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2022-12-17李敬煊黄平森

社会主义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话语现代化

李敬煊 黄平森

话语体系是由概念、范畴、表述等语言符号组成的有机表达系统,承载着一定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是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上说,话语体系是围绕着理论体系来构建的话语表达系统,有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就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从外在形式来说,话语体系有相应的话语主题、话语主体、表达方式、叙事语境等载体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围绕着“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命题,打造一系列融通中外、体现中国特色、凸显中国智慧的话语表达。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尤其是面对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经济全球化逆流、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的国际形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在抗疫大考中,依靠制度优势,中国仅用3个月时间打赢了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取得累累硕果。新时代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超过1万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虽然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国际上形形色色的“中国衰败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声音却甚嚣尘上,唱衰或捧杀的论调不绝于耳。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无论是从疫情指数、疫苗指数、社会经济指数还是从支持全球抗疫的情况来看,中国都是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的“优等生”,然而西方媒体无端指责中国是“监控国家”,借口中国“隐藏和掩盖事实”,将病毒溯源政治化、病毒污名化,大肆宣扬“中国疫情责任论”,要求中国承担赔偿责任。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国内外舆论中出现“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各种误读、误解。似乎表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得越好、中国式现代化前景越光明,所遭到的非议却越来越多的悖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08-209页。

现代化起源于西方,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现代化。西方先发现代化是以资本为驱动力,依靠“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和“血与火”的殖民掠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其实质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先发现代化的模式,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西方先发现代化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压制。西方先发现代化国家对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政治和经济上的打压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文化上的打压却是不露声色的。当前“失语就要挨骂”问题的实质,是西方先发现代化国家依靠长期掌握的文化霸权、话语霸权和传播技术优势所设置的“文化陷阱”“话语陷阱”,就是在文化上对中国的压制。究其原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0页。。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破除现代化话语中的西方中心主义,消除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贫困,打破长期以来被西方先发现代化国家所垄断的现代化话语权格局,“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06月02日。。

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与发展的主题

话语主题决定话语体系的主旨和基本立场,也就是要解决“为谁说”的问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话语体系的主题是对特定时代主题及具体实践主题的精辟概括和形象表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主题就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题的精辟概括和形象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变化,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概念和新表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第一次将实现现代化与“民族伟大复兴”并列起来。接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将现代化建设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民族伟大复兴”并列起来,并形象地概括为“中国梦”,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梦,同时还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也就是后来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此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固定的话语搭配,在国内流传开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载于《求是》2021年第9期。,把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来路和归途。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现代化百年奋斗历程的主题。此外,在许多对外场合,习近平主席也多次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来阐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把中国“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形象地“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65页。。2017年6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强调对照哈萨克斯坦“以第三次现代化为引领”,进行经济和社会意识现代化等方面改革,推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进程,中国也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1周翰博、谢亚宏:《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为中哈关系插上梦想的翅膀》,《人民日报》,2017年06月08日。。通过对内和对外话语的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主题。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鲜明主题,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世界大势、时代潮流。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国际力量对比出现革命性变化,主要表现为“西乱东治”,国际经济重心加快“自西向东”位移,突出特点是“东升西降”。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后发现代化的中国实现了从跟跑者、追赶者到并跑者、引领者的跨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作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07月02日。重要判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2页。。世界出现大变局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崛起,同时大变局也给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带来重大机遇。

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与发展的主体

话语主体是要明确“谁在说”的问题,明确谁是话语体系的建构者和主导者。在话语产生、传播到接受认同的过程中,话语主体在各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话语体系能否发挥效用的主观能动性因素。

从话语产生的角度看,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时代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目标、战略步骤、发展阶段、实现路径的过程中,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因而,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团体成为了现代化话语产生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9页。,话语和意识一样会随着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的思想最鲜活、群众的语言最生动”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76页。。因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构成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双主体。

