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及应对策略
2022-12-17王鹏飞
王鹏飞
(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 甘肃 陇南 746000)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当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结合新型的“生活化”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化理解。教学中的教师更需要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每一个年龄段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等角度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对于“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不仅仅只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开展,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实际,将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习惯等多方面进行有效结合,以学生为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师生之间有所配合,完成“生活化”的教学的教育目标。
1.基本概念界定
1.1 教学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显而易见就是要讲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将课堂教学中的内容通过试验、引导、调查、考试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并促进学生将自己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至生活中,减少了课堂内容单一的理论性,以贴近生活的趣味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求欲,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起来[1]。
1.2 教学“伪生活化”
教学的“伪生活化”相对于生活化而言,这是一种出现偏差或错误的现象,不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教学“伪生活化”是教师对于生活化概念理解出现偏差,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伪生活化”将影响教师正常的教育活动及教学内容,不利于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2]。
2.小学数学中“伪生活化”的教学问题
2.1 教师缺乏对于“教学生活化”的理解
首先,是教师对于“教学生活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挂钩就好,并不关注于自身教学内容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并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且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所学内容贴合,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来。其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的内容过于老旧,学生已经丧失了兴趣,对于教师所举的例子失去了学习兴趣[3]。最后,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互动,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选取的大部分教学内容、生活化素材贴近成人生活环境和经验,尚未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学生视角的日常生活内容的案例。
例如,教师在讲解六年级下册的利率这一内容时,学生对本金、利率、利息在生活中本身接触就少,教师在以银行存钱为例向学生进行讲解时,学生缺乏对该内容的理解,也缺乏对于内容的生活经验,最终导致讲课内容质量不佳,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我们反之举例,假设教师以自己存钱的票据、生活经验进行分享,使得学生了解为什么银行存钱、利息从何而来、本金是什么,使得学生如同“听故事”一般主动了解知识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银行票据的分享,促使学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掌握所学知识的规律。
2.2 教学素材与生活实际情景不符
教学素材与生活实际情景不符也是教学“伪生活化”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引入一些与实际生活并不相符的素材,导致一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与实际生活相违背,看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的背后,实则误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脱离实际生活的需要。我们以经典的“小明把书忘在家”为例,假设小明家离学校五公里远,小明从家到学校需要二十分钟,到班后发现自己书没带又返回家中,再从学校返回到家中,请问小明一共骑车多少米、花费多久的时间、平均速度是多少。这看似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例子,但实则脱离了生活实际,首先是小明从家到校平均每分钟250米,不符合生活中骑车的实际骑车速度,其次是小明来返取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逻辑思维,小明可以通过借他人书本进行问题解决,而并非一定要来返取书[4]。最后,是题目设置虽与生活实际相挂钩,但也缺乏了对于实际生活中安全因素的考虑,有可能这些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安全观念上的忽视。
2.3 课后作业布置与教学目标脱离
课后作业布置与教学目标脱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方面是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过于强调与追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征等。我们以学生模拟超市购物为例,教师本意是想通过超市购物的实际生活场景锻炼学生购物计算、打折物品的价格计算等。但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定力也较差,在购物中往往会忘了自己的购物目的,一时间只沉迷于购物的快乐,而忘记了自己学习的目标以及教师布置课后作用的内容[5]。另一方面,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难度过大,虽与生活实际相关,却忽略了学生本身的计算能力、动手能力等。我们以教师布置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后,通过自己动手将这些形状有效组合,拼成自己喜欢的建筑物,往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缺乏对于道具的使用,最终作业因难度过大变成了家长的作业,在无形中增添了家长的难度。
3.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的应对策略
3.1 加强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理论学习及理解
加强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理论学习及理解,教师要从根本上理解什么是教学生活化,掌握教学生活化的真正内涵。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将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将生活化的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合理融入,确保教学过程中对于生活化的应用。教师要将教学的目标合理完成,不能一味为了追求生活化的教学忽略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需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课本内容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促进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接收所学习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以小学课本中的速度、距离、平均速度为例,教师可将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更换为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如家、学校等学生熟悉的环境,教师可将两地之间的距离利用高德地图进行统计,统计完成后利用公交车、骑车、驾车等方式计算速度及所花费时间。通过完成计算,教师可布置学生进行试验,观察计算结果是否准确,如若出现偏差,偏差的原因是什么。以真实的距离、速度计算验证所学内容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求实”意识,验证所学内容的生活化。
3.2 合理选择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数学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不论是教学素材还是教学内容都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素材上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以课堂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环境相结合,创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历、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因此,生活化素材的选择要建立在学生的认识上,而并非成人的经验,应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中密切接触到的,更好的将教学素材生活化、日常化[6]。
因此,我们在生活当中也会运用到数学,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相互联系起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时,也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无限魅力。例如课堂中开展情景模拟,在教学内容设计中适当加入综合性较强的内容。如学生在学习完《垂线与平行线》内容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环境中是否存在垂线与平行线,在带领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垂线与平行线的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对于垂线、平行线移动规律的认识。在内容教学的同时,使得学生认真观察他们每天学习的教室有什么特征,熟悉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3 科学、丰富多样化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
首先,对小学生来说只有丰富多样化的作业内容才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也能够发挥他们的发散思维。所以在作业设计过程当中,教师可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多花心思,利用学生生活化经验布置多元化作业,在作业内容可以非纸笔化作业进行安排,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其次,在作业设计当中,必须要创设良好的作业环境。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站在引导者的位置上,为家长普及一些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进行作业思考与知识巩固。在作业的完成过程当中,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学生是主体。他们在这过程中更好的享受学习的乐趣,并找到自己学习的遗漏点,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内涵,发挥出作业在教学当中的价值与作用。最后,是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注重“生活化”内容的融合,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自己所学的内容。
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并了解数学的开始,同时数学也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它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变得更加的灵活。数学的课后作业则是给予学生一定的数学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与复习的环节,因此数学作业的生活化设计至关重要。我们以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认识平面图形以及相关规律”为例,布置趣味阅读作业则可以通过更加创新化教学活动进行改变。如教师可将阅读的部分内容主题拟定为“发现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命题的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己对于生活环境的观察进行平面图形的特点认识,利用这些平面图形的规律认识身边的建筑物、植物等。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巧妙地与生活相结合,充分发挥、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为学生扩展数学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好奇心,有技巧的逐步提高生活环境与学习内容的加入融汇,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化加强学生的社会生活力。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的探索、选择优质的、符合学生特质的生活内容、教学内容,积极的设置教学情境,使数学走入学生的生活,以此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好的感知生活,为学生的小学数学奠定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