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互联网资源助力初中历史教学

2022-12-17路守芹程方琳

中小学电教 2022年8期
关键词:大运河资源历史

路守芹 程方琳

(高青县实验中学,山东 淄博 256300)

历史学科可以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并使其以史为鉴,更好地为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很多初中历史教师都能够意识到自己承担的重要责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准备期间,收集大量的互联网资源,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将这些资源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初中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细致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如互动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通过对教学成果进行分析,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难点知识教学效率低

重难点教学效率低是很多初中历史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学生无法快速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材的内容容量不够[1]。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工作的重要素材,但不应该成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唯一参考,如果不能丰富教学内容,很容易出现学生无法透彻理解教材知识的问题,导致学生只能机械背诵历史知识,在分析历史人物面对重大事件的做法时,往往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即重难点知识教学效率低的问题。

(二)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不强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期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的重点工作。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使其逐步摆脱自己对教师的依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使其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然而,很多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不强,在探究学科知识期间,往往只能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习活动,以回答教师问题、勾画教师所讲重点的方式学习历史,却忽视了课前自主预习和课后深度探究的环节。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这些学生可能会取得满意的考试成绩,但其历史学习能力很难得到养成和提升。

(三)学生难以构建知识体系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关联,多个看起来关联不大的事件可能会共同推动人们思想的转变和社会的发展。但部分学生在历史学习期间,很难感受到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无法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以史为鉴”的意识无法得到提升,也很难感受到部分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以及历史人物做出重大决定时的时代背景,对其历史学习的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二、通过互联网资源助力初中历史教学的路径

通过对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想要进一步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突破当下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助力初中历史教学,通过以下教学方法逐一解决当下教学期间存在的问题:

(一)助力重难点知识教学成效

组织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好地讲解重难点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史料资源和练习资源。

1.补充史料资源,融入历史情境

适当引入史料资源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信息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史料的辅助下,融入历史情境中,体会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政治背景等,对教材中的文字内涵深度探究,快速掌握重点知识。

以人教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材中“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科学分析“隋朝开通大运河”这一事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内容。教材中“开通大运河”板块中提出“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这指出了开通大运河的积极影响。但在“隋朝的灭亡”板块中,学生会发现“开凿大运河等事件使人民忍无可忍”,从而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但实际上,学生只能机械记忆这两段文字,无法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历史情感。鉴于此,教师可以引入以下两段史料:

【史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史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通过引入这两段史料,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探究隋唐大运河修建期间,给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和给当代人民带来的艰苦生活。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全面、理性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并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主动提出:“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如果隋炀帝能够关注到人民生活,适当减缓大运河修建的进程,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

以上,通过借助互联网分享课外史料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学习期间的重难点知识,并使其历史解释素养得到强化,提升教学效果。

2.补充练习资源,强化教学效果

适当补充练习资源,可以使学生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后,能够进一步分析所学知识的内涵,并在练习期间,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程度。

依然以“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为例,当学生掌握“开通大运河”相关重点知识后,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展示收集到的练习题:

据说隋炀帝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而开凿大运河的,也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你认为隋炀帝开展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经济交流 B.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C.沟通五大河流 D.便利南北交通

本题的题干和选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很多学生都可能会选择错误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先讲解正确答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根本目的”这一关键词,从而使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在此基础上,与其共同讨论其他三个选项的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学生不仅可以提升历史解题能力,还可以使其在选项分析期间,进一步分析开通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提升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助力历史学习能力的养成

为解决历史学习能力的养成,教师可以在收集互联网资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或适当地改动,从而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使其能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由学习教师分享的互联网资源逐步过渡到自主收集互联网资源的学习状态中,实现借助互联网资源助力学生学习能力养成的目标。

1.利用预习资源,促进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社交平台或印发导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获取预习资源,鼓励其在新课学习前自主探究新课知识。

以人教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材中“洋务运动”教学为例,讲解本课知识前,教师可以结合收集的互联网资源开发导学案,在设计导学案期间,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本课预习的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以及对洋务运动评价等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我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相关的新闻内容,并自然地提出问题:“我国近代工业的起点在哪里?发展情况怎么样?”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课文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导学案中要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包含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如“洋务运动的口号是_______”“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等,从而使学生认真预习教材中的内容;也要涉及到课外知识,如分享李鸿章的故事、京师大学堂相关信息,并设计“你认为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京师大学堂与现代教育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活动不应拘泥于课本,而是要放开眼界,主动收集课外资源。

这样,通过科学有效运用互联网资源,辅助学生高效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其养成在自主学习期间主动收集更多课外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2.利用微课资源,鼓励课后探究

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教师也要适当分享通过互联网收集到的微课资源[2]。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探究意识,帮助其提升历史探究的深度,进一步促进其历史学习能力的养成。

以人教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材中“新文化运动”教学为例,完成知识讲解后,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互联网信息整合成历史微课资源,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为其分享不同的微课,使其更好地参与课后探究活动。例如,部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兴趣浓厚,教师可以为其分享微课,帮助其了解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做出的努力,并在视频结尾布置“这些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宣传新文化期间是否产生过分歧?他们是怎么处理分歧的”等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微课的引导下,进一步提升探究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整合互联网资源的过程中开发微课,分享新文化运动期间北京大学发生的故事,使学生理性分析“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教师只需要为其分享基础微课,从而使其巩固重难点知识,帮助其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习惯。

这样,通过整合资源,开发课后辅导微课,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深入地探究历史学科知识,助力其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助力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

针对学生无法高效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挖掘互联网资源的过程中,科学引入图表资源和音频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梳理所学知识,提升其历史素养。

1.补充图表资源,捋顺历史脉络

图表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分析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理清历史脉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为学生补充图表资源[3]。需要注意的是,运用互联网资源并非是指将其他教师上传的表格或思维导图以截图的形式分享给学生。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重点,制作思维导图或表格,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关历史对当代生活带来的影响相关的新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可以强化学生知识理解效果的历史漫画、历史地图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趣味图片,提升图表的精美程度,激发学生的分析意愿。

以人教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四册)教材中“对外开放”教学为例,完成本课知识讲解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两课知识之间的关联,并加入当代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贸易活动相关的新闻,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对我国及世界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地图,使用“①”标注出其中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使用“②”标记出1984 年进一步开放的14 个沿海城市,从而使学生在历史地图的影响下,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这样,通过借助互联网收集信息,为学生补充思维导图和历史地图,可以使学生快速理清历史的进程,帮助其捋顺历史脉络,并感受到不同历史事件对今后的影响,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从历史事件中借鉴经验和教训。

2.补充音频资源,填补细节信息

图表信息有着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的特点,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很可能会出现遗忘过去学过的知识这一问题。鉴于此,借助互联网资源开发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分享音频资源,在其中填补细节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教师收集到的更多课外内容。

依然以“对外开放”教学为例,在完成图表信息的分享后,教师可以开发音频资源,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朗读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的部分史料,也可以朗读教材中与“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相关的文字,还可以朗读“一带一路”“G20 峰会”等当代新闻片段,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更好地梳理思维导图中的内容。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多次倾听补充音频,加深对其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进一步促进其知识体系的构建。

以上,通过结合思维导图,利用收集的互联网资源开发并分享音频材料,对学生历史思维体系的构建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简言之,初中历史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通过挖掘互联网资源的方式助力历史教学活动,突破学习困境。在应用互联网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盲目分享资源的行为,避免为学生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根据资源使用的目标不同,教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合理对这些互联网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从而确保其能够真正为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大运河资源历史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大运河,行走山东
我给资源分分类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