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2-12-17

科教导刊 2022年28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教育

陈 杰

(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 江苏 南京 21009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国际布局不断延伸、领域不断拓展、规模质量层次不断提升、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持续增强[1]。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质量提升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要不断对标高等教育强国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助推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1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形势

在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影响因素中,国际形势影响最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总体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教育对外开放是国家外交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社会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不利形势,越是要保持对外开放的定力不动摇,越需要通过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增进国际理解、扩大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推动民心相通,逐步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价值和认同。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另外面临挑战就是自身结构的调整。传统高等教育国际化最重要的特征是人员的跨境流动。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不是一个新的概念,瑞典学者本特·尼尔森作为大学主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最早提出了相关概念[2]。随着新冠疫情对人员往来的阻隔,师生参与国际交流的积极性下降,在地国际化的讨论与实践又多了起来[3-5]。中国高等教育还要加快和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资源,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这些都涉及教育对外开放结构的深刻调整。

2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

根据当前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对外开放总体布局、提高国际科教融合质量、扩大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参与全球治理更加深入。

一是要完善对外开放总体布局。贯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高校要因地制宜做好教育对外开放顶层设计和建设定位,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合作渠道。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改进外事管理规章制度,提高教育外事治理科学化。对接国家区域建设战略,推动参与建立区域教育对外开放教育区域性协同机制,共建共享国际化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要提高国际科教融合质量。面向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平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扩大科技国际影响辐射。加强海外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营造形成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的良好环境。拓展师生海外留学渠道,加大师生派出力度。推动国际科技合作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新动能,形成科教融合、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格局。

三是要扩大人才培养国际视野。改进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办法,形成全球领先的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集群。与境外机构建设一批高质量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项目,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特色专业,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新体系。不断拓展“一带一路”海外留学生优质生源基地,全面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

四是要推动全球治理参与程度。加强战略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建立一批国际组织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实习任职推荐。积极参与产业和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订,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建设一批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智力支持。

3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提质增效。当前深化教育对外开放要在过去扩大规模的发展基础上要实现质量提升。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坚持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国际教育的需要作为目标导向。

二是坚持发展特色。充分发掘高校特色资源,与时俱进扩大教育对外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和高校国际交流故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交流层次高、影响力大、辐射性强的友好关系,夯实对外交流友好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教育必须要防范各种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面对复杂国际形势,要强建立健全防范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形成国际合作交流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态势。

4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实施路径

4.1 优化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高等学校要把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放在推动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位置。一是要进一步增强科学决策能力,有条件的高校要设立校际教育对外开放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专业力量分析研究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提高政策和决策的科学性,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教育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注重校院联动、部门联动,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打造分工协作、高效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协调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整体合力。三是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要研究建立教育对外开放绩效考核机理机制,围绕学校的教育对外开放任务和目标,建立起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不断激发二级学院和教职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师的成长发展与学校国际化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可持续发展。

4.2 加强区域行业院校协同

高校要积极参与国家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整体布局,推动同行业高校建设中外校群合作平台,依托校群合作平台开展交流,推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重心下沉。既要持续推动与美国、英国、欧洲等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积极借鉴学习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的理念,也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教育交流的频度和深度,推动国际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高等教育要适应配合京津冀等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内国际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教育合作发展。高校要积极谋划开展区域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区域协同机制的顶层设计,搭建不同教育类型、不同类别学校间的合作平台,重点是要解决资源共建共享中的难点。

4.3 推动科教融合发展

推动提高海外人才引进质量。坚持需求导向,充分认识海外人才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紧抓海外人才第一资源,加大引才力度,推动提高海外人才引进质量。高校作为人才成长的主体,要不断增强海外人才引进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优化成才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海外人才。兼顾柔性引才,探索就地引才,不唯国籍引进优秀人才。

提升高校国际科研合作水平。一方面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重点学科领域建设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开放性的科学研究中心,依托各类国际合作高层次平台,充分吸收全球创新要素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另外一个方面,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参与国际学术组织科技合作治理,在科技前沿努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升级转型。高校之间要加强国际资源协同整合,在联合建设高端国际科研平台、联合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互相借力、统筹推进,提升区域整体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建立国际化科教融合试验区。高校要针对性引进海外高水平专家团队,推动建设国际化科教融合,由外籍院长(执行院长或副院长)组建外国专家团队,与中方团队合作,采用国际先进教学、科研、管理模式,通过开办全英文专业、本硕博贯通培养等方式,将国际科技合作关系转换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新动能。

4.4 全面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

把握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主动权,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本土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具备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国际合作能力的国际竞争力高端人才。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紧缺学科专业,拓展与海外一流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形成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格局。完善机制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强化要素保障。

推动开展高水平人才中外联合培养。一是支持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高校要与海外一流大学建立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学籍学分互认专业体系,破除学制差异、培养方案、学分互认、学位授予等障碍,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背景,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落实双导师制,高校要组织实施中外双导师制,通过对学生进行共同指导,将传统的校际合作交流向学科、专业、学术带头人合作延伸。

持续做好“留学中国”品牌行动计划。高校要科学制订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依托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开展来华留学教育,增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青年的吸引力。落实教育培养趋同化管理和服务,进一步优化留学生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开展留学品牌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开展学历教育外国留学生论文抽检,强化质量保障,全面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4.5 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影响

加强战略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力度。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外语教学模式,除了因地制宜开设外语非通用语种新专业外,还要积极开展英法语等复合语种人才培养。特别是要建立区域内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协同机制,师范类、语言类高校要与综合类或理工科专业类高校建立多语种、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平台,资源互通开展非通用语种、区域国别和涉外法治、理工科等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培养和储备提供保障。

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建设。高校要努力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的布局和建设进度,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健全区域国别一级学科的组织建设体系。组织开展“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列国志、国情手册、国别史、专题史的研究,对某一区域或国家整体或某些领域展开系统深入研究,不断夯实研究理论基础。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政府科学治理与决策提供咨询参考。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高校要加强与国际组织机构间合作,推荐师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提升在国际组织参与治理的程度。高校利用自身在学科行业的特色优势,发起国际学术组织和大学联盟,在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或国际大学联盟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要积极承接或参加国际组织研究和开发项目,积极参与产业和教育的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订,为全球治理贡中国智慧。高校还要多渠道开展海外中国文化传播和高校自身学科发展宣传,不断提升高校的海外知名度。

适度开展境外办学。高校境外办学是高等教育质量得到高度认可的有力证明,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展现竞争力、加强更深层次教育国际合作的新路径。高校境外办学要统筹做好顶层设计,抓好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招生管理等质量的各个环节,确保境外办学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做好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确保境外办学长期可持续发展。选拔或引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来为高校的境外办学工作服务。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