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课程助推农村小学“五育融合”的个案研究

2022-12-17刘杨梅王从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跨学科

刘杨梅 王从华

摘 要 “五育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跨学科课程在理念、过程、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能够推进学生“五育”融合的发展。个案研究发现,跨学科课程应用于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还具有弥补村小师资不足的显著优势。实践中需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设计和开发适合农村小学地域性特征的校本课程内容,加强多方联动推进农村小学跨学科课程的有效实施。

关  键  词 “五育融合” 跨学科课程 农村小学 跨学科学习

引用格式 刘杨梅,王从华.跨学科课程助推农村小学“五育融合”的个案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35):14-16.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7月8日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義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明确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1]。在新的政策背景和现实情况下,在学校课程设计层面落实“五育融合”是关键。当前,跨学科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并在部分学校得到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跨学科课程对推进“五育融合”的价值何在?农村小学如何以跨学科课程助推“五育融合”?厘清这些问题,对农村小学通过跨学科课程实践实现“五育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一、跨学科课程的内涵与特征

1.跨学科课程的内涵

跨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由英国科学家汉弗莱提出的,通常被定义为:“教师在课堂课程中打破学科壁垒,同时构建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互动,运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其他学科问题或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完善本学科知识系统的交叉性课程方式”[2]。

2.跨学科课程的特征

(1)整合性

整合,是把某些零散的东西进行融合,生成全新的事物,这个“跨”表示整合的结果。跨学科课程就是打破单一学科的界限,借助某些学科的见解、概念、理论和方法来生成整合性的知识。

(2)真实性

跨学科课程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出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解决学生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3)生成性

跨学科课程旨在使学生学习跨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使其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全面发展综合素养[3]。跨学科课程中,学科知识不是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其旨归。

二、农村小学跨学科课程研究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今天,研究“五育”并举的农村跨学科课程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弥补农村小学师资不足的现实困境。在学科课程不可精简的前提下,跨学科课程教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能够缓解课程分科带来的师资困境。第二,弥合农村小学“五育”割裂的情况。跨学科课程立足基本问题或大概念,用跨学科融合的视角对课程进行设计,学生在围绕基本问题或大概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同时,既需要联系不同学科知识,也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人交流,亲身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以J省J市S小学作为研究的个案,S小学是一所偏远村小,该校包括校长在内共8名教师,学校设1至5年级,学生仅有68人,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学业水平和身心素质参差不齐。

研究主要采用了质的研究取向。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S小学跨学科课程的开展情况,研究者深入S小学进行了一个月的实地调查,并对学校校长、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

三、跨学科课程助推农村小学“五育融合”的个案分析

1.案例呈现与分析

跨学科课程要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依托,超出单学科研究的视野去关注复杂问题或课题的全面认识与解决,旨在推动新认知、新产品的出现,在跨学科基础上完成创新与创造[4]。下面以语文二年级下册《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为例进行描述和分析。

这篇课文是德国儿童作家于尔克·舒比格的代表作,课文列举了太阳、月亮、水的学习,用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世界还小的时候万物的生存状态,引发学生对世界最初景象的遐想,并深切感受到万物遵循规律、各行其道,世界就会和谐美好。教师从文章出发,将文学与科学进行跨学科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五育协同育人。

教学目标:从课文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1)根据课文文本内容提出一个问题,问题可以来源于文本,也可以来源于从文本引发的联想。(2)走出教室,在室外去观察发现《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要学习什么?在观察的同时,拍下你觉得万事万物很美的瞬间。(3)观察教室外的豆苗,学习豆苗的植株特征和生长习性,体会“当世界还小的时候,豆苗应该学习怎样生活?”(4)到操场的爱莲池旁观察睡莲,比较池中的睡莲与水缸中睡莲的区别,体会“当世界还小的时候,睡莲应该学习怎样生活?”(5)给裸露在爱莲池的睡莲“安家”;观察岸上的翠竹,学习翠竹的培养和繁殖方法,体会“当世界还小的时候,翠竹应该学习怎样生活?”(6)回到教室进行观察小结,梳理所观察到的事物怎样生活。(7)仿照课文的格式,围绕观察学习的内容,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个教学课例中有文学、生物、摄影等知识,还涉及到美育、劳动教育等要素。在本课例中,学生想要了解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万事万物怎样生活的内容,就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到大自然中去探寻事物生长生活的规律。S小学地处农村,校园生态环境良好,教师借助其良好的地理优势,将小学语文课程与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生命科学领域有效整合。从智育层面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来源于对课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来自于走出教室的现场观察。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走出来,联系实际的生活丰富其知识,在了解校园中的植物的同时学习植物能够适应环境,并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拍下自己觉得美的事物,无形之中培养了其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审美能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到池塘中给睡莲安家,无形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校园劳动中来,实现了劳动教育的良好效果。学生在进行观察之后回到教室进行写作,不仅巩固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生成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还在潜移默化中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2.S小学跨学科课程设计路径

