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2022-12-17郭永芳罗先娟
郭永芳,罗先娟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不断增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3.76亿,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1.54亿,增长69.73%。随着流动人口数量增加、流动范围扩大以及老龄人口比例的增长,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问题逐渐凸显并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国家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是要让人们能够更加公平的享受到社会保障待遇,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认同感。社会养老保险既关系到流动人口进入晚年后的生活保障,又关系到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1]。梳理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历程,有利于促进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升养老保险参保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借助合作博弈、有限理性等视角,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方法,聚焦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丰富了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内容。针对流动人口特征、参保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对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内部结构逐渐复杂化,流动时间灵活,在流入地面临的风险增加。因此,本文拟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对CSSCI收录的140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不同时期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主题、深度挖掘研究热点、研判学科发展趋势,系统梳理有关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脉络,以期发现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中未被挖掘的内容,为后续的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提供借鉴和学术支撑。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我国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CiteSpace是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分析文献的软件,主要是通过对文献的空间分析来观测其动态演进过程,并通过绘制一系列可视化图谱,对学科演进过程以及内在机制进行分析并预测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2]。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文利用JAVA平台,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5.7.R2(64-bit),对Refworks格式文献信息进行知识图谱分析。通过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及合作情况来分析研究现状;通过关键词的共现图、聚类图来探究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研究热点;通过突变词、时区图分析演进进程与发展前沿。此外,也利用Excel软件对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研究的年度发文量、作者发文量、机构发文量等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以便清晰展现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全貌。
(二)研究数据来源
有关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是随着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面临的各种风险而来的,尤其是老年流动人口面临的老年贫困问题。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CSSCI子数据库为检索平台,将检索式设定为:主题=“流动人口养老保险”或者“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检索条件=“精确”,文献年限为2004—2021年,期刊来源选择学术期刊,剔除不相关文献,最终获得140篇。收集相关文献时,对文献进行筛选和整理,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将当前国内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主流研究成果纳入研究分析。为了便于分析,将文献信息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在CiteSpace中进行转换。
三、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知识结构
(一)研究现状分析
1.文献年发文量分析
通过对17年来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发文情况的统计分析,能够把握学者对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关注度以及该领域的演进进程。图1直观地反映了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领域文献的发文时间和发文量。从总体上来看有关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发文量呈现曲折式上升的趋势。2004年以前,没有发表有关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章,国内学者对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较少,可能与这一时期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政策缺失有关。我国养老保险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2000—2009年是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向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转变的过程,这些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满足了不同参保对象的需求,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制度模式的碎片化才给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保带来困境,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保问题逐渐凸显。2004年以后有关流动人口养老保险领域的研究文献在不断增加。
总体来看,2008年、2012年、2016年、2020年四个年份发文量达到峰值。其中2016年共发文19篇,为历年最高。可见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领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研究热度有所上升。具体而言,根据发文量,我国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4—2008年,该阶段发文量偏低,鲜有针对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年均发文量仅为2篇。2000—2009年是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探索时期,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刚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应该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出台相关的政策,降低农民工在流入地所面临的养老、医疗、工伤等方面的风险,让农民工平等地享受社会保障待遇[3]。图1可以看出,2006—2008年,有关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文献呈现上升的趋势。
图1 2004—2021年中国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研究历年发文量
第二阶段为2009—2012年,2011年国家《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这一阶段发文量增长比较明显。
第三阶段为2013—2016年,2014年《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提供了依据[4]。这一时期该领域的发文量迅速增长,年均发文量达12篇。
