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应用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2022-12-17卢翠荣杨素敏孙冠婴薛文铮
卢翠荣,杨素敏,孙冠婴,薛文铮
(1.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200;2.河北广电信息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住房、交通、助残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创新智能服务体系”[1]。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支持学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提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2]。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瞄准人工智能为首的前沿领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人工智能应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充分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找到科学的教育举措十分必要。
1 人工智能应用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人工智能是研究发现人的智能活动规律,在机器、计算机、软件、网络等平台或载体模拟、替代和扩展人的智能行为的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和情感进行客观影响与主观改造,从而达到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是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统计分析以及图像、语音、计算机视觉等综合技术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目标。
1.1 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了大学生思想认知形成的环境
人工智能应用改变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环境,由原来的单一教育环境转变为多元化教育环境,这不仅为大学生创设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生活空间,而且能够满足大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对于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更加自由、宽松的载体环境中,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接收各种有益的教育信息,表达自己的想法,确立形成并且不断巩固自己的思想认知。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一个新的载体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各种载体平台,开展不同类型的教育引导活动,更加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1.2 人工智能应用能够科学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人工智能应用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记录学生各种错综复杂的行为,在对这些反映学生行为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找到行为与思想之间的关系。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和判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习惯。利用人工智能收集在线学习平台和传感器传输的各项数据,对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的表现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对数据进行整合、计算、分析后,使教育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情绪和思想动态等,为制订个性化教育引导方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数据支撑,强化个性化引导。
1.3 人工智能应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人工智能在数据分析和处理方面的作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订、科学决策等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日常行为进行数据追踪与搜集,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情况进行精准追踪后,可以勾勒每一名学生接受教育前后的思想变化曲线,这有助于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针对性。在教育方法选择、教育内容确定等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共时性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对历时性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对比,可以找到最佳教育方案,不断优化教育策略,同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前瞻性。
2 人工智能应用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实证调研
为了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应用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研究中选取了8所高校的800名学生进行随机调研,参与调研的学生中一年级的占62.3%,二年级占14.5%,三年级占13.2%,四年级占10%,以理工专业为主,文史为辅。
2.1 大学生对人工智能应用的认识状况
大学生对人工智能应用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平时喜欢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的占88%,一般喜欢的占9%,不喜欢的占3%;对人工智能非常了解的占38%,一般了解的占54%,不了解的占8%;平时通过网络了解人工智能的占56%,通过科幻电影了解的占39%,通过电视、杂志和其他方式了解的占5%;大学生使用过的人工智能产品包括(多选):人脸或指纹识别产品占86%,语音助手占63%,车载导航占38%,机器人占3%,其他占8%;认为人工智能利大于弊的占57%,弊大于利的占16%,利弊差不多的占27%。
2.2 人工智能应用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
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相信数据分析的大学生占51%,相信个人判断的占19%,结合考虑的占30%;认为人工智能未来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占33%,人工智能占用更多就业岗位的占49%,认为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影响不大的占18%;认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影响中(多选),能够提高效率的占64%,能够节约成本的占45%,能够方便生活的占78%,认为侵犯隐私的占41%;认为人工智能应用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多选)包括:创新意识占49%,沟通能力占23%,团队协作能力占35%,人际交往能力占21%,专业职业素养占42%。
2.2.1 正向影响
一是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思维。人工智能应用在技术上能够实现多种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辅助学生做一些简单决策。但是人工智能不是人类大脑,需要学生建构批判性思维来提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虽然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但是机器在知识迁移方面远不如人类大脑,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时需要大学生提升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进行综合思考,统筹全面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人工智能应用可以更好地服务人类,发挥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作用,开发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能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
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生创建了多种学习平台,也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在适应新时代学习载体新变化的过程中,增强了对人工智能应用的认知能力,这有利于大学生提升与时俱进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大学生只有通过加强对人工智能发展原理的学习,才能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科技发展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滞,大学生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必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三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利用虚拟现实、计算机三维模拟手段等创设情境,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感知力,促进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构相关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人工智能应用为各专业开辟了崭新的领域,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奋斗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科学探索能力,增强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与团结协作意识。
