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运用中医多种疗法治疗小儿积滞经验*
2022-12-18赵晓帆戴启刚
赵晓帆,戴启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殷明,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中医师带徒)导师;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殷明传承工作室导师;江苏省西学中高级研修人才师承导师。从事儿科临床医、教、研工作50余载,在坚持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具创新地推崇多种疗法,擅长将药、针、推等相结合,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病症,见效快、疗程短。其根据自身多年临床心得摸索出一套儿科运用多种疗法的经验,形成了个人治病的特色[1]。笔者有幸跟诊,受惠甚多,现将其运用多种疗法治疗小儿积滞的经验总结如下。
积滞是儿科常见病之一,“积”指聚集,有积蓄、堆积之意;“滞”指停滞,停滞不畅之意,是小儿伤于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致的一种脾胃病症[2]。本病在小儿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常以婴幼儿多见。《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最早出现“积”之说。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治法》中有“胃气不和”“食不消”等证候的记载。明·鲁伯嗣著《婴童百问·卷之五·积滞第四十九问》始有“积滞”之名,曰:“小儿有积滞,面目黄肿,肚热胀痛,复睡多困,酷啼不食,或大肠闭涩,小便如油,或便利无禁,粪白酸臭,此皆积滞也。”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种类的极端丰富,小儿积滞及与之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家长们经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殷明治疗本病常采用多种绿色疗法,因不服药,痛苦小,见效快,所以越来越受到同行们的推崇和家长们的信赖。
1 积滞的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与脾常不足、喂养不当有关。小儿心智发育尚未健全,自制能力差,饮食偏好明显,再加父母溺爱,饮食不节,摄入过多,损及脾胃的正常运化。《素问·痹论》中曰:“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指出摄入乳食量过多,容易伤及脾胃。《医宗金鉴·积滞门》言:“小儿养生食与乳,撙节失宜积滞成,停乳伤食宜分晰,因证调治保安宁”。《保婴撮要·卷五·积滞》言:“凡小儿积滞或作痛,皆由乳哺不节,过餐生冷,脾胃不能克化,停滞中脘,久而成积。或因饱食即卧,脾失运化,留而成积”。可见古人早就意识到不恰当的喂养方式是引起积滞的一个重要原因。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为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清、纳化失和,乳食停聚则成积滞。《幼幼集成·伤食证治》云:“如小儿怯弱者,脾胃素虚,所食原少,或因略加,即停滞不化,此乃脾虚不能消谷,转运迟耳”。故小儿脾常不足的特点,使得其容易伤于乳食,形成积滞。
积滞的病位在脾胃,其病机为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机郁滞,影响脾运。其病性属实;若脾胃素虚,病程延绵也可出现虚实夹杂之证。因此辨证需辨其虚、实,以及虚中夹实之证。
2 “杂合以治”的思想
现代中医看病,多以开方服药为主,外治法多成为内治的补充。在儿科,针对小儿年龄小、服药困难的特点,可以更多地选用外治或内外合治。这样治疗不仅能缩短病程,甚至还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言:“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旨在说明一个医术精湛的医生,能够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采用相适宜的治疗方法,使患者获得痊愈。殷明主任把《黄帝内经·素问》中“杂合以治”的治病特色,用于治疗小儿疾病。其认为小儿脏腑娇嫩不耐药物的刺激,又不同于成人能自愿服药。因此,给使用多种疗法带来了空间。
