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融合教育课堂互动研究
2022-12-17胡翠莲
胡翠莲
(银川市阅海第四小学,宁夏 银川 750001)
一、课程研制的背景与依据
(一)融合教育发展现状
早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欧就已经提出了正常化的发展观念,意在让身患残疾或有其他疾病的特殊幼儿融入社会主流。在此发展观念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传统的隔离式教育模式进行思考,一体化教学、正常化教学思想开始在西方国家兴起,为我国融合教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融合教育发展的根本是维护教育公平,强调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互相融合。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努力,中国在融合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率不断上升,社会教育观念也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应用逐渐转变。就特殊教育本身而言,其教学模式也由最初的单一教学逐渐向多元化办学发展,为特殊儿童提供了诸多学习机会。融合教育在我国应用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特殊儿童入学问题。事实上,自21 世纪后我国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国家教育部及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融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结合数据分析发现,现阶段国内关于融合教育相关内容的研究多与人文教育、社会态度调查等息息相关,能够将融合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课题研究较少,能够凸显互动这一教学特点的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特殊学生在表达或认知层面存在障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机会较少,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认识世界、回归主流等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融合教育教学问题的内在需求
融合教育环境下,特殊学生群体由于自身存在智力障碍、听觉障碍等发展缺陷,在认知能力上不可避免地与普通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部分特殊学生记忆、语言发育迟缓,所掌握的词汇量及知识内容较少。部分学生对于直观形象的知识点能够做出反应,但机械化记忆居多。除此以外,不同类型特殊幼儿存在的交流障碍不同。例如,听觉障碍学生习惯通过手语进行沟通,对于自闭症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发育迟缓,语言沟通能力较弱。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教学形式来说,手语等教学形式并未普及,融合教育过程中存在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方式单一、融合教育质量难以提升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特殊学生群体能够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与互动,有助于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形式的丰富,同时与特殊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相适应。
二、课程目标
第一,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对特殊幼儿发展的弊端,打破传统融合教学模式的种种限制,将互联网技术与融合教育相结合,发挥融合教学的优势,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对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出的创新要求,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教学互动模型,促使特殊学生能够得到更大进步。
第二,基于互联网技术对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授课平台等进行探索,主要对微信及其他网络平台的在线测试、资源共享等功能模块进行测试,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氛围,促进融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三,研究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三、课程内容
(一)通过互联网技术应用实现无障碍沟通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十分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认知障碍与交流障碍的问题。有关数据表明,互联网技术在融合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对自闭症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学习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对互联网背景下融合教育发展及特殊教育教学课堂中多媒体使用相关课题的研究逐渐增加,特殊教育APP 的使用更展现了互联网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积极引导。本课程研究首先通过系统内置引导式访问功能等的使用打破不同特殊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障碍,为师生、生生互动创造条件。
(二)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构建融合课堂互动模型
除打破沟通障碍以外,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还能够为融合教育开展创造教学环境,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工具,并在教学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示自己的长处。这种按需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大大提升融合教学效率。教师通过对学生线上学习时间等相关数据的查看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辅导,指导学生学会通过虚拟学习环境开展交互学习。通过这种以针对性辅导与游戏、情境教学相结合的互动模型的构建为融合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诸多便利,有助于普通学生与特殊群体学生的真正融合。
四、课程实施
(一)第一阶段:初步探索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教育互动模型
1.由于国内关于融合教育,特别是互联网背景下融合教育互动模式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在正式开展本次课程研究之前,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等途径对国内外关于本课程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搜集,一方面为本课程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寻找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2.根据收集到的发展经验修订教学大纲,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编。
3.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双向反馈,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等进行点评,学生也可以通过匿名等方式对教师提出改进建议或对该教学内容下教师教学方法等的选择进行点评,初步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教育评价系统。
(二)第二阶段:初步形成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教育互动教学模式
1.提炼上一阶段的有效评价,并据此对上一阶段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再次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优化。
2.结合不同类型学生制定多元化互动方案,并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量化记录表对不同类型学生学习成绩变化等情况进行观察,并通过量化数据寻找改进机会。
最终确定实行以课堂派为主,雨课堂、微信公众号等为辅的互动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模式如下:
课堂派并不需要独立安装APP,学生仅通过微信扫码就能够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这对于智商发展存在缺陷的学生来说可操作性较高。从教学过程层面来说,该互动工具的使用能够满足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需求,如分组管理、作业管理等。不仅如此,课堂派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抢答、随机提问等功能。对于语言表达存在障碍的特殊学生来说,能够通过手机进行抢答,其他学生可通过口头进行抢答。这样一来,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抢答环节中来,有助于学生互动热情的提升。