从话语传播的角度来看,话语传播是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话语体系能否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同的必要条件。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传播可以分为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对内传播的主要目的是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能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目标、战略步骤、指导原则、历史方位、路径选择等方面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从而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共识,汇聚起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对外传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扭转中国话语在国际上“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05月19日。,改变“西强东弱”的国际话语格局,消除国际上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偏见和误解,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崛起的形象,为现代化建设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话语传播的主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大数据时代新兴媒体。

从话语接受的角度来看,使话语受众客体能够自觉接受和认同话语主体的价值观念、立场、意志,进而作用于社会实践,这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话语能否转化为话语权的关键点。从这个角度来说,话语的接受和认同与马克思“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9页。的理论具有一致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产生的主体是人民,对内传播的受众客体也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话语掌握群众,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力量。对外传播的受众客体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广大人民,既包括西方已步入现代化行列的发达国家人民,也包括属于后发追赶型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人民。针对话语传播的世界性受众客体,这里的话语主体就是要突出“中国式”,突出民族性。世界因民族的多元性而缤纷多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05月19日。因而,从话语接受的角度来看,新时代中国式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就是要突出人民性和民族性。

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与发展的方式

话语构建方式要解决的是“如何说”的问题,蕴含着话语主体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的话语体系,需要有意识地采取特定的言说方式来建构。“话语构建方式是指在言语交际中人们用以表达思想的方式”2胡开宝:《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05月09日。,体现话语主体的逻辑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阐释需要采用恰当的言说方式,“用西方话语阐述中国道路,其结果可想而知,说的越多,离真实的中国越远”3陈曙光:《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载于《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0期。。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与发展的方式主要体现为提升话语议题设置能力、提出话语表达新概念、打造新的话语传播体系三个方面。

话语议题的设置是话语主体基于对时代问题的精准判断,围绕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引发社会公众和舆论对特定话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并且能够及时进行有效地引导及掌控,以达到掌握话语主导权的目的。问题是逻辑的起点,提升话语议题设置能力就是要掌握提问权,“所谓提问权,就是对于时代问题及其所涉及的重大任务的发现和追问,是历史任务的提出和阶级立场的表达,是一个政党及其领袖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的思维特征及其具体表现”4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2期。。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各界高度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不免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炒作话题之机,蓄意设置话语陷阱。例如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后,有些用心险恶的人提出所谓的“党大还是法大”的议题,意在误导社会公众将党的领导与法治对立起来,以图消解党的领导的合法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5《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4页。。对于类似这样用西方“普世价值”“宪政”等政治话语来裁剪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负面议题,不但要及时进行揭露和驳斥,敢于正面交锋,敢于发声亮剑,做到正本清源,更为重要的是提升话语议题设置能力,掌握话语主动权,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概念是话语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6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是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支撑。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提出话语表达新概念。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新举措,尤其是将党百年来的伟大成就科学概括为“两个创造”,即“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07月02日。,是新时代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献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概念,并且将中国式现代化提升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则高度,这一科学论断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了中国道路的特殊性,既不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母版”的简单延续,也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模板”的简单套用,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再版”,更不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人类文明新形态”表明了中国道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拓宽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方案。

话语传播是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话语能否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同的必要条件。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打造新的话语传播体系,传播好中国声音。话语的接受认同与理论、观念、意识的“入脑入心”一样,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10页。,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2《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页。。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舆论传播生态、传播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使得话语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06月02日。。要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话语传播方式,推进话语的分众化、区域化和全球化表达,构建起官方与民间、国内与国外、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等多主体、立体式的话语传播体系,全面提升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传播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演讲中,常用打比方、讲故事、引用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的方式来阐述中国道路,使党的话语“飞入寻常百姓家”。继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提出“鞋子合脚论”之后,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中,借用阿拉伯谚语“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痒”,来说明“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4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01月22日。。既开放自信又谦和的话语表达基调,有助于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

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与发展的内容

话语内容所要解决的是“说什么”的问题,是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从内容上说,话语体系是以理论体系为内核,围绕着理论体系构建的话语表达系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就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决定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容。