第四阶段为2017—2021年,发文量较前一个阶段虽有波动,但也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这说明有关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正处于深入探索阶段,探究适合流动人口参保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热点与国家的政策导向有关。
从发文量的总体趋势看,虽然发文量增长的速度较慢,并且在2013年、2017年有下降的趋势,但是这种曲折式增长具有稳定性,说明未来我国学者对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将不断深入,所发表的文章将会增加。我国政府也应该加大对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保障,出台相关政策打破制度限制、地区限制,将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保落到实处。
2.文献被引分析
文献被引次数既可以了解研究主题的基础文献,又可以聚焦学者关注的主体,有利于寻找这一研究领域高质量与认可度的文献。对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可以发现该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文献(如表1所示),引用次数最多的是郑秉文教授在2008年发表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发展与挑战》,被引用257次,下载5955次,该文献总结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养老保险参保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要建立适应流动人口参保的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引用次数第2的是《城乡差分与内外之别: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研究》,该文献指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性,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从表1可以看出,学者对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研究关注度的变化。学者研究的重点从建立适应流动人口参保的养老保险制度到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研究,逐步到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影响因素和流动人口养老权益保障的研究,说明随着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对流动人口养老权益保障的研究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从高被引文献来看,学者从理论框架到实证分析再到政策建议的研究链,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提供了学术支撑。
表1 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文献被引频次统计
3.研究作者及合作分析
第一,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利用CiteSpace和Excel软件对140篇文献作者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发文量来判断文献研究的核心作者。以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为主题,发表文章超过3篇以上的作者只有9人,排名第一的学者发表论文数量不超过6篇,其他作者发表的文献数量大多数在1—2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领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作者。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公式N≈0.749√Nmax可知,Nmax为发文量最大的作者发文量,如果文献研究作者的发文量大于N,就可以被视为是发文量较高的作者[5]。由公式计算可得N≈1.67,因此发表论文数量超过2篇的为高产量作者。但是发表文献超过2篇作者数量仅占26%,说明核心作者群并没有形成。国内关于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呈现出单核心的发展模式,少数核心成员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不利于流动人口养老保险领域的发展。
第二,跨学科、跨单位合作研究较少。科学合作就是指研究者为了挖掘某一领域新的学科知识而共同研究,作者之间的科学合作研究更有利于推进该领域往纵深的方向发展,从而推进该学科的发展与延续。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文献作者,对发文作者进行合作图谱可视化分析,根据作者共同发表的文章来判断其合作关系。图2中“N=209”,“E=142”,“N”代表节点,“E”代表连线。可以清晰地看出节点多而小,连线少而细。节点的大小、名字粗细与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是相关的,朱宇、贾洪波、蔚志新的名字在图中较粗,代表发文量较多;节点之间的连线、连线的粗细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两个或者多个作者之间是有合作的,反映了他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的高低、合作的密度。从图中可以看出部分作者之间连线较多、联系较为紧密,但是只有三组合作团队人数超过5人,6组4人合作,合作规模相对较小且组内合作密度不一。这说明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领域的研究团队规模较小、研究处于分散的状态。连线的颜色代表了作者首次合作的时间,从图2中可以看出朱宇和林李月的合作时间较早,首次合作的时间是2009年。综上可见,绝大多数作者单独分布,缺少交流和合作。合作网络较小,现有的科研多局限于单位内部、同门、师生之间的两两合作,跨单位、跨学科的多人合作仍然需要加强。
图2 2004—2021年中国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4.研究机构及合作分析
第一,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较少。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研究主题的形成并不断向纵向发展。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可以较好的应对科研环境的变化,有利于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加速知识的应用。在合作模式下,机构和高校的吸收能力和整合能力能够促进科研创新。对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进行共现分析,生成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如图3所示:图中有150个节点,77个连线,从节点之间的连线可以看出机构之间是否存在合作关系。科研工作者之间都注重合作研究,但是有关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领域的网络密度为0.0069,各科研机构之间的连线较少,同机构之间的合作也相对较少,说明研究机构之间的缺乏联系。通过机构合作分析发现,有关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领域的研究形成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为核心的合作网络,整体上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不紧密,跨机构合作提升空间较大。
图3 2004—2021年中国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第二,缺少核心的研究机构。研究机构发表文献的数量可以看出研究机构的实力。通过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发现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影响力较大,其发文量达到7篇。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文量达到5篇,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发文数量较少,说明我国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领域形成了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以及高校为主要的研究团队,但是有关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机构发文量偏低。研究机构及其合作分析表明我国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机构力量以为国家研究机构主、高校科研机构居多,缺少核心研究机构,并且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研究。
