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用型饲料翻译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2-12-17张娜
张 娜
(开封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下,我国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国际贸易发展的良好态势和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新契机都给饲料行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饲料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翻译人才。市场对当前外语翻译人才在素质结构和供需数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设饲料专业的高校也应积极调研行业需求,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结合高校育人现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促进饲料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真正培育出符合饲料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1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用型饲料翻译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可见,应用型外语人才仍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人才。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增强应用型饲料翻译人才培养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1.1 饲料行业国际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饲料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深化。饲料行业逐渐从单一生产制造发展成集动物营养、化工生产、经营管理、国际贸易、技术合作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我国饲料行业规模的持续壮大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化需要大批应用型翻译人才为支撑。饲料翻译人员对饲料产品特色的准确翻译利于国外客户充分了解饲料产品,帮助其打开国际市场,促进商务合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在饲料行业发展过程中,国际通用的行业法规、技术标准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也需要借助翻译人才得以展现,进一步为国内饲料行业的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1.2 提高高校翻译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受传统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影响,部分高校翻译教学偏重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调文本翻译中语法知识的准确性和文本内容的完整度。随着对外合作的不断深化,为我国高等外语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这也要求当下高等教育要紧跟社会经济新形势,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研究饲料行业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将听、说、读、写、译专业技能培养和饲料行业知识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翻译课程教学改革,丰富外语教育理论,提高翻译教学的有效性。
1.3 提升饲料行业英语翻译质量的根本保障 与文学作品翻译相比,饲料行业英语翻译具有专业术语多、句型复杂、逻辑性强等特点。因此,饲料翻译中易出现中式翻译、准确度不足和理解偏差等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译者专业水平不足。翻译是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翻译功底,还要全面了解行业知识。高校饲料翻译专业毕业生要走入饲料行业,为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李雅和夏添,2019)。若学生自身缺少饲料专业知识和文化交流能力,翻译出的文本质量必然不高。加强应用型饲料翻译人才培养,应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行业知识、熟练的外语技能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可以为饲料行业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2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用型饲料翻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分析
2.1 缺乏复合型翻译教师,师资团队建设力度有待提升 高水平饲料翻译教师不仅要精通一门外语,同时要具备丰富的饲料专业知识及行业口笔译实战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充分了解饲料行业,有效减少国际贸易中的各种摩擦。当前我国饲料翻译的实际师资水平并不理想,多数饲料翻译教师或由单一外语专业背景的教师直接“转型”而来,未经过系统的翻译训练,理论和实战经验缺乏;或是饲料专业教师通过短暂培训“直接上岗”,教学过程仍局限在饲料专业术语讲解和饲料文本阅读方面,翻译教学水平欠佳。加之,饲料翻译行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高校难以招聘到专业的饲料翻译人才,也会影响学生翻译水平的提升(许敏,2020)。因此,高校复合型饲料翻译师资团队建设仍任重道远。
2.2 饲料翻译理论缺乏,教学内容难以紧跟饲料行业新形势 我国饲料企业刚刚步入国际市场,很多翻译经验明显不足,各种理论知识也难以为译者提供专业的帮助,多数饲料翻译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翻译理论匮乏、饲料专业词汇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饲料词汇不断涌现,尤其是在饲料企业产品研发、饲料添加剂研究和饲料工艺方面的生僻词汇逐渐增多。这些均会增加饲料翻译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加大翻译难度。据调查,部分高校的饲料翻译相关教材更新滞后,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不能及时反映饲料行业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方法。培养的翻译人才也难以运用有限的知识储备解决实际饲料翻译问题,影响饲料企业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2.3 未能建立学科交叉意识,复合型人才难以满足行业需求 应用型饲料翻译人才是为饲料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各类服务的。该类人才首先要具备饲料专业知识,其次要具备扎实的外语专业知识。因此,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推动饲料行业的国际化发展(邓溪溪,2020)。据调查,当今复合型饲料翻译人才仍然稀缺,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仍不高,人才培养同市场需求难以有效对接。诸多学生仍需要在就业后的翻译实践中从零学起,饲料行业从业能力不高。究其原因,现阶段的高校饲料翻译人才培养并未树立学科交叉意识,所培养的翻译人员只具备简单的外语沟通能力,对饲料专业知识、行业发展知识并不熟知。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并不具备定向性,课程体系的设置欠合理,翻译和饲料行业没有深度融合。
2.4 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饲料翻译人员缺少应用型特征 应用型翻译人才即能运用扎实知识储备有效应对各种实际翻译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可见,翻译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仍是实际应用。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培养饲料翻译人员时并没有关注应用型的具体特征,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不高。多数饲料翻译类课程教师过于偏重理论知识教学,未能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具体实践教学中,由于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难以准确把握饲料翻译教学的科学性,存在实践模式单一、实训项目设计不合理、实训任务与职业要求不符等问题。教学中的实训项目多为听说技能训练,来自真实的饲料企业案例较少,不能在真实的饲料行业商务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平台建设投入不够也是影响实践效果的关键因素。多数高校缺少专业的饲料翻译实践平台,也并未联合企业构建完善的校外翻译实训基地。
