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符号与科技的系统化阐述与多重赋能

2022-12-18杨昊旻

电影评介 2022年10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符号建构

杨昊旻

影视媒介是记忆建构与文化阐释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广及传播文化的重要力量。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临之际,央视奥林匹克频道推出了文化精品类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作为一档推广奥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电视节目,该片以“文化融合”为叙事核心,采用“5G+4K/8K+AI”的创制技术,解读中外奥林匹克题材艺术作品中蕴含的诗意美学,在阐释、演绎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建构了普世的文化景观,实现了中国故事、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表达。本文拟从符号阐释、情境建构与场景赋能的多元视角出发,对该片的诗意美学进行解读。

一、符号阐释:美学形象与诗意表达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①参见:[德]恩斯特·卡西尔.符号形式的哲学[M].赵海萍,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7.在举办北京冬奥会的时代文化语境下,与奥运会相关的艺术作品凭借特殊的文化符号,蕴含着超越历史、跨越文化的特殊记忆,彰显出鲜活的生命力。《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将奥林匹克精神浓缩、投射在一系列古今中外与其相关的艺术作品中,剖析其中的“力与美”,用全景视角、史诗般的叙事方式展示了奥林匹克运动走向世界的宏伟画卷。

(一)人物符号的多维塑造

以俄国文艺理论家尤里·洛特曼为代表的塔图学派将文化看作符号系统;该学派通过揭示文化记忆保存、创造及遗忘信息的内在机理,阐释了不同类型文化记忆的具体特征,探寻了适合承载文化记忆职责的符号元素。②参见:康澄.文化记忆的符号学阐释[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kxk/202004/t20200422_5117223.shtml.人物是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媒介,也是电影艺术作品中具有特殊指向的文化符号。[1]《艺术里的奥林匹克》选择奥运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进行符号化描述。例如,第三期《顾拜旦》以“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为主角,介绍他的代表作《体育颂》来探讨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办初心;第一期《掷铁饼者》通过构建掷铁饼冠军与雕塑《掷铁饼者》的“对话”场景,塑造了我国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李艳凤等人的飒爽英姿,凸显了奥林匹克精神“力与美”的内核。与此同时,节目借助雕塑作品《弓箭手赫拉克勒斯》、绘画作品《宋人十八学士图》、油画《雪中猎人》等艺术精品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体育精神进行描述,诠释出体育运动的魅力。

(二)影像符号的象征隐喻与丰富表意

美国电影学家尼克·布朗在《电影理论史评》中认为:“电影生成的含义是诗化的,而非散文化。”③参见:[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徐建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影视艺术以视听语言为传播媒介,传递相关符号元素的意蕴。[2]电视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精选《冰嬉图》、莫高窟壁画、北京冬奥吉祥物、冬奥会会徽“冬梦”与“飞跃”等物象符号,用象征、隐喻的方式阐释奥林匹克运动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历史,使观众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的体育精神形成较为直观的理解。例如,《火炬“飞扬”》章节对奥运会中备受瞩目的火炬元素进行解读,使观众在了解其历史的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与设计美学。同时,该片还利用动画技术、数字虚拟技术,复原了我国古代的乡射礼、“转龙射球”表演和仕女蹴鞠等传统运动,增添了节目表意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三)文化符号的视觉表达与意义阐释

美国符号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①参见:[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想意识、审美理念的集中彰显。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视觉语言是符号的具体阐释,帮助信息接受者全面、透彻地了解符号元素所蕴含的艺术及文化价值。《艺术里的奥林匹克》通过挖掘体育与艺术、历史影像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共通点”,激活大众关于奥运的文化记忆,实现了从文化符号到价值认识的生动建构。在奥运文化符号选择方面,该片采用数字化的视觉方式进行呈现,涵盖了中国古代山水画、西方油画、雕塑作品及奥运科技艺术作品等具象符号。在文化符号意义阐释方面,该片将文化符号嵌入视听画面,以艺术再现的锐度、场景还原的精度,描绘了奥运会变迁的历史画卷,提升观众对奥运文化内涵的价值认同。

二、情境建构:诗意氛围与美学表达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认为:“情境主义文化是一种对话的艺术,一种互动的艺术。”②参见:[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奥林匹克频道制作的文化类精品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依托先进的数字动画技术,生成了意蕴丰富的叙事文本,建构出“大体育”的艺术情境。