(二)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1.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本文将文献信息导入知识图谱分析软件,网络节点选择关键词,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从中提取出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词。词频是指所选取的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研究文献中关键词出现的次数,次数的高低可用来分析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关键词共现结果如图4所示,节点越大说明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节点较大的关键词有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这些领域紧密联系、相互关联、共同组成复杂多样的网络图谱。从图谱分析来看,流动人口、养老保险是重要的关键词,成了研究热点。研究热点比较集中,反映了从2004—2021年以来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参保问题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体现了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地位。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脆弱性,社会养老保险对流动人口晚年生活水平的保障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经济来源,降低外部环境对流动人口造成的冲击,对流动人口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图4中的关键词较多,为了更好地对研究主题进行归纳和提炼,利用CiteSpace软件将图4中的关键词进行关键词聚类,形成如图5所示的关键词聚类图谱。聚类视图侧重于体现聚类词的结构特征,突出关键节点及重要链接[2]。聚类的主要关键词有“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社会保障”“权利保障”“城镇化”“碎片整合”等。CiteSpace可以利用Q值和S值来判断聚类效果,一般认为聚类结构在Q值>0.3时是有效的;当S值达到0.7时,就可以认为聚类是具有说服力的。图5的数据显示Q=0.7887,S=0.8629。因此,该聚类图谱的聚类结构非常明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图4 CiteSpace中对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进行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5 CiteSpace中对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进行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根据图5,本文将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研究领域热点主题归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养老保险。这一类的关键词有“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社会养老保险”。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深,流动人口养老问题受到了关注,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参保问题凸出,农民工退保现象严重。有关学者提出应该促进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确保流动人口参保基本养老保险。第二类是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这一类的关键词有“社会保护”“权利保障”“社保制度”。有关流动人口的研究都是从基本的保障制度开始,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面临的各种风险,尤其是工伤、意外事故等,学者提出应该建立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提升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降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面临的各种风险。第三类是流动人口城市居留以及参保意愿。这一类的关键词有“住房消费”“长期居留意愿”。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以及参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居多,从影响因素出发,学者们普遍认为受教育程度、流动人口个人因素和工作状况是影响居留以及参保意愿的重要因素。第四类是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这一类的关键词有“城市适应”“市民化”“城乡结合部”“社会融入”。对于促进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学者强调要放开户籍限制,促进流动人口参保流入地社会养老保险,强化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身份认同。
(三)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趋势及前沿分析
1.研究趋势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索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知识脉络,对关键词进行时区图谱分析。国内学者从2004年就开始对流动人口及其社会保障进行研究,2005年出现次数较高的关键词有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农民工、户籍制度。2011年出现次数较高的是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城市融入、居留意愿。2015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化成为了研究热点。2016年关于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的研究较多,成为了新的热点。这一阶段,学者多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流动人口参保意愿及城市居留意愿进行研究。2021年更加注重对流动人口落户意愿以及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研究。流动人口获得的社会保障是其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基础,随着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未来会更加注重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研究。
2.研究前沿分析
突变词就是专业术语在某些年份出现了关键性转折,可以用来研究某一领域的主题变化,预知研究前沿。根据Citespace软件可以得到突变值最高的17个关键词,分别是“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对策”“社会性别”“社会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农名工群体”“权力保障”“幸福感”“参保行为”“影响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发展能力”“二孩生育意愿”“少数名族流动人口”“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根据突变词出现的时间,将2004—2021年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流动人口基本保障的研究。“养老保险”开始突现的时间是2004年,突现强度为1.31。“社会保障”开始突现的时间是2005年,突现强度为2.67。“社会保险”开始突现的时间是2011年,突现强度为2.89。“社会养老保险”开始突现的时间是2012年,突现强度为1.02。这一时期学者关注到流动人口相关保障的缺失,流动人口不能享受与当地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缺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不仅会加剧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面临的风险,也会影响社会的公平和稳定。社会保障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保证流动人口公共福利的获得[6]。桂世勋(2004)对上海和深圳外来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模式进行研究,提出要建立针对外来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模式并实现逐步过渡[7]。陈敦贤(2005)强调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流动人口纳入到体系之内,从农民工群体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出发分层分类推进保障制度[8]。
