚克难、敢于求索的航天精神,意境辽阔,叙事宏大,思想性得到了跨时空、跨领域的表达;而《白衣执甲》更是立足当下,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通过豫剧名家与抗疫一线人员的联袂演唱,传递对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医护人员的崇高敬意。观众通过艺术审美得到传统文化的思想熏陶,进而树立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
2.2 艺术精湛
艺术性指的是艺术作品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思想情感所达到的鲜明、准确、生动的程度。电视节目中主要通过运用动画、音乐、色彩、光线和构图等呈现画面艺术性,通过演员表现、节目编排等呈现内容艺术性。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晚会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让作品站稳了根基,现代数字化技术的赋能让作品插上了翅膀,节目编排和情节设计让作品接着了地气。例如,“七夕奇妙游”中通过唐小天穿越未来和过去的奇幻之旅,以及与邂逅的唐小竹、唐小可两位同伴的夜游,串联起七夕的艺术叙事。具体到节目上,舞蹈《龙门金刚》中飞天与金刚交相舞动展现石窟艺术,充分运用360度环绕拍摄、3D建模、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电脑着色等数字化技术手段,使场景既大气恢宏,又如梦如幻;流行歌曲《给女孩》集中展现了古代女子梳洗备巧、敷铅粉、描黛眉、染指甲、贴花钿、点绛唇、投针验巧、遥拜织女、穿针乞巧等一整套民俗,道具十分考究,演员表演自如,生动地还原了七夕民俗,鲜少有现代元素的掺杂和干扰;戏曲联唱《爱》相继上演了昆曲《牡丹亭》、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豫剧《白蛇传》三段经典的曲目,完全打破了传统戏台的限制,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给观众带来更具中华美学精神、更符合新时代的审美文化观念、更加真实的体验感……此类作品不胜枚举,所引发的审美感受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
2.3 制作精良
一部文艺作品要进入优秀之列就要把住质量关,具备观赏性。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晚会收官之作“重阳奇妙游”为例,经过前6期的打磨,河南卫视在制作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独具风格的创作经验。为了更加精准地表达重阳主题,河南卫视聘请了专业的文艺顾问进行民俗考证,既保留和重现原汁原味的民俗传统,又提高了观赏性和传播力。例如,歌曲《家·重阳》中对插花、簪花、点茶等环节进行细致还原,《逍遥》中对舞剑、饮酒等活动进行创新演绎。“重阳奇妙游”延用“网剧+网综”的呈现形式,以唐小玖为老人选取重阳礼物为线索,徐徐展开唐小玖与一众人、物和故事的邂逅,引出歌曲《家·重阳》、舞蹈《逍遥》、戏曲《定军山》、歌曲《给你给我》和歌曲《追梦赤子心》等。7个摄制组在摄影、编导、灯光、美术、道具、录音、剪辑、调色等方面表现出极高的专业性,处处充满巧思。甚至在广告植入方面能将酒文化融入节目中,情节合理,不显突兀。优秀的电视节目要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导和审美启迪,需要生产者具备良好的学养、涵养和修养,具备过硬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需要把握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制作出精良的作品。
3 “以人民为中心”是节目创新的动力之源
文艺创作为了谁的问题,决定了文艺作品质量是优还是劣,决定了文艺作品的思想是先进还是落后。明白了文艺到底为谁而作,才能使创作具备动力之源。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创作,我国历代领导人的文艺论述都突出人民的中心位置[4]。电视晚会节目创作中,人民群众应该占据主体地位,应该是创造者和享有者。
3.1 电视晚会需要人民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电视节目制作者要迈开脚步走进人民群众,俯下身子倾听群众心声,真正了解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节日”系列晚会紧紧围绕的核心就是我国“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根植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集体记忆,反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到作品中,如唐宫小妹的形象憨态可掬、活泼灵动又不失庄重,展现出劳动人民可爱可亲的一面;戏曲联唱《白衣执甲》《爱》《定军山》等反映社会时事、演绎神话传说、讲述家族故事,均是老百姓熟悉、关切的内容;歌曲《春暖花开》《少年》《追梦赤子心》《若思念便思念》《家·重阳》《给你给我》《夜空中最亮的星》等描写各行各业人们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传递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怀;舞蹈《龙舟祭》《秋月稷》,武术《和》《少林·功夫》等则再现传统民俗仪式和文化精粹。艺术源于劳动,劳动人民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中国节日”系列晚会中展现的景区、文物、太极、书法、武术、诗词、家风、戏曲、刺绣、剪纸、皮影、泥塑、舞龙等文化内容,具有亲切感和共通性,深刻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和愿望。
3.2 人民需要电视晚会