2.5 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学方式有待丰富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发展让更多教育者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高校教师如何在信息化教学浪潮中适应环境,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各高校也在大力引进信息技术软件、设备等,开设了多门线上课程,教学资源逐渐信息化。在饲料翻译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信息化教学的“气息”,但信息化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成果较少。首先,教师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指导,难以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饲料翻译教学;其次,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未能发挥,如在线自主学习、翻转课堂、远程教学等实施的并不多。网络课程普遍存在开发水平不高,内容更新滞后,师生互动交流不够,学习效果缺乏适当的监控等问题。因此,饲料翻译相关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3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用型饲料翻译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3.1 打造专兼互补的饲料翻译教学团队,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饲料翻译教师的翻译素养和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饲料翻译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学校应统筹规划,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形成多专业、多学科教学人员组成的创新型教学团队,确保知识互补、梯队合理。以翻译课题组为基本单位,定期组织集中教学研讨、协同备课、教育观摩和典型经验交流等活动。开展翻译专业教师和饲料专业教师一对一帮扶活动,帮助翻译教学人员系统掌握饲料行业知识,提高翻译技能和育人能力。
同时,高校应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为翻译教师参加饲料企业实践、饲料专业实训创造有利政策和经济条件。使教师充分了解当下饲料企业的工作流程、行业规范和人才需求标准,从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确保学生能在动物科学、饲料加工、产业市场化发展等多个角度增长知识储备。吸收一线饲料行业翻译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全方位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和考核评价,专兼互补、群力群策,共同致力于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3.2 建立立体化饲料翻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现阶段部分高校饲料翻译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高校首先应重视教材的更新和采购工作,确保学生能学习到最先进的饲料知识。应挑选符合认知规律、体现职业特色,反映前沿进展的饲料行业翻译教材。教材内容应涉及饲料行业的多个方面,如饲料设备、饲料制作工艺、饲料添加剂、饲料使用等。
教师也可借助国内外文献,联合饲料企业一线人员,共同编制饲料翻译活页教材。活页教材的内容应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体现饲料行业发展新趋势新技术的企业实例、企业岗位技能标准、翻译职业证书的等级标准、饲料行业的国际贸易法规等。专业教材和活页教材相辅相成,使学生在操练翻译技能的同时准确认知饲料行业发展,熟悉饲料翻译岗位工作流程,提高从业能力。
3.3 创设理实虚结合的饲料翻译实践环境,提升应用能力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将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同等对待,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境,切实提高饲料翻译人才的实践能力。教师应通过广泛的实地调研,了解当今饲料行业在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的具体要求。以真实的饲料企业翻译实例为依托,科学设计实训项目,有序安排实训教学。
同时,应构建理实虚结合的饲料翻译实践环境,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饲料行业英语语料库,联合企业利用VR 技术,拓展丰富饲料翻译虚拟仿真平台,为学生创设仿真翻译工作情景。在具体教学中,以基于翻译工作过程的任务为驱动,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利用智慧教室、语言实训室、饲料翻译实训室等多个场所,实现层层递进,为课程项目式实践教学提供优良的硬件设施。充分利用新业态活页式教材,把知识整合到企业实际项目中,促进项目化教学的落地。高校还应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拓展更多校外翻译实训基地。利用饲料企业资源,组织学生走进饲料企业,参与企业现场实地教学或实习,提高学生沉浸式学习体验,使学生全面了解饲料翻译工作流程。学校还可邀请优秀饲料企业人员来校举办讲座,对教学进行现场指导,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 在培养应用型饲料翻译人才过程中,教育者应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增强自身现代化教学能力,让每位学习者都能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对学习的帮助,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科学技术与饲料行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应用型饲料翻译人才培养工作也应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张庆红,2016)。
在饲料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线上线下”与“课上课下”的有机结合,探索立足学生主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根据语言习得和认知规律,高校翻译教师可采用“自主探新-增强认知-技能强化-模拟演练-职场应用”的翻译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资源自学、课中任务讨论、课后自我检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夯实饲料行业知识储备。线下实体课堂采用任务驱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及趣味化英语学习软件打造趣味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习得翻译知识,熟悉饲料翻译工作流程,提高饲料翻译职业素养。
4 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饲料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深化。高水平的应用型饲料翻译人才是饲料企业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随着饲料行业对翻译人才要求的日益增高,高校饲料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如复合型翻译教师缺乏、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翻译人才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高校应把握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应用型饲料翻译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真正助力我国饲料企业向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