(一)科技助力,立体演绎:“文化记忆”的仪式化呈现

德国历史学家扬·阿斯曼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他认为:“文化记忆摆脱了日常,超越了个体间的交流,通过借助多种形式来构建记忆,实现了集体对文化的恒久记忆。”③参见:[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通过发挥现代传播优势将文化记忆与影视画面相融合,实现了“文化记忆”的仪式化呈现。[3]《艺术里的奥林匹克》采用二维动画、3D建模等技术,用虚拟艺术馆结合真人扮演的多重演绎方式,为观众塑造出充满诗意美学的逼真视觉空间。在第二期《仕女蹴鞠图》中,创作者使用图像动态生成、虚拟影像技术对明代画家杜堇创作的《仕女蹴鞠图》进行复原。《仕女蹴鞠图》取自杜堇《仕女图》六段中的第二段,描绘了古代仕女在满园春色中,踢球打闹的欢快场景。该章节既生动展现了古代仕女运动的意境美,也使观众对我国传统蹴鞠运动、绘画艺术及文化历史形成了直观认知。蹴鞠既是我国传统体育经典项目,是“礼”与“和文化”的传承载体,亦是契合现代竞技精神的文化项目。该章节邀请昆曲演员“复活”再现画中仕女的形象,山东蹴鞠表演队专业演员以真人现场演绎的方式使观众获得了“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感受奥林匹克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微观叙事:“以小见大”的场域化表达

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以写实主义为基础,提出“我的电影不仅给大家呈现出一个表面上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镜头还可以得到哲学的解读。”④参见:[法]雅克·朗西埃.贝拉·塔尔:之后的时间[M].尉光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奥运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世界文化一体融合的生动体现,也是人类智慧交融的有力彰显。[4]《艺术里的奥林匹克》采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段,用具体的艺术作品从微观角度呈现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历史。该片将宏大叙事主题与大众日常生活相结合,从生活化的角度探寻了人们对奥运精神的理解与认识,实现了微观叙事的场域化表达。在第二十四期《北海溜冰》中,创作者借用1954年画家萧淑芳创作的画作《北海溜冰》描绘了北京市民在北海滑冰的场景,达成了体育精神、传统艺术与生活叙事的有机融合。

(三)“情感共同体”的诗意化建构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了强调“社会建构性”“当下性”的集体记忆理论,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人们根据当下对集体的过去进行理解与建构、回忆与再现,其填补与维持了存在于欢腾时期与日常生活时期之间的空白,它使得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在常规的实践中保持新鲜与活力。”⑤参见:[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艺术里的奥林匹克》是基于融合叙事策略的重要产物,是容纳多元叙事艺术的自由表达空间。创作者使用丰富、立体的视听语言,建构了更加具象、更为立体的“情感共同体”。例如,章节《安法拉瓶》讲述了古希腊瓶画艺术的美感,带领观众一同感受2500多年前古希腊的体育文明;章节《体育邮票》通过解读《广播体操》《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中国古代体育运动》三套体育邮票背后的故事,唤醒了大众对新中国体育发展史的情感记忆。该片将奥运历史与唯美的绘画艺术相结合,在讴歌奥运精神的同时,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

三、场景赋能:内容赋能和叙事表达

文化纪实类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将符号、影像、绘画艺术、图片等多种符码进行融合、拼接,用数字记录的方式形成了特殊的文化传播形态。

(一)影像赋能:传播“大体育”文化

《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将历史坐标定位于世界奥运发展及传播史,采用历史与现实融合对话的叙事策略,再现了体育文化的包容性、融合性,为传播“大体育”文化提供了“影像基石”。[5]该片采用虚实结合的表达手法,以年轻时尚的展示风格讲述桌球、皇家马术、龙舟等中西方体育项目,为受众广泛了解奥运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赋能:拓展“体育想象”

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既是体育竞技精神的具象呈现,也是文化与艺术融合的重要产物。电视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从艺术视角来解读奥林匹克运动,将特色创意融入与奥运历史相关的艺术作品,并采取“主题秀”“谈话”等形式进行讲述,启迪观众以现代审美视角了解奥运历史,也让奥运文化获得更多关注,焕发新的时代生机。[6]该片邀请了体育界、文化界及艺术界等不同领域专家,以主持人与专家对话、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模式,拓宽了节目的叙事空间。以章节《运动员进行曲》为例,创作者将体育音乐与体育赛事相结合,在见证体育梦想的同时,以多元视角解读了经典作品中蕴含的奥林匹克精神,既满足了观众对奥运精神的期待与认知,亦助力营造了全民体育文化氛围。

(三)融合赋能:丰富“体育+”内容

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提出了“超越美学的美学”观点,他认为美学必须覆盖审美的所有领域。①参见:[德]沃尔夫冈·韦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M].洪天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在新的叙事语境下,为实现文化叙事的多维表达效果,需要注重发挥融合优势,破解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之间的逻辑自洽问题。[7]电视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以“影视化+真人演绎”的表达手法,激活了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中蕴含的体育精神与文化基因,在高度复原历史情境的基础上,用鲜活的情感表达方式成功引发观众共鸣。该片呈现了从古希腊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期间的奥林匹克发展史,巧妙融合中华传统艺术,讲述了中华体育文化的发展变迁,并通过描绘“艺术”与“体育”的跨界融合画卷,使视听空间得到全面升级,让观众在了解奥运故事的同时,体验其中蕴含的多元美学。

结语

电视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以时代需求为导向,挖掘不同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奥林匹克文化,建构了世界体育爱好者一体共通的文化空间和记忆空间。在彰显文化自信,推广及传播中华文化的全新时代语境下,创作者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完善互动交流体系,在极富张力的叙事氛围中使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符号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建构游戏玩不够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