电视小荧屏连着社会大舞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理所应当成为艺术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所有文艺形式都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电视晚会节目需要反映时代声音、反映人民所需、表达先进思想内涵[5],“中国节日”系列晚会在满足观众多层次和多样性需求上做了很好的处理。电视受众的审美层次不尽相同,雅俗并存是一种必然存在,高雅不能“高冷”,通俗不能“低俗”,两者同时存在,彼此互补。例如:“重阳奇妙游”《逍遥》讲述“诗仙”李白逍遥云台山的浪漫故事,“七夕奇妙游”《龙门金刚》展现龙门石窟飞天与金刚的文化瑰宝,“元宵奇妙夜”《芙蓉池》描绘浪漫奔放、自信包容的大唐盛世……此类节目存在一定的门槛,观众需要对名人轶事、历史文化、文物古迹等有一定了解才能更加透彻地领悟其艺术蕴意。而相声《豫说新语》、小品《快递奇遇》等都来自百姓身边事;戏曲《白衣执甲》《爱》等也取自观众的现实经历或耳熟能详的故事;武术《天地之中》《斗转星移》和器乐《精忠报国》《破阵乐》等则以群众为节目参与主体,以民乐反映群众审美情趣;歌曲《春暖花开》《家·重阳》《追梦赤子心》《夜空中最亮的星》《给你给我》等表现人们爱家爱国的朴素情怀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共同情感。这些节目均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接地气,有实力,达到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标准。观众需要欢乐他们欢乐、忧患他们忧患的电视节目,这要求晚会工作者在未来创作中真正做到“走进去、沉下去、融进去”,了解人民需要什么作品,必须在“身、情、心”三个层面与人民保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4 综合效益是节目创新的价值体现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电视晚会节目同样如此,既要艺术性地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要处理好作品和市场的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4.1 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追求
电视晚会作品属于精神产品,承载着思想文化和精神内涵,不仅可以让观众通过审美欣赏获得精神上的娱乐和享受,还可以影响观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甚至会对社会意识、社会风尚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产生影响。因此,对电视晚会作品而言,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追求。河南广播电视台作为省级媒体,承担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媒体责任。“中国节日”系列晚会以我国传统节日为框架,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设置上,河南卫视致力于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节目中有很多对传统文化的直接展演,也有很多对当下社会时事的观照。河南卫视的很多作品对于观众起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满足精神需求的作用,对于社会则起到培育人心、净化风气等积极有益的作用。电视晚会作品需要在生产创作的第一步就摆正社会效益的位置,没有这个立足点,其他价值和效益就无从谈起。
4.2 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相统一
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叫好”又“叫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电视晚会节目不仅要在思想和艺术上获得成功,还要经受市场的检验,提高经济价值。河南卫视“我们的节日”系列晚会,除了在电视播出之外,还充分借势融媒体矩阵,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社交平台作为传播渠道。同时,河南卫视打造自身品牌“河大卫”直播间,与河南卫视官方账号、河南共青团、大象新闻等大号联动,与优酷视频合作,打造联合出品平台、独家长视频播出平台、全网首发直播平台等,借力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宣发,通过多轮传播触达不同圈层的受众,让节目效应持续发酵,保障全媒体传播热度不减。此外,河南卫视借势成立公司,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同时也带动景区景点、博物馆等单位开发文化旅游,创新文创产品,提升了节目的市场价值。河南广电改制之后,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加快文化强省建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需要警示的是,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一旦产生矛盾,经济效益要服从于社会效益,保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5 结语
2021年是河南卫视的“出圈”年,“中国节日”系列晚会成为人们研究电视晚会节目创新发展的生动范例。为了保持电视晚会节目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需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展现中华风范,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当前,文化和综艺的有效结合使作品可以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5G、AR、VR、4K、飞行器等新技术大大拓展了作品的艺术空间,媒体融合成为传统媒体主动出击、积极求变的必经之路。未来,如何避免唯技术论的片面创作方式、怎么克服“新”同质化等问题值得继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