通过课堂派,教师还可以设置投票题、判断题及传统教学过程中并不常见的开放题等多种形式进行测试互动,并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分区发送,因材施教。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设置虚拟奖励。例如,本课程研究过程中,笔者采用了积分奖励的方式,结合不同学生的个人能力及测试成绩,教师可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促进学生互动积极性与学习兴趣的提升。
五、课程评价
本次课程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检验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首先,本课程通过课堂派的应用,使得自闭症学生及存在其他缺陷的学生均能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沟通。其次,本课程始终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参与学生的学习计划讨论,提供学生执行学习计划与学习活动开展所需要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线上平台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为学生个性化思维等的发展创造条件。不仅如此,本课程还十分注重活动过程,不仅凭借学生的课堂成绩进行评价,更加注重师生间的相互作用。
六、校本课程建设经验
(一)注重前端分析
这里所说的前端分析主要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教育互动教学模式应用的准备工作。其中包含硬件条件,授课平台查找及学生课堂教学需求等多项内容。硬件条件的分析主要是确保各学生学习设备的拥有情况及使用情况,通过操作简单的面对面扫码的方式构建线上课堂。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结合学生的日常浏览内容为其进行课外内容的推送,结合不同学生的使用习惯为其保留使用模式。教师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衡量标准,如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其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次数及学习时长等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促进此类学生互动行为的发生。
(二)强化互动教学课堂设计
互动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入手。课前互动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过程掌握本章节基础知识,并通过课堂派为学生进行资料推送。推送方式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短视频。这样一来,不同发展特点的特殊类型学生及普通学生均能够快速获取知识内容,有助于其预习任务的完成。预习过程中,若遇到问题,学生也能够通过语音、文字等多种方式进行提问,教师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讲解。
课堂互动是强化互动教学课堂设计的关键,许多重难点知识的讲解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本课程互动教学课堂的设计不仅要完成教学知识的传输,还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首先,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对自己的预习收获进行展示与讲解,在此过程中笔者穿插部分提问,以问答相配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讲解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依然需要教师完成,但为了提高融合教育质量,凸显互联网技术的积极作用,笔者选择通过课堂派进行问题授课,即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由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补充提问,学生可在此过程中进行抢答。这一教学模式的设立,既有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保持,又能够增加师生、生生互动的频率。
课后互动设计是十分必要的,本次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课后作业交流等手段开展互动。首先,笔者通过课堂派或微信公众号将课堂评价的链接分享给学生,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及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行填写。教师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决定是否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再调整。除此以外,笔者还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及时为学生推送与本章教学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并鼓励学生通过课堂派等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交流。
七、校本课程建设成效
本校本课程最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教育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应用效果进行探究。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效果、互动效果等多方面,主要对不同类型学生的课堂满意度、学生学习态度变化等进行了解。在互动效果方面,笔者主要通过对课堂派后台考勤数据、学生互动频次等进行综合分析。在学习效果方面,主要收集学生对当前执行的互动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最终,通过数据统计,约90%左右的学生对当前的课程教学效果表示满意。近95%的学生表示能够认真听讲,但仍有少部分学生表示课上容易分神。近70%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理解并消化课上教学内容。90%左右的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当前的作业难度。整体来说,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融合教育互动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八、仍存在的困难或问题
(一)理论支持尚不完善
由于本校本课程的研究更加注重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及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较多的理论系统作支撑。尽管该校本课程的研究对于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国家课程发展十分有益,但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控制,再加上校本课程及基于互联网下的融合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理论界关于上述内容的讨论多集中于表面。当然,部分学校也在通过校本课程改革进行创新研究,但尚未形成整体化发展体系,甚至部分学校只是借鉴成功经验,并未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不利于校本课程品质的提升,同时也不能为校本课程理论发展作出贡献。
(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不论是校本课程开发,还是本课程研究与实践,均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及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发展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是影响校本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主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自身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其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这样就会大大影响课程开发的效果。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一些教师文化水平并不高,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校本课程的研究多持逃避姿态,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内容集中且相似性较高,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不仅如此,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思路也使得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大大受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九、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教育课堂互动需要教师对课前、课堂及课后三个环节进行充分思考。由于融合教育在我国发展经验有限,教师应不断熟知融合教育发展理论,并不断对新的互联网互动形式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