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探析*
2022-12-17曹甜
曹甜
(铜陵市义安区顺安中心小学,安徽 铜陵 244151)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琅琅上口、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言简意丰。学好古诗词,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滋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但古诗词结构严谨、精练含蓄、抽象概括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读、议、赏、背等传统的古诗词教法固然有其长处,但仅仅停留在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陈旧教法上,是很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如果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独特优势,营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古诗词教学的短板,实现古诗词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当下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方面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忽视了情境的体会与感知,更多地注重了知识点的理解。如果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古诗词,容易造成理解片面,更别提其深层价值的获取了。孤立地教学古诗词,而不把古诗词与其背景材料、作者生平、情境意境结合起来,其价值将荡然无存。对于古诗词的学习,需要给予孩子意会的过程,而不能简单地理解字面含义,此其一。其二,教师缺乏整体价值深入挖掘引导的意识,更多地会将诗词分割为几个部分,逐句进行理解,逐句引导想象。表面看来,学生对诗词的了解更快了,也获得了很好的情境体验,但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意象层面,其理解仅限于诗词所描述的事物,意境还有所欠缺,体验感悟不足。古诗词融合了灵性和内涵,协调了情感之美,单个句子却不能完整体现。
(二)学生方面
除了教师引导的问题,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也受自身因素的影响。首先,受自身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在社会阅历、人生感悟上相对浅薄,对大诗人所经历的一切感悟理解,他们不能感同身受,尤其是很多古诗词中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感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无法在思想层面上领悟到这一层,进而导致教师在教学引导上也无法进行深入。其次,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至于情景意蕴、思想价值观等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而言就比较薄弱。鉴于此,为了避免造成学生思想层面的压力,教师也就不会朝更深度的方向引导。字词的理解、诗句的翻译,则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教师引导方式的局限也与学生自身理解能力的发展有关。虽然部分学生思维能力超前可以做引导,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学生而言,他们既无法感知到诗词的魅力,也不能体会到其中的人生感悟之美。
二、基于信息技术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策略
(一)基于信息技术渲染古诗词情境策略
古诗词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诗与音乐,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结合起来,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以《出塞》教学为例,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段轻音乐,将学生带入这样的情境中:抗击胡人入侵的战争延续了千年,征战的战士去了一拨又一拨,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朝,悠悠千年,明月未改,古关不变。在凄冷的夜晚,驻守边关的战士们和家里的亲人相隔万里,遥望同一轮明月,含泪互相倾诉着……在轻音乐的烘托下,征人与家人的彼此思念之情跃然于孩子们的心中,为后文体悟“恨战争、思良将、盼和平”做好情感铺垫,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学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早春时节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意境,可配放琵琶曲《阳春白雪》,音乐的轻快、活泼、悠扬,表现出早春的春江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的境界,从而使学生领悟到诗人对早春的喜悦及礼赞之情。又如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选用根据古诗谱写而成的古琴曲《阳关三叠》,悠扬、轻缓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千年前的渭城驿馆前,与好友依依惜别——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向西而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用恰当的音乐语言诠释诗歌语言,使学生对诗歌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而音乐与诗词的结合,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
(二)基于信息技术解读古诗词词意策略
由于词意的变迁,古诗词中不少字词的古今意义已有很大的区别,再加上为了照顾音韵节奏而对词的替代,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难以理解,而多媒体资源的合理使用,让问题迎刃而解。
以《暮江吟》中的“可怜”一词教学为例,首先让学生欣赏Flash 动画:傍晚时分,诗人漫步在江边,只见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在晚霞的斜印下,江水看上去好像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渐渐地,夜色朦胧,诗人仍不忍离去,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一颗颗珍珠,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则像一张精巧的弯弓。教师:“面对此情此景,深秋的夜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很美,很可爱。”教师:“从这个画面来看,‘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这个词应该怎样解释才恰当?”学生:“应解释为‘可爱、怜爱’比较恰当。”经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绝对不会再认为此“可怜”是“怜悯”的意思了。
再如学习《山行》这首诗时,很多学生都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这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样的画面:在充满秋意的山峦里,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向上延伸,山路的尽头是白云形成的地方,升腾、缭绕的白云与山里人家袅袅升起的炊烟相映成趣,景象美不胜收。视频资源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使学生从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深”字仅仅只能表示“云雾缭绕的深处”,而“生”字含有“形成”的意思,不仅更能体现山林的幽深,同时也能表现深山的生气。古诗词篇幅虽短小,表达的内容却很多,每字每句都是作者经过斟酌而得,我们在读诗时也要“咬文嚼字”。
又如《墨梅》中对“清气”的理解,诗人为什么不写梅花的“香气”而写“清气”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课件展示诸多描写梅花“香气”的诗句,通过阅读、比较,引导他们体会“香气”与“清气”的区别,进而感受王冕高洁的精神品质。
(三)基于信息技术领会古诗词意境策略
