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2022-12-17张建忠
张建忠
(南平市高级中学,福建 南平 353000)
“互联网+”时代为现如今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当下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新时期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要求理解不够全面,影响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积极革新教学理念,把握“互联网+”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手段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对高素质综合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核心概念
(一)“互联网+”概述
通俗意义上,“互联网+”可以看作“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表现为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概念提出后,社会、生活中的各领域开启了技术革新,企业经营模式转型、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1]。“互联网+”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推动了跨界融合。以互联网为媒介,社会企业从产品研发到产业化生产的路径更加垂直,经营形式发生了较大转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重塑了原有结构。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受到改变,为社会发展开创了新的篇章。(3)连接了一切。“互联网+”的目标在于连接一切,这使得不同层次、不同价值的内容被连接起来。
从教育的角度看,自“互联网+”提出以后,传统教学方法逐渐被淘汰。尤其在智能电子设备兴起以后,教学形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以线下面授为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教学内容,通过口述的方式讲解具体概念,辅以练习教学强化学生对具体内容的认知。“互联网+”概念颠覆了传统教学形式。教学工作者将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设备作为信息传递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讲解知识、进行线上练习、布置课后作业,使教学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概述
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大方面:
1.以提高学生信息社会生存能力为核心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素养强调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敏感力与对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要满足这一素养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将教学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其明确自身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导其自觉、主动地使用合适的方法去获取、处理所获得信息。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信息价值判断的敏锐度。
2.以提升学生数字化竞争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素养强调对计算机科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对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满足这一素养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充分展现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征,让学生在课上学习的过程中使用计算机领域的专业方法分析、判断、处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其抽象思维、迁移思维的有效培养。
3.以为信息社会培养更负责任的公民为核心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社会责任是人在社会中需要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行为自律等方面负到的责任,尤其是在信息社会中,遵守信息法律法规,恪守信息安全、信息社会道德与伦理准则是公民应尽的义务。高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可以提升其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培养其良好的信息道德与伦理。
4.以培养学生能够不断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为核心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可以增强其利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的能力,使其能够从创新、创造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要满足这一素养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在课上为学生展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与局限,使其学会用批判的角度看待技术发展的优劣,实现对其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2]。
二、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教学理念落后
现阶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不少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新知导入、概念讲解、技能应用教学等多种教学中进行“填鸭”,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营造出良好氛围。
(二)课程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形式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多元化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现如今的教师过分注重知识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思维得不到发散,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课程教学资源匮乏
课程教学中,教师只围绕着教科书内容进行教学会限制学生学习视野,影响其综合素养的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忽略了对互联网上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导致课程教学内容无法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需求。
(四)数字平台建设力度不够
因技术因素、资金因素,学校在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存在不足。数字化平台建设不到位会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字化技术的奇妙,继而影响到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创设生本教学课堂,培养信息意识素养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摒弃过去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学习并贯彻生本教育理念,在课上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为其核心素养的生成、提升奠定良好的课程教学基础。
1.趣味教学激发主动性,提升信息收集能力
让学生主动投入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素养有着积极作用[3]。教师需要根据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需求以及个人兴趣爱好,以趣味教学为出发点引入课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未知信息。对此,教师可主动与学生展开讨论,在创设情境、引入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促进其生成信息意识。