要很好地实现“杂合以治”,一定要“精于辨证”,这是论治疾病的前提。“精于辨证”首先要运用好“四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准确确立证候,为施治提供依据。同时施治要灵活,而不能盲目刻板套用方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需要根据病情、患儿特点,选择有效、可行的治法。这不仅是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临床经验以及诊治理念的融合,是长期临床实践积淀的精华。具体体现在运用服药以外的疗法,如推拿、针灸、敷贴等,不仅可以明显减少药品对小儿肠胃的刺激,而且治疗方法简单方便,灵活多变,费用低,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更重要的是在小儿脾胃病的治疗中疗效明确。
3 小儿外治的特色
外治疗法历史悠久,在中医治疗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3]。自古“良医不废外治”,殷明主任在长期的临床中形成自己临床外治应用特色,把中医外治疗法融入整个中医治疗过程中,重视辨证,按需选用外治疗法或内外合治,即杂合以治。小儿外治方法众多,适应证范围广,有着简单、方便、灵验、廉价的特点。现将殷明主任治疗小儿积滞常用的外治方法浅析如下。
3.1 针刺四缝治疗小儿积滞
针刺四缝疗法[5],即针刺四缝穴,最早见于《奇效良方·卷五十五·奇穴》。四缝穴属于经外奇穴,位于两手食、中、无名、小指掌面,第1、2指节横纹中央,共八穴。其穴位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三阴的所循行区域,经络相互贯串[6],从而联络全身经脉。正因为四缝穴特殊的位置,其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开胃消食、清热除烦、健脾化痰、止咳平喘、调节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殷明主任认为,刺四缝穴在治疗小儿积滞中疗效独特。在具体操作中,殷明主任强调,要依据患儿年龄选择不同型号的针具,年龄越小所需的针具越细。每周可针刺1次,后期可根据病情的轻重决定针刺的次数。
在多项研究中表明,挑刺四缝穴不仅可以加速胃的排空,提高胃液酸度及酶的活性,而且还能促进消化,以及增加肠道中所存在的胰脂肪酶等含量[8],从而增加小儿纳食。针刺四缝穴方便实用,极少有不良反应,并且临床效果显著,配合其他治疗方法,更能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3.2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积滞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之下,采用一定的推拿手法作用在患儿体表的特定穴位或部位上,通过手法的刺激从而运行气血,调理阴阳,最终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小儿推拿疗法没有成人推拿手法烦琐,其操作简便,操作时要求轻快柔和,有渗透力而不漂浮[8]。小儿推拿疗法的治疗法则与内服药基本相同,即《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殷明主任认为,小儿积滞病变在脾胃两脏,“脾健不在补贵在运”[3],治疗积滞应运脾气、降胃气、通调六腑之气。殷明主任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探索出一组治疗小儿积滞的推拿手法,具体选穴如下:清胃经、清天河水、推大肠经、揉板门、揉龟尾。随症加减:脾虚加补脾经、揉关元、气海;肾阴不足加揉二马、三阴交等。每日推拿1次,3 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本组穴位可以起到调畅气机、疏通经络、消除积滞的作用,其中清胃经可以清化湿热、行滞消食、和胃降逆;清天河水则能清脏腑郁热积滞而不伤阴;揉板门理中行气、化食消胀;推大肠调脾助运。诸穴同用,不仅可以增加胃肠的蠕动而且也能缩短胃的排空时间,从而食积渐消,失调的胃肠功能也能得以恢复。