(1)S小学跨学科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S小学L校长于2014年主动请缨来此担任校长,他十分欣赏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他一方面以国家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破除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课程传统。

(2)S小学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路径

①融合育人,明确农村小学跨学科课程目标。L校长担任二年级的语文学科教学任务,同时兼任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劳动课的教学。在教学中,L校长始终以“育人”作为其核心课程目标进行跨学科课程设计,以语文课程作为核心学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围绕语文教材中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借助教材这一载体,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作用,从老一辈革命家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与此同时,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的精神,利用农村学校良好的自然生态场地,自己动手植树,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完成劳动教育和体育锻炼的目标。学生动手植树后,教师组织学生谈谈植树的感受,将植树活动绘成一幅画、写成一封信,无形之中将美育融入课程之中。

②活动育人,设计农村小学跨学科课程内容。学校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以综合实践课程为抓手,开展项目化的活动,探究和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对该校的课堂观察中了解到,小学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来源于教材,比如在语文教材中《月亮姑娘做衣裳》一课,学生会提问“为什么月亮每天都在变化?”此问题涉及到天文学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自己设计相关活动,或查资料或问老师,主动地探索解决。二是来源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比如笔者调研的第一天,教师就以“主人意识”为话题,设计了主人意识是什么—作为兔子的主人要做什么—给兔子一个家(设计制作兔子屋)—做自己的主人—做班级的主人等一系列活动。教学内容始终围绕“主人意识”,学生在思考探究和设计制作中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实践能力。三是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兴趣,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面对路边的一花一草都会有许多的问题。基于此,学校将项目化学习方法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构建出项目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五个环节:选择主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自主评价与分享总结。如学生在观察到学校附近的山坡水土流失之后开展的跨学科项目化活动“考察家乡水土流失现象”。

③过程育人,制订农村小学跨学科课程评价体系。S小学立足于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针对跨学科课程的特征,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来推进“五育融合”。学校根据“育人”的教育理念以及跨学科课程的特征,在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涉及教师评价,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自主评价。一是学生自主制作评价工具,如制订每个项目的评价量表;二是学生根据评价量表进行自评、互评、班级评,教师在此过程中仅起指导作用;三是依据评价量规改进学习。除此之外,学校针对不同的跨学科课程活动和项目,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着重观察学生通过跨学科课程学习是否促进自己素养的提升、是否得到全面发展。

四、跨学科课程助推农村小学“五育融合”的经验与反思

S小学跨学科课程实践形成了以下经验:(1)跨学科课程主要以某一学科作为依托,学科内整合与学科间整合相结合,实现跨学科协同育人的目的;(2)跨学科课程灵活运用项目化和主题化的方式设计相关活动,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并且指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研究与探索,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整体理解。

跨学科课程实施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1)教育部门对农村小学的支持力度不足,农村学校的课程资源有限,缺少相应的实验场地、图书和计算机的支持,跨学科课程常常受到阻碍。(2)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流动性大,跨学科课程难以在各个班级持续有效地进行。(3)跨学科课程给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相当一部分教师驾驭学科课程的能力尚有不足,更不用说去适应跨学科课程的新形态,也难以在跨学科课程中抽取出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进行课程设计。

通过个案研究我们发现,跨学科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养,但跨学科课程在农村学校广泛进行的前景还不容乐观,以跨学科课程助推农村小学“五育融合”还需要从农村教育的顶层设计、课程观念、师资力量等各个层面作出更大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7-09(001).

[2] 谢坤.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异质性知识耦合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2):36-38.

[3] 张悦颖,夏雪梅.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6.

[4] 李佩宁.什么是真正的跨学科整合——从几个案例说起[J].人民教育,2017(11):76-80.

*該文为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名师经验的小学科学读写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SZUGSZH2020-109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跨学科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