古诗词具有凝练、跳跃的特点,其独特魅力还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于教师来说,有时很难把自己感受、领悟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如果未能领会诗的意境,那么他们对这首诗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解与掌握。当一味的解说分析在精美的诗词面前苍白无力时,利用多信息资源再现画面,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池上》教学为例,不少学生受“偷采”一词的影响,纷纷说小娃“不诚实,是小偷”。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视频资源的恰当使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画面上:夏天的荷塘景色迷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把把碧绿的大伞。雪折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开放,还有的花已经谢了,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莲蓬。一个小男孩蹦蹦跳跳地从家中出来,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他高兴地跳上一条小船,解开船绳,拿起船桨,划向池塘的深处。小男孩一边欣赏美丽的荷花,一边摘了几个莲蓬,划船回来。可是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冲开浮萍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此时,教师再引导发问:“大家看了之后,觉得这个小男孩有什么性格特点?”学生自然就体会到小儿的“淘气、可爱、天真活泼”。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还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及深层含义。
(四)基于信息技术深化古诗词理解策略
从现实看,古诗词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故在阅读层面极易造成隔膜。要想让学生深度理解某个诗人或词人的作品,就必须让其了解作者并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以便让其结合现实去理解作品,方能体味其中的奥妙。网络能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所以教师可让学生上网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创作背景、生平等,以便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感知、把握作品。
以《夏日绝句》教学为例,诗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单从字面上理解意思为:人们到现在还在思念项羽,因为他不肯回江东。可实际上,李清照写这两句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对此,教师若安排学生上网查阅当时的时代背景,就能让其真切感受诗句所承载的情之真、意之厚——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苟且偷生。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再查阅资料,了解“不肯过江东”的典故: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在楚汉之争中落败,在摆脱垓下之围后逃至乌江亭旁的长江边,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了解了诗歌写作背景及相关典故后再读此诗,就不难理解全诗在字面上只是对千年前的英雄抒发感慨,实际上,对时事沉痛悲愤的谴责之情却溢于言表。
古诗词中还牵涉不少地理、人文方面的知识,如果借助信息资源创设情境,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比如教高适的《别董大》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这两首诗时,可利用信息技术出示《盛唐时期疆域全图》。董大是高适的好友,他与高适在睢阳话别,欲远行阳关。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去阳关的道路迢迢,可在图中标出古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古阳关(今甘肃敦煌一带)所处的位置。柴侍御与王昌龄在龙标告别,前往武冈,可在图上标出龙标(今湖南黔阳)及武冈(今湖南邵阳西)所处的地点。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董大西去,安西苍凉荒远;柴侍御东去,两地相隔不远。高适自然内心积郁,王昌龄肯定轻快开朗,无须教师多讲,学生自能领会诗意,且兴趣盎然。
(五)基于信息技术训练古诗词朗读策略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抓住其音韵美的特征,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学生熟读了古诗词之后,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朗读训练,效果极佳:既可训练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节奏,做到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又可替代教师泛读,让学生感受到它的音韵美,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古诗词情感基调,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的深邃。
以古诗《乞巧》朗读教学为例,先播放一段有关牛郎织女的视频,带学生走进美丽的传说,接着让学生欣赏“月夜乞巧”的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姑娘们美好的愿望及过节的喜悦,再播放音律和谐悦耳的吟诵录音,为学生在朗读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知道“望”“尽”等字该如何处理,然后跟着录音练读。如此,学生读起来既入情入境,又有滋有味。最后,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也和同学赛一赛。多种形式又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朗读水平提升显著,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意境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六)基于信息技术创新诗词积淀策略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而小学阶段编入课本的古诗词才120 多首,从量上看,远不能满足学生积累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所学的古诗词为基础,再整合相关主题的古诗词,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以《望洞庭》教学为例,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用凝练的笔触浓缩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上网搜索其他描写洞庭湖的古诗,重点链接学习查慎行的《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借以让学生分别感受月夜洞庭湖的空明澄澈和白天洞庭湖的雄浑壮美。学习了《墨梅》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上网收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词,体会诗人高洁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学习了《山居秋暝》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网络阅读王维不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以了解诗人曲折的人生经历,感受在安史之乱前后,王维诗歌的不同风格。学生在网络中搜集到的有效信息,有助于学深、学透古诗词,有助于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使学习内容形成一个开放、鲜活的系列,从而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总之,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将古诗词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意境之美形象地展现出来,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对古诗词有更多的关注和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和水平,最终达成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