其次殷明主任运用推拿穴位,还会加用不同于传统捏脊之拿脊疗法。其具体操作为:以两手拇、食指相对用力,捏拿督脉及两侧膀胱经共三条经络。每一条经捏拿5遍~6遍,从上往下捏拿为泻,从下往上为补,依据患儿病情虚实,决定捏拿方向,每日施术1次。殷明主任认为,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经络的作用不能轻视。督脉主干行于后背正中线,与全身阳经广泛联系,统率一身之阳气,故其为“阳脉之海”,捏拿其可主治一切热证。膀胱经有诸多背俞穴分布,经背俞穴可与全身五脏六腑之气相联系。膀胱经为一身之巨阳,主一身之表,同时与督脉通过“别走太阳”的络脉相联系,加强督脉与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系。捏拿膀胱经,同时根据小儿积滞的具体情况,重点捏拿脾俞、胃俞穴等背俞穴,可进一步调节脾胃及肠道功能,增加胃蠕动,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因此,拿脊疗法能通过刺激背部督脉、华佗夹脊穴、太阳膀胱经及其背俞穴,振奋小儿全身阳气,推动周身气血运行,从而恢复阴阳平衡。此法刺激力度大,范围广,作用持久,能更好健脾化湿、调理肠胃、温阳补中、升清降浊,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3.3 颗粒剂外敷治疗积滞
中药颗粒敷贴,是在辨证的前提下,选用单味或者多味中药颗粒剂装入小布袋,直接贴敷于患儿腹部或者其他部位,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用药的时间及疗程视患儿具体病情而定。殷明主任认为中药颗粒剂虽属于浓缩型,有别于中药饮片,但其药效仍在,以此外敷,用来治疗儿科多种疾病,效果甚好。治疗小儿积滞,可选用桃仁、杏仁、山栀子等敷脐,例如桃仁、杏仁两药均能润燥滑肠,而桃仁偏于活血,杏仁偏于降气。两者相配取其调理气机导泻之功,加之山栀子通调三焦之气,起到整体调理作用,并可随证加减。
颗粒剂外敷,是将药物与穴位的作用相结合的一种外治方法,属于现代透皮给药系统。药物通过皮肤屏障,经由皮下毛细血管的吸收而发挥作用[9]。这种透皮给药,可以避免药物对人体肠胃的刺激及对肝肾的毒副作用,对患儿来讲也避免了打针吃药的痛苦。殷明主任认为,婴幼儿皮肤菲薄,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且疗效显著,值得推广[1]。
4 典型病例
赵×,男,2岁,2021年3月19初诊。主诉:自幼纳差。刻诊:患儿食少纳呆,大便1 d~2 d 1行,成形、质干,小便正常。近2 d来睡后易醒,夜啼。喂养史:早中晚饮用鲜牛奶或配方奶,不思饮食,家长时有强迫其进食。查体:体重12.5 kg,身高90 cm,精神一般,脸部白斑,心肺未及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细,指纹淡。诊断:积滞(脾虚食积证)。治则:健脾助运,消食化积。治疗方法:①捏脊疗法:捏拿沿督脉及两旁的膀胱经,从大椎穴两侧捏至龟尾穴,重点捏拿脾俞穴、胃俞穴,方向从上往下,每次捏5遍。直至大便恢复正常。②刺四缝1次。③药枕:以广藿香100 g,砂仁(打碎)100 g,陈皮100 g,麸炒苍术100 g,麸炒枳壳100 g,玫瑰花50 g,丁香50 g,艾叶100 g,佩兰100 g,打粗末以布包。每日枕于头下,白天可抱于怀中。④口服:王氏保赤丸(精华制药,60丸/支),每次15丸,每日2次,连用14 d。⑤饮食护理:建议断晚奶,饮食清淡。治疗当天,患儿胃口好转,后饮食逐渐恢复正常。
按语:小儿积滞,证型为脾虚食积证。捏脊疗法可以健运脾胃、升清降浊,重点捏拿脾俞、胃俞两背俞穴,可进一步调节脾胃及肠道功能,增强患儿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同时拿脊过程中也可疏通经络,刺激患儿背部肌肉,从而推动周身气血的运行,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患儿大便干结,应从上往下捏拿,起到清热通便的作用。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末,针刺四缝穴具有健脾助运、消食导滞的功能,从而促进恢复患儿的正常消化功能。小儿年龄尚小,不便口服中药,采用中药配伍组方制成药枕,方中理气药和化湿药联合运用,药物具有芳香走窜的性质,嘱患儿每晚枕于头下,或置于身旁,白天亦可抱于怀中以嗅其气,从而起到燥湿运脾、理气开胃的作用。临床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尤适用于婴幼儿。王氏保赤丸是儿科常用的中成药,主要由大黄、制南星、黄连、川贝等药物组成。其从多角度调节患儿肠胃功能,消中寓补,性质平和,促进患儿脾胃功能恢复。积滞的饮食护理也不可忽视,饮食上注意清淡,断晚奶是为脾胃减负,从而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此例患儿采用多种疗法杂合以治,见效快,显著缩短了病程,减少了用药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