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高素质幼教师资培养模式研究
2022-12-17董英伟
董英伟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铁岭 112000)
前言
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其主要作用为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身心协同,为接受初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智力、脑力、体力等发展的基础阶段,恰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于其今后的成长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幼儿教师本身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及使命。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来看,存在着学历层次低、教育内容落后、课程内容设置欠妥等问题,如何改变以上困境培养出符合当前学前教育需求的高素质幼教人才,正是本文要系统研究的问题。
1.核心概念
在明确本文的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对本文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和厘清,为后文学前教育专业高素质幼教师资培养模式研究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1 学前教育
根据高职院校教育专业分类的有关内容,本文认为学前教育是属于教育类下设的高职教育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别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教师或对幼儿进行生活照顾的服务人员。结合教育界的研究,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般是指以培养具有教育学前阶段幼儿专业知识、技能的幼儿教师而目的的教育类专业,且以主要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的机构为主要就业方向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1.2 高素质幼教师资
首先需要明确幼教师资是特指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以及在相关教育机构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或管理的人员。而高素质幼教师资则要求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需要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高尚的品德操守、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可做到对幼儿进行循循善诱地教学的师资力量。
1.3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学中的基础概念,其特指在某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实现某种培养目标而匹配一定的培养资源及教育过程,依托教育的具体内容,并以一定的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教育评估为实现形式。
2.学前教育专业高素质幼教师资培养模式
2.1 结合时代要求,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首先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的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而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育中要贯彻学前教育以幼儿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同时,要以《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后期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同时,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研究素质的提升,重视培养幼儿教育的科研人才及管理型人才,提升其学习研究能力,并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同时,高职院校需重视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由于教育行业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不断充实变化,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往往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因而幼儿教师必须具有不断适应发展趋势,并积极融入其中的能力和勇气,因而终身学习理念是其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高职院校需要重视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2.2 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完善课程设置
首先,需要结合当前学前教育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和特点,调整现有的课程内容,并帮助学生根据其职业发展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和延伸,帮助其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构建具有创新人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重新思考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仅关注技能而忽视素质培养的弊端,而需要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出发点,设置多种多样的通识课程及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提升知识面,提升其人文艺术修养及科学文化精神。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培养,除了重视传统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艺术体育技能外,还需要结合当前学前教育现状增加如学前班级管理、学前儿童心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运用等课程,帮助学生在充分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增强其综合竞争力。其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匹配相应的道德教育课程,让其在自身教学技能及教育水平提升的同时,也不忘“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其四,要注重强化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并将不断提升职业发展技能贯穿于学生教育阶段的全过程,从学生刚入校就开始开设相应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明确其岗位能力要求及职业技能要求,让学生快速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和职业兴趣发展方向。其五,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加入相关的课程,让其了解幼儿园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让其了解幼师的职业压力、情绪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可能遇到的洗礼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价值机制及人生态度,提供其必要的心理疏导及心理治疗知识,让学生在遇到职业倦怠及职业压力时,懂得如何化解和释放压力,有助于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大的心理机制。最后,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情况,开设具有前瞻性的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实际需求,让其可把握行业的动态,确保自身的学习的方向。高职院校可聘请当地大学的相关学者甚至是国外的教育学者定期为学生进行讲座和演讲,并让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定期到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拓宽知识及视野,并可保持对学前教育行业的动态的及时掌握和了解,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动力,并找到职业发展的兴趣点。
2.3 重塑学前教育的培养过程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通过丰富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感知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进一步引导其贯彻“以德为先”“为人师表”的职业认同感,增强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各课程知识技能的学习动力及持久力。其次,营造职业化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如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打造学前教育实验室、幼儿教具展示角等硬件设施,帮助学生在其职业场景下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增强其探索能力,并可结合目前学界及教育界遇到的各类学前教育课题,让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进行调研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后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三,高职院校要结合需要打造产学研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并在课程内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见习,并为其设定相应的见习目标和培养计划,可设置如调研、访谈、观察等课题研究任务,或者可设置助教、试教等见习岗位,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逐渐进行内化,并发现自身的问题,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及技能。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安排学生到合作的单位进行学习、调研、实践,突破当前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的限制,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课程内容及培养教育模式,并让学生直观掌握学前教育所需的各种技能及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通过与教育机构合作,帮助教育机构解决面临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实践的基础,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与学前教育机构的双赢。
2.4 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而结合对培养模式的转变,需要匹配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其评价标准需要围绕学前教育岗位的要求为出发点,结合行业需求,兼顾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根据高素质幼教师资培养要求,制定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要落实考核方式的科学化,一方面要注重职业道德的考察,结合学生在相关职业道德课程学习情况及其实践实习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同时,将相应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其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侧重对专业能力及学习能力的考核,对其所学的专业技能需要配备相适应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现出真正的技能水平,从而有效敦促学生提升实践和学习能力。其次,要做到考核模式的多样化,突破传统的笔试为主的考核模式,将其实践过程及团队协作过程也纳入到考核中来,从而更好地综合测试学生综合素质是否达标。最后,考核主体要多元化,转变原本一张试卷定分数的模式,将学生在相关机构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到考核中,并增加其带队教师的评价维度或教育机构的满意程度作为其最终考核的依据,从而真正展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并帮助学生快速找准自身存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
结论
学前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担负着学前教育重任的高职院校需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的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出适应当前学前阶段儿童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人。本研究结合学界的相关研究,基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转型的背景下,初步提出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高素质幼教师资培养的模式:首先,高职院校要结合时代要求,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其次,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完善课程设置,其三要重塑学前教育的培养过程,最后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