从宏观层面看,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容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围绕着“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命题来建构的,并由此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核心概念。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大有不同。邓小平曾说过,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们开了大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跟国外相比“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194页。,所以“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194页。,叫做“小康之家”。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仅用了几十年,在很多方面走过了西方先发现代化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程,创造了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奇迹。新时代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从现代化的“迟到国”到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从现代化的追赶者、并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新时代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凸显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后发优势,即中国式现代化在道路、制度、理论等方面的优势,用中国实践来驳斥“现代化=西方化”的谬论,并由此衍生出“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等系列话语。“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将中国式现代化提升到人类文明形态的原则高度,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新时代提出推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并由此衍生出“协商民主”“全过程民主”“国家治理”“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一系列话语。两个核心概念加上由此衍生的系列话语,组成了宏观层面上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整体性内容。

从中观层面看,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容是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包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任务目标、战略步骤、指导原则、历史方位、路径选择、外部环境等方面系统性的话语表达。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话语,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两个最”,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依靠力量的话语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两为”,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为人民谋发展,“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载于《求是》2021年第9期。。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话语方面,新时代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面对国际经济衰退和新冠疫情冲击的严峻形势下,依然如期完成目标,取得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后,又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号角。在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步骤话语上,党的十九大提出两步走的“两个阶段”,从2020年到2050年分为前后两个十五年,在第一个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第二个十五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全面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历史方位和路径选择的话语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2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载于《求是》2021年第9期。。在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话语上,新时代提出把握“两个大局”,一个是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转型过渡期”,主要特点就是一个“乱”字;另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国正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伟大民族复兴“不可逆转”,要有“定力”和“底气”。以上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系列话语,组成了中观层面上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系统性内容。

从微观角度看,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容是围绕着人的现代化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94页。,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随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在农民变为市民的过程中有时出现“两栖人”“候鸟”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因而,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道路,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超越了西方先发现代化国家的“串联式”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事关“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5张详:《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好开局》,《人民日报》,2021年01月12日。,区别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在本质上人不是“物化”的、“单向度”的,中国式现代化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共建共享中逐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与发展的语境

话语语境指的是话语产生和话语表达时的“语言环境”,是话语分析的重要基础。任何话语的产生、使用和表达都离不开特定语境,就像人们常说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话语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形式。某种程度上,语境在话语的构建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话语只有在适当语境中才能表达出主体意志。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语境。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多次强调,“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决不能走资本主义的“邪路”。在“四个现代化”前面加的一个名词“社会主义”,作为限制性定语,给中国式现代化划定了前提和范围,做了根本性质上的分类,使话语表达更加准确。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百年奋斗历程得出的结论是,“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07月02日。。因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与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时代的需求,汲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话语资源,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语境下,进行话语融合,创新话语表达。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话语语境。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与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中心观”。邓小平曾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赶考之路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判断”,这个阶段仍然从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却是一个“动态的”“积极有为的”“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阶段。此外,如何对待本国的历史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割裂历史传统,这既不可能也不可取,“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78页。。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古代文明,“天下大同”“天人合一”“以德化人”“以和为贵”等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话语语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不忘本来,新时代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资源的继承与创新,不仅能够提升话语自信,同样也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

第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语境。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实现现代化,中国作为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先发国家的经验。另一方面,西方守成大国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崛起,以其话语优势和传播技术优势大肆鼓吹“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以所谓的“普世价值”“人权”等西方概念设置话语陷阱。例如,西方学者“为了给21世纪的中美关系定性……杜撰了一个‘修昔底德陷阱’”3北京日报社理论部编:《理论前沿》,北京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第285页。,在他们口中“国强必霸”的话语逻辑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内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携手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实上,在像中国这样超大规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其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拓宽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因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与发展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眼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语境,推动中国话语的国际化传播。

猜你喜欢

中国式话语现代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式民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