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探究
2022-12-17雷志明杨舒婷王雅士
雷志明,杨舒婷,王雅士
(1.湘南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湖南 郴州 423000;2.湘南学院临床学院 湖南 郴州 423000;3.湘南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新局面。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必要性
1.1 是全面贯彻“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的根本要求
办好中国的大学教育,关键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又红又专、品德优秀、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保证。高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落脚点就是确保党对高校领导的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高校才能坚持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着力解决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突出问题,推动高校的思政教育变革是我们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1.2 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人才保障
中国共产党正带领着满腔热血的中国人民努力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充满坎坷挫折与机遇挑战的道路上,新时代大学生生逢其时,肩负重任,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才有未来,民族才有希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新时代的广大大学生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树立远大志向的同时保持昂扬斗志,在实践中磨炼意志,锻炼品格,培养又红又专的新时代青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人才资源。
1.3 是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切实需要
高等教育的内涵正不断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了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要遵循中国国情,要扎根中国大地,进一步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转为高等教育强国。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创新了知识获取和传授的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逐步提升,更愿意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相比旧式教育,有新意、创意、活力的新的教育方式更能吸引当代大学生,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从而提升课堂效率。我们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思想引领,提高人才素质,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困境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滞后
当代大学生多是“00后”,“00后”具有鲜明的个性。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明确自我价值,才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当代大学课堂中,老师主导教学进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慢慢地,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做不到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想了解什么,得到什么,从而缺乏目的性,无法让自己接受有针对的思想启迪[2]。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学习更加消极和被动,缺乏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因此,我们更应该转变这种模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形式,在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高质量地学习,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现象明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正确的方式方法,老师要用心去教,学生要用心去领悟,真正做到用心沟通,这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沟通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昂扬向上的斗志。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形式化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一般属于公共基础课,但是许多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上,从而忽视了与思想政治相关的公共选修课。从短期来看,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自身的发展不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但从长久来看,思想道德素质的优劣往往能决定他们的发展层次和高度。当下社会,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需求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不高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理论教育开展价值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3]。但是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政治立场和道德素养与学生切身发展未能有机结合,教师课程内容的单调,形式陈旧,灌输式教学方式的死板硬套,约束限制,导致课程教学反馈极其不佳,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热情,也会影响老师对思政教育的传播。因此教师应转换教学方式,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提升自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教师应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路径设计
3.1 以第一课堂为切入,筑牢课堂教学主渠道
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价值对高校人才的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要协调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线发展,牢固树立“全课程育人”的理念。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下功夫,结合大学生专业特色,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发挥课程价值引领作用,完善教育教学改革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完善奖惩制度,激励大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建立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将教书与育人充分结合,当好同学们的引路人,更好地带领当代大学生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做好思想价值引领工作,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入学生生活,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4]。
3.2 以“三全育人”为导向,构建思政教育全格局
高校全体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格局,要有效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党团、学工部门开展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动“全员育人”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抓住开学、考试、实习、毕业、节日等关键时间节点,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构筑全过程育人体系。通过全面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打造全方位育人空间,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3.3 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绘就民族精神底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给养我们的精神食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高度融合,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能够提升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情,提升对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追求,恪守道德品质,坚守理想道德信念[5]。在价值引领方面,红色文化内在的价值理念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一步解决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方面所遇到的困境,确立健康积极的奋斗方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环境塑造人,以红色课程教育人,为我国培养传承红色基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
3.4 以社会资源为依托,凸显实践育人新成效
一是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扩充,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二是以大学生校外实践课题研究、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参与感,让大学生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联合社区、公益组织等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形成长效机制,强化实践育人时效。通过课堂思政,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充分、不完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让大学生更好地培养自己,将课堂知识融入社会生活,以社会资源为依托,为大学生的锻炼成长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提升育人成效。
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学生特点,遵循教育的根本规律,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