比如,在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中的“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一课教学中,为使学生了解信息来源的一般分类,学会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来源,教师播放网络中的高塔跳伞视频并讨论:“这个人的跳伞表演真是惊险又刺激,你能通过分析得到了那座塔的高度吗?”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获得信息的方法产生兴趣。这时,教师使用PPT 展示信息获取渠道:(1)在网上搜索“某年某月某日高塔跳伞表演”“第一高塔”等关键词,确定视频中的“塔”的名称,得到“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答案。(2)在百度搜索“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得到最终答案468 米。在这一过程中降低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畏难心理,使其主动投入信息采集、信息判断的过程中,使其学会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信息缺乏的相关问题。
2.技能教学增强专业性,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对学生信息感知能力、信息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其将学习目光移向信息、信息技术的相关因素上,从而有效培养其信息应用能力[4]。对此,教师要重视专业技能教学,做好计算机功能、指示所代表的不同信息源的教学。通过重点讲解、课堂练习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使用信息化软件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强化信息意识的培养效果。
比如,在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中“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任务:“国庆黄金周即将到来,你想去哪里旅游?你的旅行计划、主题及目的地是怎样的?”让学生结合第二单元中“网络信息检索”“信息的鉴别与评价”等课程所学技能制作旅行计划:(1)以组为单位讨论旅行目的地,使用信息技术检索目的地交通地图,确定所走路线。(2)使用信息技术检索要旅游的景点,并对景点宣传信息、评价信息等内容进行判断。(3)使用计算机制订电子“旅行计划”并上传给教师,由教师检查。学生根据活动主题明确信息需求、获取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学会科学获取、应用信息。
(二)组织多样探究活动,培养计算思维素养
仅凭知识讲解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思维,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形式,给学生创造更多个人完善、个人成长的机会,使其在深度探究、综合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与模型思维。
1.组织个人探究活动,培养计算机抽象思维
传统信息技术课堂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在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方面上[5]。抽象思维是信息技术计算思维素养的关键构成之一,在课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维提升的机会,合理、科学地组织个人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总结信息技术的应用规律,明确相关概念的本质,促进学生生成良好的抽象意识,提升其抽象思维能力。
比如,在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柱形图、线形图、饼形图图表,组织个人探究活动:“三种图表有什么区别?它们适用于什么情况?”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感悟柱形图“擅长比较数据间的多少与大小关系”、线形图“按时间轴表现数据的变化趋势”、饼形图“显示每一数值相对于总数值的大小”的特征,总结出三种图表的优缺点。之后,教师再讲解图表的移动、缩放、删除等操作技能,使学生在个人探究过程中总结图表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提升其抽象能力。
2.布置小组探究项目,培养计算机模型思维
要进一步强化计算机科学领域思想方法的渗透效果,需要教师在课上组织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以组为单位的科学讨论、实践尝试过程中逐渐形成模型思维[6]。具体教学中,教师以“互联网+”教学模式提供的多元资源为根据组织小组学生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共同实践的过程中生成良好的计算机模型思维。
比如,在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中,展示“象棋与麦子”的故事,以组为单位组织学生探究:(1)国王要给出达伊尔多少麦子?(2)能否用人工算出这个问题的具体答案?如果能,答案是多少?如果不能,还可以怎样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计算1+2+22+……+263这一问题,引发其对计算机编程的探究兴趣。接着,教师再组织其对“分析问题与算法分析”“编写程序”“运行调试与检查结果”等步骤内容进行探究,使其深刻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思想,学会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复杂问题。
(三)引入社会热点新闻,培养信息社会责任
“互联网+”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可结合具体的辅助教学资料进行情感教育,实现对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充分培养。备课时,教师可截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新闻,将其作为分析案例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新闻事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在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互联网上收集近年来的数据安全新闻,如“雅虎数据泄露”“物联网Mirai 僵尸网络攻击发威”等,让学生阅读并讨论:“信息泄露后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预防信息安全问题?”通过具体的新闻事件强化信息安全教育效果,让学生主动对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起源、传播途径、危害与防治进行学习,强化其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四)完善数字化平台,促进数字化学习创新
数字化是“互联网+”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教师必须从社会科技与专业教育两个角度出发完善校内的数字化教育平台,实现对学生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比如,在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剖析数据库”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借助数字化平台将课程内容与拓展教学资源充分整合,通过出示mdb 数据库表加深学生对关系数据库等知识的理解。之后,教师再为学生出示具体的数据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数据库的主要表格特点、数据库中每个表分别保存的内容、数据库中表与表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充分掌握数据库的操作方法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模仿案例流程使用数字化平台将具体事务转换为计算进数据,实现对学生数字化技术学习、数字化技术应用、数字化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互联网+”教育手段合理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对丰富课程教学内涵、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使用新的教学途径,多角度、多方面培养高中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信息社会责任与数字化学习创新素养,加速其专业能力的成长。