第二阶段是对流动人口参保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参保行为”突现的时间是2015年,突现的强度为0.91。“影响因素”突现的时间是2016年,突现的强度为0.95。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的不断完善,但是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较低。这一时期,不同类型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受到了重视。对于中国城市农民工流动的影响因素,李强(2003)基于中国特有的推拉理论模式,利用访谈数据分析城市流动人口流动的原因,认为户籍制度对人口的迁移流动起负作用,对推拉理论产生一定影响,也可能会造成推拉理论的失效。因此,学者对这个影响的过程进行分析[9]。毛小玲、张朋柱(2010)基于合作博弈的视角,对有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各方利益进行分析。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再分配不公平影响了流动人口参保社会养老保险,但是流入地、流出地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外部性收益又有内在的一致性[10]。陈乙酉、张邦辉(2018)运用推拉理论研究社会保障对农民工流动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有利于农民工的迁移流动[11]。孟颖颖(2018)认为养老保险对城市少数民族的生活保障具有显著作用,学者通过个体、流动、经济三个方面内容分析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的影响因素,提出应该提高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来促进参保率的提升[12]。陶树果、高向东等(2018)对农村流入城市以及城市流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进行了研究,认为乡城流动人口处于劣势地位、参保率较低,应该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13]。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提出用有限理性的管理者代替完全理性的经济人[14]。吕学静、李佳(2012)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参与意愿,认为流动人口是根据经济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外部政策环境来抉择是否参保[15]。
第三阶段是对流动人口自身发展的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开始突现的时间是2017年,突现强度为1.09。“家庭发展能力”突现的时间是2017年,突现的强度为0.94。“二孩生育意愿”突现的时间是2017年,突现的强度为0.94。这一阶段,学者对流动人口的研究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杨巧、李鹏举学者(2017)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发展能力及城市居住意愿进行研究,发现家庭发展能力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住意愿[16]。赵建国、周德水(2018)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对其城市融入影响显著,提出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水平[17]。林灵、曾海舰等学者(2021)研究了流动人口如何引起养老保险成本不平衡,分析了流动人口及其年龄与地区成本差异的因果关系,揭示了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不平衡的内在原因[18]。
四、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本文通过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的发文量、研究热点以及演进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研究发现现阶段学者对流动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养老保险、社会保障领域。研究热点比较集中,研究前沿性和涵盖面不够。尤其是近年来,对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居多,研究内容和方法较为相似,研究深度有待挖掘。缺乏有关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与老年贫困陷阱、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区域差异以及养老保险与流动人口脆弱性等其他方面的研究。
第二,有关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研究文献、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增多,但是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研究领域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领域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作者与机构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都是以单学科、独立研究为主。因此,应该加大对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研究力度,培养领军人才,支持多视角研究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
第三,该研究领域文献呈现碎片化状态,系统性不强。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国家也建立了有关流动人口基本的制度和法规。学者对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研究文献也在曲折增加,但是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要不断加强对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的研究,保护其基本的权益不受损害,提高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水平,促进学科知识演进的系统化进程。
(二)研究展望
我国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以及老龄化的加剧,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障仍存在不足。各地区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还存在问题,造成流动人口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困难。这对于就业不稳定的流动人口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特别是由于工作地点的变动以及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困难,只能选择放弃参保或者中断社保[19]。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关系到其进入晚年后的保障,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对于减少老年贫困、促进流动人口更加公平地享受到各项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初心,也是国家共同富裕目标的初心。
一是加强对国外社会养老保险有益经验借鉴的研究。各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条件不同,社会保障存在差异,要注重对国外有益经验的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流动人口参保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针对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不断总结、坚持和发展成功经验,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流动人口福祉,保障流动人口养老权益。
二是推动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和数字化研究。流动人口转移接续问题影响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要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平台的探索,将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结合起来研究,深入推进流动人社会养老保险转移的数字化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流动人口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险与老年贫困陷阱、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区域差异有关流动人口切身利益的研究。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到流动人口晚年的生活保障,流动人口参保社会养老保险为晚年积累资金,可抵御流动人口老年时期可预见的常规风险。对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水平区域差异的研究,有利于掌握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新困境,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平衡各地区养老保险金的差异,促进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