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松茸福姬5 号高产栽培技术
2022-09-09张闽春
张闽春
(福建省武夷山市食用菌站 福建武夷山 354300)
姬松茸(Agaricus blazeiMurril1),又叫小松菇、小松口蘑、柏氏蘑菇,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该菇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效果,对中风、心肌梗塞、肾功不完全、痔疮神经痛及癌症有一定的功效[1-3],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对姬松茸高产栽培技术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培养料堆制发酵和覆土后管理[4-19]等方面。近十几年来武夷山市大面积栽培姬松茸,是该市主栽的珍稀食用菌之一,但栽培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培养料发酵不彻底,栽培中胡桃肉状菌(图1)、盘菌(图2)及鬼伞(图3)等多种有害杂菌危害严重;其次是麦粒种酵母等污染严重,制种成品率较低;第三是播种和覆土阶段管理不当,造成菌丝爬土太旺,导致产量低,甚至绝收。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实验研究与生产实践,现总结姬松茸福姬5 号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1 季节选择
要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菌丝生长和出菇的温度范围及发酵、发菌需要的时间合理安排栽培季节。武夷山市上梅乡水稻田海拔550~650 m,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选择在3 月上旬开始堆料,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播种,5 月上中旬出菇。我国幅员辽阔,栽培时间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适当推迟或提前,选择最适宜栽培季节。
2 菌种选择
以福姬5 号(图4)作为供试菌株,其子实体单朵重量大,盖重的比重高,菌盖厚、圆整,菌肉厚,直径大,不易脱盖,柄短粗壮、直,单生菇多,出菇整齐,产量高等。
3 菌种制作
姬松茸栽培种以麦粒种为好,但麦粒菌种在制作过程中,极易被酵母菌、细菌和绿霉菌等污染。本研究采用白壤土作为过滤层制作麦粒种,可以最大程度克服制作过程中杂菌污染现象,成品率可达99%以上,且白壤土取材容易,成本低,易于普及应用。制作方法:将洗净的麦粒浸泡(春季浸6~8 h,秋季浸4~6 h),待其吸水膨胀后捞起,加适量水于锅中煮熟(锅中的水刚好烧干,煮熟的标准是麦粒无白心,不破皮);捞起后摊于竹筛上,蒸发多余水分后,拌入石膏或碳酸钙,按照常规方法将麦粒培养基装袋;在麦粒的表面铺上一层1.5~2.0 cm 厚、含水量24%~27%的白壤土;然后套上塑料套环,塞棉花塞,进行高压灭菌(0.15 MPa 下灭菌2 h);菌袋冷却至26℃下时接种,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接入白壤土表面;将接好种的菌袋置于 24~26 ℃的培养室中培养23~28 d,菌丝长满菌袋。
4 栽培配方
栽培料主料:稻草、芦苇、蔗渣和棉籽壳等。辅料∶牛粪、碳酸氢铵、尿素、过磷酸钙、钙镁磷、石灰、石膏、碳酸钙、磷酸二氢钾、花生饼等。栽培料配方要根据当地原料来源确定。武夷山主要使用下列几种配方:(1)稻草80%,碳铵4%,过磷酸钙4%,石灰4%,石膏4%;(2)芦苇84%,碳铵4%,过磷酸钙4%,石灰4%,石膏4%;⑶芦苇68%,碳铵3%,过磷酸钙3%,石灰3%,石膏3%,牛粪20%;(4)稻草42%,棉籽壳42%,牛粪(干)7%,麸皮6.5%,钙镁磷1%,碳酸钙1%,磷酸二氢钾0.5;(5)稻草50%,牛粪(干)50%,花生饼2%,过磷酸钙0.75%,碳酸钙1%,糖1%,尿素0.75%;(6)稻草41%,牛粪(干)10%,蔗渣40.5%,麸皮6%,钙镁磷1%,碳酸钙1%,磷酸二氢钾0.5%。
5 培养料发酵
姬松茸培养料应进行二次发酵,即前发酵和后发酵。前发酵采用多小堆复式集合堆积,促进有益的放线菌等菌类的大量繁殖,从而堆制出优质的培养料,使鬼伞、胡桃肉状菌和盘菌大幅度减少或者几乎不发生。后发酵采用满格堆放法,与常规后发酵法相比,培养料中放线菌数量大大增加,料中闻不到任何氨味,大幅度地提高了发酵质量。
5.1 前发酵
5.1.1 预堆小料堆皆以稻草自身长度为宽度(图5),长度为4.5~5.0 m,逐层铺草逐层加水进行堆积,一直堆到料堆高度1.3 m 以上;之后再另起一堆并直接靠着前一堆进行第二排(行)堆积,逐层铺草加水堆积;再另起料堆并紧靠前料堆堆积,以4~6 个小料堆为1 个大堆垛,堆垛宽度为4~9 m,预堆1~2 d 内从堆顶大量灌水至料堆内。