2.2.2 负向影响
一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人工智能应用使信息传播从“线下”扩展为“线下”+“线上”,网络环境日趋复杂、负面信息更加隐蔽。一些反主流价值观念或西方不健康的价值思想,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会产生较大影响,一些分辨是非能力弱的学生,甚至会传递一些虚假、低俗甚至反动的言论。
二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冲击。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推广,一些“知识无用”“技术无用”的思想会使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出现偏差。人工智能技术导致有些大学生会暂时找不到工作,或遇到一些挫折,甚至出现生活落魄的现象,加上网上的一些错误言论,学生会产生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思想,也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三是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产生一定影响。智能机器人、智能教育、智能手机、网课等等,都在慢慢改变着大学生活,一些学生会沉迷于自我世界,忽视身边人的感受;还有一些学生会痴迷于网络等虚拟世界的交流,与现实中同学或老师的沟通减少。由于虚拟世界带有一定的欺骗性,人们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戒备心理增加,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越来越疏远和冷漠等现象。
2.3 产生影响的原因
2.3.1 对人工智能应用的认识不到位
一些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搜集、整理、分析学生思想和行为动态数据中的重要价值,对于大数据、云平台等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还不够,缺乏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
2.2.2 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平台开发不够
人工智能应用当前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不完备的情况。特别是反映学生思想行为的数据采集、管理和运行平台等还有待开发,需要加强设备保障等。如何把采集到的数据信息留下来、联起来和用起来,也是高校人工智能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
2.3.3 人工智能应用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不足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背景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差距较大,在人工智能理念、内涵、价值及运用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此外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技术操作、数据规范、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多,也需要在实践中予以加强。
3 人工智能应用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人工智能有着独特的价值优势,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理念,创造新的育人环境,提供新的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正确的认知,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1 树立协同化、融合性育人理念
在人工智能应用的视域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主动权与选择权都交到了学生手中,教师不再只能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搭建平台,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高校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大学生行为与思想动态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作用,进行数据有效性分析,为教育者从不同维度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各种信息数据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之间不再独立,而是彼此交叉、相互影响,蕴含着潜在价值。因而,教育者要树立协同化、融合性育人理念,汇集思想政治教育各相关领域、不同层面的数据信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关联性分析,找到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不同部门和领域的管理信息壁垒,探索学生思想与行为动向产生的原因,为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奠定基础。
3.2 构建开放式、沉浸式育人环境
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要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看、听、想、做多次反复作用,经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大脑,最后形成某种思想、品德、信念、行为和习惯[3]。人工智能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物理边界逐步削弱,单纯的面对面的教育引导,变成了多维度、无时空限制的开放式环境。高校应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如智慧图书馆、智慧宿舍、智慧教室、智慧食堂等,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构建良好的基础环境。同时高校可以利用VR、AR等人工智能技术,创设更多让学生可以融入其中的沉浸式教育环境,如红色文化体验、传统文化体验等,为实现智慧思政搭建更多的载体平台。
3.3 采用精准化、个性化育人方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他们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培养与被培养、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4]人工智能应用可以及时捕捉、处理分析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动态,全方位勾勒出大学生的总体状况,进行描绘画像。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等,为教育对象建立更加匹配、有效、优化的教育方案,打破原有的“漫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精准的“滴灌式”教育方式。由于大学生个体差异和需要的多样化,采取更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求的个性化施教模式势在必行。高校要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创设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和教育教学方式,使大学生拥有更加精准和更具针对性的知识获取途径,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4 打造专业化、合理化育人团队
为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具有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的意识,自觉转变角色,积极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三全育人”总原则,加强教师对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学习,由于智慧教育迭代更新速度较快,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才能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科学性。同时,人工智能应用中,机器不可能替代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情感互动等,高校要发挥教师在教育引导、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与学生进行精神互动和心灵沟通,依托人工智能数据信息分析,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与工作方向,使教师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可以融入就业、创业和创新的思想,明确人工智能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中的实践模式,从而增强大学生人工智能应用的能力。
3.5 实施科学化、动态式育人评价
高校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革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评价方式,通过主动识别、无感采集、主动辨识等技术,了解其思想观念变化趋势,绘制行为变动轨迹,综合相关因素给出效果评价。[5]将对学生日常学习和行为表现评价向过程性、动态性和综合性方向转变,特别要推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等外显性的评价管理,提高评价的精细化和多元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诊断和绩效评价,多渠道进行总结反思。此外,人工智能还具有强大的预警功能,高校要适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系统,使教育决策者能够进行前瞻性研判,加强对教育活动的循证管理和过程监控,更加快速处理突发事件,增强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能力。
4 结语
总之,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活跃、价值观多元、主体意识增强、个性化突出等特点,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获得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进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应用深度融合,采取差异式、个性化、精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做到守正创新,为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