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研究
2022-12-17占紫娟
□占紫娟
(江西服装学院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大力推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的一项举措。近年来,“三农”问题不仅成为我国中央一号文件的“常客”,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新型职业农民是政府针对国内农业发展存在的实际状况提出来的新身份概念。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从事农业活动,拥有农业领域的相关专业技能,并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代农业从业者[1]。新型职业农民相比传统农民只负责农产品生产活动,是懂农、爱农、善农的专业人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较高,抓农村发展、促农业建设、稳农民增收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层面的历史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坚持农业农村先行发展,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目前我国正居于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时期,需要引入大批量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先进农业科技含量、效率高的农业生产经营设施,装备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需要相当数量的具有高素质的职业型农民。马秀芝(2022)[2]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不仅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而且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宋越(2022)[3]认为,培养高素质的新职型农民也是实施人才振兴的关键一环。吴兆明(2020)[4]研究发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效果与农民参与职业培育想法的强烈程度有很大关系。陶军明等(2022)[5]通过梳理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成果,发现培育效果不仅受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是否健全影响,也与培育环境以及培育方式是否合理息息相关,新型职业农民的自身素质和思想认识对此也有重大影响。
1 江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江西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直持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省之一,也在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22 年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方案指出,要继续大力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
“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每年平均外调粮食量超过60 亿kg,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作出积极贡献。2021 年,江西省粮食种植面积达377.24 万hm2,增长2.9%,全年全省粮食产量2 163.9 万t,比上年增长0.3%。第一产业占比由2011 年的11.4%(1978 年的41.6%)降至2020 年的8.7%。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业作为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性产业,在社会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在逐年递减,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在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以及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影响的大背景下,增进农业的经济发展速率,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农业转型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持续稳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是关键。
1.1 江西省常驻人口从农情况
1.1.1 从农人口较少
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主体是农民,因此从事农业的人数以及质量均对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有直接影响。据江西省统计局数据分析,2012—2020年,江西省从农人数连年下降。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1—2020 年,江西省常住城镇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相反的是,常住乡村地区的人口数量却在不断减少,并在2014 年出现城乡人口数相等的情况。
截至2020 年11 月1 日,居住在江西省城镇地区的人口约为2 731 万人,占江西省总人口的60.44%;居住在江西省乡村地区的人口约为1 788 万人,占江西省总人口的39.56%。2011—2020 年,江西省乡村常住人口数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农业人口在逐年递减(见图1)。
图1 2011—2020 年江西省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数及占比情况
1.1.2 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江西省农民主体仍是传统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很大一部分农民仍是被动地接受这个身份。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城市就业没有对应的生存技能,或受年龄限制,不满足城市打工就业要求,只能选择在家耕地种田。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人口为了下一代能接受更全面、更高层次的教育,选择在城市居住生活。这导致从农人员呈现总数不足、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人口老龄化等现状。根据葛栋栋等(2021)[6]对江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意愿的调查结果,农户年龄越小,越有参与新型职业农业培训的意愿。年龄越小的农民生存压力越大,越愿意学习新的生存技能提升自身能力,改善家庭生活。江西省0~14 岁、15~54 岁及55 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占比分别为21.96%、54.74%、23.31%(见图2)。
图2 2020 年江西常住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1.1.3 培训对象文化水平低
据已有研究显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与参与培育的农民受教育水平有显著关系。在江西省常住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以及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分别为6.97%、28.42%、36.67%、15.65%和12.29%。可以看出江西省高中和初中人口占比较大,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较小(见图3)。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耕种方式和新型的运营模式,需要农民有一定程度文化水平。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具备计算机、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操作技能。
图3 2020 年江西省常住人口文化程度情况
1.2 农民职业培训意识薄弱
大多数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老旧,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技艺大多是依靠自身的经验以及祖辈传下来的农业技艺支撑,对培育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重视。由于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上一些农民文化程度的限制以及固有传统思想的束缚,在他们看来,参加职业培训既浪费了劳作时间,又减少了由于参加培训而放弃的就业潜在收益。要想经培训后从事新型岗位,必然需要接受长时间培训,否则无法达到效果。然而农民们没有稳定收入保障,无法长时间放弃劳作,也成为推进农民职业培训工作的一大障碍。
1.3 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农民软硬件设施不充分,部分农户家里缺乏计算机,甚至一些农户家里还未开通互联网,也没有相关的智能设备。虽然政府在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及农村电商培训时会提供场地以及相关的设备,但培训的计算机、智能终端及培训指导人员都是相对不充分的,无法实现对农民进行点对点实操训练,导致农民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无法真正实现对农村电商扶持结果。
2 江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对策分析
从江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来看,培育过程中存在农民职业培训毅力不强意志薄弱、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落后以及农业人口总量少、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跟不上等问题。为提高职业农民培育效果,促进农民培育积极性,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2.1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政策扶持力度与实施政策多元化
从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与政策多元化改善培育工作效果,为新型职业农民构造长期安稳的培育环境,并提前做好培育相关工作发展规划。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拓宽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类型企业参与到该培育工程,巩固职业农民培训所需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让每一位新型职业农民有设备操作、有机会实践,减少农民自身培训成本。
积极鼓励地方政府与农职院校开展深入合作,根据地方农民实际状况,因地制宜,采取多时段多方式、线上线下、一对多、一对一等不同形式的培育方式。对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民,可以从学费、误工费、生活费、培训交通费以及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关补贴,弥补农民参与培训所损失的潜在收益,既保证职业农民培训效果,又不耽误农民从事劳作,可以较大程度减少农民因担心培训而无法劳作获取收入的后顾之忧。
2.2 改善农村教育,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引导和鼓励
针对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现状,国家应从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开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工作,提高农村地区整体教育水平。可以与相关院校合作,科学设置职业农民培育课程,开拓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培育内容应与农民切身需求相结合,开展针对性教学,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中。村领导可以到农民家中进行一对一宣传,告知新型职业农民经培育后可以从事的工作范围以及掌握的技能,宣传政府对该项目的扶持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同时,宣传职业农民培训后的先进典型事迹,使用传统的上门走访、喇叭外放、张贴告示等方式。有效利用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的宣传途径,提高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
2.3 丰富培训内容,加强培训回访,保障培训效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大难点在于参与的农民素质不一、培训诉求各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应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培训人员的类型甚至是个体制订不同的课程培训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议以“操作为主、理论为辅”的培育模式对农民进行实训辅助,真正让农民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对所有参与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培训回访,落实培训效果。对培育后新型职业农民再就业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记录分析,及时作出专题分析,形成阶段性报告,总结阶段性培训成效并提出合理化建议[7-8]。
3 结束语
江西省自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来,已取得一部分成效,但提高农村地区农民素质和实现农民职业化还有很长道路要走。国家为促进农村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例如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全面建设新农村等,都在释放一个信号——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非常重视,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江西省在“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再次强调了要对职业农民群体加强财政扶持,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相信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项目未来一定可以发展得更好,新型职业农民必然成为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