5.1.2 翻堆预堆后3~4 d 后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以单排小料堆逐排进行(图6),采用上下、内外位置对调的方法操作,边翻边补足水;水分不足的培养料要喷湿后下移至新位置上,每层铺草料20~25 cm,并均匀撒播含碳酸氢氨和过磷酸钙的混合肥,一层草料一层肥料,翻完一堆后再翻另一堆,堆顶为龟背状(图5)。翻堆完不加水,用薄膜围起,提升发酵湿度,改善发酵效果。如料堆外部较干则补水,下雨要覆盖薄膜避雨。第一次翻堆后5~6 d 进行第二次翻堆,翻堆时每层草料均匀加入常规量的石膏,操作同第一次;第二次翻堆后5~6 d 进行第三次翻堆,调节培养料含水量为60%,每层草料均匀撒播0.25 kg/m2的石灰,方法同上;第三次翻堆后3~4 d 进行第4次翻堆。将培养料混匀堆好,并将 pH 调到7.5~8.0。
5.2 后发酵
5.2.1 培养料进床前发酵第4 次翻堆次日,将培养料逐一抖松并混合均匀后进床。培养料进床时,在总共6 层菇床中,将所有培养料集中放满第3、4、5 层菇床,即所谓的满格堆放(图7)。而第1、2、6 层菇床则空着。
5.2.2 升温发酵培养料进床后关紧菇房门让料温自然上升,待温度不升高时用蒸汽加温(用汽油桶),菇房温度不应超过 60℃,一般在 55℃左右保持10~12 h,之后菇房温度50℃左右保持4~5 d。
5.2.3 发酵完成标准培养料发酵结束后有大量放线菌出现(图8),培养料质地松软,无氨味,含水量在55%~60%,颜色呈褐色。
6 播种
二次发酵结束后,将培养料均匀地铺至1~6层;当料温稳定在25~26℃,进行播种。播种时先检查菌种是否有杂菌污染,并将播种工具和操作者的手用75%酒精棉球擦洗消毒;撕开菌种的塑料袋倒出菌种,除去老化菌膜,将菌种掰成较小块按撒播方式播种,播种量为培养料的5%~6%,播种后关紧菇房门窗。为防止因菌丝徒长而无端消耗大量养分,应在菌丝封面时开始通风;一般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间30 min;当菌丝往下方生长后关紧菇房门窗,待菌丝走到底便可进行覆土。
7 覆土
7.1 材料选择
覆土的土壤应选用具有团粒结构、保蓄水能力强、通气性好、肥力中等的土壤。覆土分粗土粒和细土粒,粗土粒的直径为1.5~2.0 cm,细土直径0.5~1.0 cm;覆土的土含水量为24%~27%;覆土pH 7.5~8.0,pH 过低会影响菇的产量和品质。覆土材料可选用砂壤土和稻田土。
7.2 覆土及管理
待菇床上菌丝长透后进行覆土,应在菇床先喷水,让菌丝有足够水分,每床喷7.5~22.5 kg 清水。先复粗土,厚度为3~3.5 cm,要求覆盖均匀;覆完粗土后要关紧门窗,促使菌丝均匀上土,待针状菌丝浓密均匀地刚刚露出土面,开始通风炼菌3~5 d,促使菌丝往横向生长。然后覆盖细土,厚度为0.5~1.0 cm;开门窗再次通风炼菌,促使表面细土微白,并让姬松茸原基均匀长到粗细土之间,随后在细土表面长出子实体。结果显示,出菇整齐,产量比传统管理方法大幅度提高。
8 出菇管理
整个出菇过程,要根据姬松茸的不同发育期,创造适宜姬松茸生长发育的条件。原基形成期不对菇床喷水,将菇房温度控制在18~23℃,空气相对湿度达92%~95%,结合通风,加强光线管理,促进原基进一步分化。菌盖形成期开始对菇床喷细水,一般每天喷水1~2 次,喷完进行通风并增加氧气,同时将菇房内的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排出,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保持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92%,适当通风,增加散射光。伸长期喷细水,根据天气来定,一般喷2~3 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92%,适当通风,增加散射光。成熟期喷水根据天气来定,一般喷1~2 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8%~90%。
9 转潮管理
姬松茸从开始采菇到出菇结束约55~93 d,一般可采收3~5 潮,每潮相隔12~19 d;第一潮菇产量占46%~49%,第二潮占26%~34%,以后每潮逐渐减少。每次采完菇后要清理菇脚、死菇,以及防杂菌污染,同时要补土,停水3~5 d 后管理方法同上。
10 采收
当菌盖离菌柄0.5~1.0 cm,菌膜未破时即可采收。采收姬松茸时用手握菌柄轻轻扭动并向上轻拔起即可。对丛生菇,可用刀片切割,采大留小,细心操作,切勿伤及周围小菇。如果待开伞才采收,则菇品质大幅度下降,价格低。一般每天采收2~5 次,温度低时减少采收次数,温度高时增加采收次数。采收前停止喷水2~5 d。鲜菇在2~6℃下可保藏4~6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