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学课堂引入微课优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2022-12-17周锋

中小学电教 2022年8期
关键词:生物学知识点微课

周锋

(南通市启秀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0)

教学实践表明,部分学生针对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并未产生足够的兴趣,也并未全面理解和把握生物学知识,难以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针对此现象,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微课的助学作用,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推动学生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建立。

一、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意义

微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手段。同传统教学模式下45 分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通常时长仅有5~10 分钟,而在10 分钟的视频内,可将教学内容更为精练且有针对性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内容。此外,微课资源还具有共享性,可突破时间、区域等层面对教学的限制。同时,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针对初中生物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开展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现已成为初中生物学教师的重点工作。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的应用,可为教师构建高效生物学课堂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在微课的帮助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应用将生物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其次,借助微课的应用,可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学生在面对生物学重难点知识学习时通常都很吃力,而教师则可围绕重难点知识及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微课。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凭借微课的回放功能反复观看、反复研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此外,微课资源尤为丰富,可实现共享,若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可进行在线交流,推动生物学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遇到难题时,也可开展在线探讨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以此推动生物科目的教学发展。

二、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生物学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微课本质上是一类数字教学资源,可将声音、图像及视频等多种媒介方式集于一体,将无声且抽象的知识内容向有声且直观形象的模式转变,还可将静态的知识向动态知识转变,以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达到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及图文结合的课堂教学效果。采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可同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相契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可应用微课教学模式,通过微课声形化特点的发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初中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生物学学习过程中。例如,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开花和结果”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对于开花、结果两种自然生物现象很熟悉,然而对于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却了解不多,对植物如何结出果实的过程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加之花开、结果的自然现象很常见,此阶段的学生缺少求知欲望,缺乏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教学资源,给学生播放从开花、花谢直到结果的动画视频。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辅以适当的教学讲解,并将此过程二次加工设计成微课视频,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会被视频内容吸引,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二)利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知识记忆

分析初中生物学学科涉及的内容发现,其具备微观、复杂、抽象等特点。大部分内容均为学生肉眼无法看见且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若学生仅凭想象无法准确理解生物学知识。尤其是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并未到达较高的水平,对于微观、复杂及抽象知识的理解均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应用微课,将抽象知识以更为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将知识由复杂转向简单,将微观知识放大后向宏观知识转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突破学习的重难点知识。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抗原与抗体”内容时,因此部分生物学知识太过抽象,且涉及的内容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教师针对此现象,便可借助微课的应用开展“抗原与抗体”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将抗原与抗体的形成及二者间存在的对应关系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将免疫细胞、抗体二者之间的关系,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其次,教师可针对微课视频动画辅以相应的解说,将生物学概念清晰明了地向学生讲解,推动促进学生由形象认知层面上升为理性认知层面,从而促使学生掌握生物学课程的相关知识。最后,教师应结合学生课堂反应,适当暂停或者重放微课视频,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理解水平,满足学习能力强及学困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课堂的学习理解并消化“抗原与抗体”生物学知识。

(三)突破课时约束,整合教材内容

初中生物学知识具备系统性、结构性等特点,然而各系统及各结构内的知识前后跨度较大,对于学生清晰认知课程内容将会形成一定的阻碍,学生难以构建健全的知识体系。对此,教师在生物学知识讲解过程中,可借助微课的助学功能,将后续相关课程内容设计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整合教科书内容,推动学生构建生物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内容时,此内容为八年级上册涉及的生物学知识。然而同两栖动物相关的生殖与发育内容却是八年级下册涉及的生物学知识,相关知识点之间有较大的跨度,使学生在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学习时对于为何同样为两栖爬行类动物,爬行动物是陆生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却无法离开水环境的知识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在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微课的播放功能,将后续课程中所涉及的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知识引入课堂学习过程中,以视频的形式同学生分享,帮助学生对于两栖动物的生长过程形成清晰的认知,并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幼体无法离开水环境的原因加以了解,帮助学生全面认知两栖动物,推动学生健全两栖动物知识体系的形成。

(四)应用课后辅导型微课,巩固生物学知识

教师完成生物学课堂教学活动后,有部分学生未能及时掌握教师传授的全部知识点,而部分学生即便已经掌握了全部知识点,也无法将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针对此现象,可适当布置课后练习及任务,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生物学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可借助微课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后练习或者完成课后任务。经大量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课后辅导型微课,对初中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内容时,此实验的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方式,并对植物细胞结构形成充分的认知,同时完成简单细胞结构图的绘制。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利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则很难引导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因此,教师可在实验过程中应用课后辅导型微课,罗列学生需要掌握、了解的全部知识点,并完成学习任务单的打印,同时将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一系列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此类学习资源可以是来自教师本身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是来自其他教师创作的或者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课后学习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开展生物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分析传统生物学实验教学方式发现,教师大多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多处于被动接收知识或者是被灌输者的状态。此外,教师开展实验的进度、实验时间均会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学生创新能力、主体意识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部分情况下,即便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操作活动也多是按部就班地结合教师的指导进行,在此过程中,学生并未主动地思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而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微课教学模式,学生可在课前观看微课,对即将进行的实验过程、实验原理予以了解和掌握,还可进行相应的实验预测,结合课程涉及的开放性问题开展自主思考活动。此外,通过利用微课的教学方式,还可实现开放性实验课堂的构建,而教师也可将重难点知识或重复讲解的知识点以辩论和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随后,教师再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对自己的观点予以证实,借此除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外,还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科思维。例如,在引导学生开展“利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时,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可将血细胞的识别及人血永久涂片的观察等内容作为依据,完成小单元微课的制作,同学生实验相结合,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此时,还能更全面地促使学生了解实验操作过程及把握实验原理,深化学生生物学学科知识记忆。

(六)注重微课内容的合理性,健全生物学知识体系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以每位学生作为受众,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他们的知识吸收能力、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学生对于不同学科所秉持的学习热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仅凭借教师个人精力,无法兼顾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然而,在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仍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了解班级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完成相应的微课设计,促使学生通过微课获取一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习“草履虫的生命活动特征及形态结构”一课内容时,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教师则可以以动物细胞知识作为切入点,直接讲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针对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须进行相应的解释说明,将后续要讲述的知识点向学生做以简要的介绍,带领学生对动物细胞分裂及细胞结构等知识进行巩固与复习,以此促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以旧知识作为基础,深化新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好铺垫。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须注意类比手段的应用,带领学生将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与之前所讲述的动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鼓励学生从中探究生物学规律,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此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学规律的自主分析,还可实现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及生物学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微课时长较短,一般不会长于10 分钟,因此,教师须重视教学内容的慎重选择,将疑难问题、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此可节约教学时间,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习“生态系统”内容时,其中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但分析此章节知识时不难发现,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作为串联线索。因此,教师可以以此知识点作为切入点,完成微课内容的组织与设计,以此还可推动学生健全生物学知识体系,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从中选取真实的案例,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经过向学生做详细的阐述,除帮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概念外,还可认知生态系统及食物链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引入生活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认知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生物学知识,感知生物学科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生物课程学习活动中。此外,通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还可帮助学生将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迁移至生活实际中,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提升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初中生物学学科知识内容,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推动师生共同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好微课的助学作用,合理开发微课的功能,为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发展助力加油。

猜你喜欢

生物学知识点微课
一张图知识点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